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王陵

韓王陵

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鄉。又稱許崗墓群。原有四座墓冢,東西一線排列。現存一冢高約7米,經鑽探,墓葬為夯土封冢,墓道南北向,長達160米,墓室由積石填充,其旁分布有車馬坑和陪葬坑,調查確認屬戰國時期韓國王陵或貴族墓。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
河南省
韓王陵VI-並27

簡介

韓王陵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鄉。又稱許崗墓群。原有四座墓冢,東西一線排列。現存一冢高約7米,經鑽探,墓葬為夯土封冢,墓道南北向,長達160米,墓室由積石填充,其旁分布有車馬坑和陪葬坑,調查確認屬戰國時期韓國王陵或貴族墓。

韓王陵沉積戰國煙塵

..
在新鄭市區西邊兩三里的地方,南水北調規劃線路與兩座大冢不期而遇。這兩座冢發現有空心磚,曾被認為可能是漢墓,但發掘結果卻令考古人員頗為驚奇:其規模之宏大、形制之特殊、裝飾之豪華十分罕見,應該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的王陵!經媒體報導後,韓國王陵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已銷聲匿跡兩千多年的韓國,穿越時光隧道,走進了人們的視線中。

精裝修的地下大宅

從新鄭市區西行,穿越107國道,再向西走一里多路,就到了備受媒體關注的胡莊大墓。
..

發掘現場被封閉起來,柵欄門緊閉著,不待我們走近,一個人就手臂前伸手掌豎起,制止我們前行。幸好,我們前一天已經準備了一手兒,約好主持此項發掘的副研究員馬俊才先生。經馬先生引領,我們順利進入神秘的發掘現場。
發掘面大約有足球場大小,上上下下的工作面上,很多人在忙活。龐大的墓穴深十多米,古代的夯土台階、地面顯露,呈現出兩千多年前的模樣。
“陵墓是古人在大地上切下的傷口。”馬俊才說,“人身上如果有刀口的話,不管是劃破的、碰破的,還是三角口,即使癒合了,也能看到。同理,古人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不管倒塌的房屋、淤埋的水井、修築的大墓,通過考古發掘都能發現。”
在這彈丸之地,考古人員共清理了300多座東周、西漢墓葬,出土青銅、鐵、玉、陶等各種文物500多件,這裡顯然是古人眼裡的風水寶地。而這“風水寶地”的主角,顯示是兩座帶封土的大墓,它們坐北向南、東西並列,是夫妻異穴合葬墓。其墓深約15米,規模之宏大、形制之特殊國內罕見。

..

馬俊才從事考古工作已20來年,但這次發掘仍然讓他頗為振奮。由於歷史上多次被盜,大墓沒有出土重要的器物,但卻發現了陵墓形制等重要文化內涵,在馬俊才看來,這“比發現大型文物更有價值”。
兩座大墓均發現了屋頂形的槨頂結構,使墓室構成一個完整的空間,是同期墓葬中首次發現,意義重大。諸多痕跡表明,墓主人的地下大宅,曾經裝修得相當精緻、豪華。墓室的牆壁,經夯築後用質地細膩的草泥精心抹平,然後下邊刷硃砂,上邊刷白灰,很像現代家庭裝修。
“硃砂是很貴重的,現在也是論克賣。”馬俊才告訴我們,硃砂也叫丹砂、辰砂,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用作顏料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許多古代女子以“硃砂”為名,就是因為喜歡那鮮紅美麗的色彩。墓穴遍施硃砂,顯示當初裝飾之不惜成本、極盡豪華。
而在此墓的封土上,考古人員更是發現了陵寢建築的確切證據,壁洞、柱石、屋頂瓦礫層以及散水(外牆勒腳垂直交接傾斜的室外地面,用以排除雨水,保護牆基免受雨水侵蝕)等建築設施的發現,表明巨大的封土之上,曾有藍色屋頂的巨型陵寢建築,當初應該非常富麗堂皇。
馬俊才認為,陵寢建築是此次最為重大的發現,是古代陵墓建築的重要過渡形態。
馬俊才說,在發掘過程中還發現了“繩筋”,把繩子加入版築牆內,其作用相當於現代的鋼筋,顯示了古代建築學的高超。
兩座大墓的周圍,還發現了3條城壕似的近長方形環狀壕溝,每條間距在20米左右,組成了面積宏大的陵區排水和防禦體系。這種布局,以前只在東周秦公陵園有所發現。最外圍的環壕南北長約237米,東西寬約165米,面積有40000平方米左右。
種種發現證明,這是一組韓國王陵級的大墓

歷史記載

韓國前期,昭侯重用申不害變法,使國力一度強盛,但申不害的“術治”,並沒有為韓國打下長期發展的基礎。後來歷代韓國國君多平庸之輩,不能變革圖強,國力日漸衰弱。而在列強爭雄的戰國時代,韓國的地理位置可說非常不好。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楚和秦等強國包圍,強大的時候也幾乎沒有發展空間,一旦衰弱,卻因身處四戰之地,不得不一次次捲入戰爭,“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不是鄭韓好戰,而是其地理位置使然。若干年後,劉邦在楚漢之爭中勝出,帶著人馬屯紮在洛陽,他的手下基本都是山東(崤山以東)人,都認為應該定都洛陽,只有一個叫劉敬的人建議定都關中。在歷史的這個緊要關頭,昔日的韓國人張良一番話定了大局,讓劉邦“即日起駕,西都關中”。張良的話主要意思:洛陽容易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也”;而關中“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這是後話不提。個人認為,洛陽人不要埋怨張良,作為一個韓國人,他深知身處四戰之地的苦楚。
歷史上,申不害的“術治”如過眼煙雲,而商鞅的“法治”卻取得了堅如磐石的效果,為秦國奠定強大的根基。後來歷代國君堅守法治,選賢任能,使秦國逐漸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他們向東稱霸,愈來愈衰弱的近鄰韓國,不幸首當其衝,成為最佳攻擊目標。
秦國東侵戰爭的慘烈,我們無法感同身受,但史書上一系列數字,令人震撼,慘不忍睹: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修魚,斬首八萬級;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韓,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75年,秦穰侯伐魏。韓軍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254年,韓王入朝於秦;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設三川郡。
從這些數字看,大約每十年,就有五萬左右的韓國將士被秦軍斬首,可謂屍橫遍野,景象悽慘。為了苟延殘喘,韓王想盡了辦法:或令太子去秦國做人質;或親自去朝見秦王,或將無路連線的上黨獻給趙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