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星階段

類星階段

類星階段,指的是當種子黑洞形成後,就進入了超大黑洞形成的第二階段。貝格爾曼將這個階段命名為類星階段。

概述

黑洞內部視覺效果黑洞內部視覺效果
類星階段,指的是當種子黑洞形成後,就進入了超大黑洞形成的第二階段。貝格爾曼將這個階段命名為類星階段。直到最近仍然有許多人認為超大質量黑洞在形成的最初階段就開始吞併宇宙中無數的小黑洞。我們新的黑洞演化模型表明,可能還存在其他的演化過程。

黑洞形成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宇宙最早期的超大黑洞極有可能誕生於一個個“蠶繭”狀的超大質量恆星外殼之中,它們在星體“蠶繭”內部形成、長大並成熟。宇宙最早期的超大黑洞的形成過程分為兩個階段。超大黑洞形成之前的天體被稱為“超大質量恆星”。在宇宙大爆炸後的最初幾億年中,即大約140億年前,這些超大質量恆星開始形成,並不斷膨脹增長。一顆超大質量恆星最終會成長為一個巨大規模的天體,其質量相當於太陽的數千萬倍。但是,這種超大質量恆星壽命很短,它們在成形數百萬年之後就會因為核心崩塌而死亡,並最終成為種子黑洞。種子黑洞將在超大質量恆星的“蠶繭”狀外殼中迅速成長。

進化過程

超大質量恆星形成後的大小,推演了它們進化的過程,其中包括它們如何演變成種子黑洞的過程。科學家介紹說,為了促進其內部種子黑洞的快速成長,這些以氫為燃料的超大質量恆星必須要保持相對的穩定。它們要么是通過自轉方式,要么是通過磁場的力量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已經建立起這些超大質量恆星形成的新模型,通過這種模型我們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超大黑洞可能的形成機制。對於超大質量恆星的形成,貝格爾曼解釋說,基本的前提就是實現物質的積聚,積聚的速度大約為每年一個太陽的質量。由於大量的物質被超大質量恆星所聚集,因此在這些恆星中心所形成的種子黑洞,它們的起步質量就會比普通黑洞大得多。接下來,它們才會成長為質量更大的黑洞。

演化過程

類星體系類星體系
1、在類星階段中,黑洞不斷吞噬周圍的物質並迅速成長,最終它們會膨脹到一個太陽系的規模,然後開始冷卻。
2、當這些“類星”冷卻到了一個特定的程度,它們就開始以極高的速率向外輻射能量。
3、這種輻射將使得周圍氣體開始分散,黑洞的質量保持在太陽的1萬倍左右。
4、在完成從類星到真正黑洞的轉化後,它們就開始不斷通過吸收周圍星系的氣體或在極端劇烈的星系碰撞中吞併其他黑洞。
5、當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形成後,其質量相當於太陽的數百萬到數十億倍。

類星現象

發現類星體系發現類星體系
黑洞是一種密度極高的天體,具有一個極強的引力場。沒有任何事物或光線能夠擺脫黑洞的吸引。天文學家根本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但是可以根據它們周邊的恆星物質渦流和正在向它們極速靠近的氣體噴射物來尋找它們存在的證據。據科學家介紹,在宇宙歷史上,最初形成的超大黑洞可能會繼續產生“類星體”現象。
“類星體”是遙遠星系最為明亮、充滿能量的中心,比太陽的亮度高出1萬億倍。現在已有證據證明,在如今每一個大型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包括銀河系。由超大質量恆星所形成的超大黑洞,它們對於宇宙的進化和星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到2013年美國宇航局將發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屆時科學家們將能夠在早期宇宙的邊緣時時發現這種“蠶繭”狀的超大質量恆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