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僧

《頭陀僧》是唐代著名詩人陸龜蒙所作的一首詩。該詩描寫了一位中土文化薰陶出來的苦行僧,通過對這位僧人的一個動作描寫,卻表現了濃郁的中土文化色彩。

作品原文

頭陀僧
萬峰圍繞一峰深,
向此是修苦行心。
自掃雪中歸鹿跡②,
天明恐被獵人尋。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頭陀僧,即苦行僧,為去除衣服、飲食、住處三方面的貪著而行苦行。
②鹿:在佛教中有多層蘊義。由於佛初於鹿苑轉法輪,鹿便作為講法時的象徵物。又有《九色鹿經》,傳說有人溺水將死,九色鹿救之,後王索此鹿,被救之人竟指示鹿之所處。這則故事中,鹿象徵善良。

作品譯文

萬峰環繞中一峰深藏,
苦行深山裡修煉精神。
雪中鹿跡一一掃淨,
免得天明獵人追尋。

作品鑑賞

頭陀是印度佛教術語,是為去除貪著之心而規定的苦行。它著眼於對人的行為、對外在表現的規定。印度佛教東傳,特別是經過唐代的發展進程,佛教已中國化,帶上了濃厚的中土文化影響。這首詩中的頭陀僧便是一位中土文化薰陶出來的頭陀僧。這位頭陀僧住在僻遠的深山,如果這裡還可見出印度頭陀僧傳統,那么,他在山中,修的不是苦行之身,而是苦行之心。重心悟,重精神,這是佛教中國化的特徵。詩中未言此僧如何行苦行,卻寫了他的一個具體的行動:掃除雪上的鹿跡。這個行動與頭陀無關,但卻表現了濃郁的中土文化色彩:重精神而破形跡。詩中寫掃跡是擔心獵人由此追尋而至,是擔心深雪裡的小鹿被追尋到,還是擔心深山裡的自己被人追尋到而受到干擾。應該是二者兼而有之。

作者簡介

陸龜蒙像陸龜蒙像
陸龜蒙(?一881?),字魯望,號天隨子,長洲縣人,居甫里(今甪直),別號甫里先生、江湖散人等,晚唐文學家詩人。幼而聰悟,有高致,善屬文,能談笑,工詩,名震全。舉進士不第,辟蘇湖二郡從事,未久拂衣去,雲退隱松江甫里,多所論撰。嘗自持農具勞作不休,人譏其勞,自不以為苦。每無事,則放扁舟、掛篷席、柬書筆、攜釣具漫遊於太湖,或往來別浦。後以高士召,不赴。中和(唐僖宗年號)中遘疾卒。《全唐詩》存其詩14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