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陀

頭陀

頭陀(梵語:dhūta),佛教用語,也譯作杜多、杜荼、投多、偷多、塵吼多,是佛教僧侶的一種修行方式,通常稱為頭陀行、頭陀事或頭陀功德(dhūta-guna)。修頭陀行的人的稱為‘頭陀行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摩訶迦葉就是頭陀第一。因他們長居阿蘭若,遠離人群,故又稱阿蘭若比丘,或森林比丘。

詳細解釋

亦作“ 頭陁 ”。梵文dhūta的譯音。意為“抖擻”,即去掉塵垢煩惱。因用以稱僧人。亦專指行腳乞食的僧人。

1、南朝 齊 王屮 《頭陀寺碑文》:“以法師景行 大迦葉 ,故以頭陀為稱首。”

2、《法苑珠林》卷一○一:“西雲頭陁,此雲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

3、宋 洪邁 《夷堅乙志·張淡道人》:“其徒有頭陁一人,又秘藏紙畫牛一頭,每與客戲。”

4、《西遊記》第十七回:“話說 孫行者 一觔斗跳將起去,諕得那 觀音院 大小和尚並頭陀、幸童、道人等一個個朝天禮拜。”

5、清 鄭燮 《道情》之三:“老頭陀,古廟中,自燒香,自打鐘;兔葵燕麥閒齋供。”

6、明 施耐庵《水滸》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道賣藥酒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只可惜了一個頭陀,長七八尺,一條大漢,也把麻翻了。

頭陀,梵文 Dhūta 的音譯,意為抖擻,謂精勤振奮,去除煩惱污垢,意即棄除對衣、食、住等貪著,以修煉身心。即佛教倡修的苦行。亦稱頭陀行、頭陀事、頭陀功德。凡是修習頭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守如下十二種修行規定:一者在阿蘭若處、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節量食、六者中後不得飲漿、七者著弊納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間住、十者樹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臥。

修學頭陀苦行者,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這也是清淨的正命生活。

佛教的頭陀代表人物是迦葉尊者。

【頭陀】

華譯為抖擻,即抖擻衣服飲食住處等三種貪著的行法,修頭陀行者要遵守十二條規則,叫做十二頭陀。俗稱行腳乞食的僧人為頭陀,亦稱行者。

《梵網經菩薩戒》: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增一阿含經》佛言:其有嘆說諸頭陀行者,則為嘆說我已,所以然者,我恆嘆說諸頭陀行;其有毀辱諸頭陀行者,則為毀辱我已。我今教諸比丘,當如大迦葉所行,無有漏失者。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出家菩薩常於晝夜如是觀察,勿貪世間,受五欲樂,精勤修習未嘗暫舍,如去頂石、如救頭燃,心常懺悔過去先罪,安住如是四無垢性,一心修行十二頭陀,調伏其心,如旃陀羅。如是佛子,是名出家。

《增一阿含經》: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設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惡道便減,亦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