顴突

顴突

顴突(zygomatic process),指其他骨與顴骨相連線的骨性突起,有上頜骨顴突、顳骨顴突、額骨顴突。一般情況下,顴突指上頜骨顴突,為上頜骨眶上緣的外端延伸出的一個三角形的突起,與顴骨相接。

上頜骨顴突

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也普遍有顴骨高而前突的特徵,而非洲和歐洲的標本則與此不同。如北京直立人的
顴骨高達65毫米,大荔人為52.6毫米,馬壩人的顴骨較為前突,柳江人的顴骨也相當大而前突,山頂洞人的顴骨也較垂直且前突。中國新石器時代及其以後各時期的人類也都保留了這一特徵。如半坡人顴骨最高值達54毫米。

顴突顴突
顴骨突出度,在現代各主要人種中有明顯的區別,其中白種人不突出,黑種人。不顯、棕種人稍顯、黃種人顯著。中國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表明,黃種人顴骨高而突出的特徵,早在直立人階段就已出現了,並一直保持至今。

矢狀嵴

矢狀嵴是顱骨頂部正中由前向後延伸的一條骨脊。在藍田直立人、北京直立人、和縣直立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馬壩人、山頂洞人、資陽人顱頂上都有明顯程度不同的矢狀嵴,形態上大體一致,位置也大體相同。歐洲的早期智人中只有聖沙拜爾人頭骨上可見微弱的矢狀嵴,其它有些標本僅見一些微弱的隆起。總的來說歐洲的標本矢狀嵴出現率很低,且比中國的弱。

印加骨

印加骨是頂骨與枕骨之間的三角形小骨,由於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出現率較高,並由南美印第安人曾建立的
印加帝國而得名。印加骨作為有較高出現率的性狀存在於中國的古人類中。北京直立人6具頭骨中有三例有印加骨;大荔人頭骨上有印加骨,丁村人許家窯人馬壩人化石上也顯示出可能有印加骨的跡象;晚期智人的穿洞人頭骨上仍可見到。現代中國人印加骨出現率較低,但常見於同屬黃種人的美洲印第安人中。歐洲和非洲的古人類中則少見或不見此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