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山書院

韓山書院

韓山書院可追溯到建於宋元祐五年(1090)的韓文公祠。早在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韓愈來潮州任刺史。在任期間,他置辦鄉校,開啟潮州興學育才之風,驅鱷除弊,紓解民困,深得地方百姓擁戴。潮州人崇敬他,遂將山水易姓。韓愈登臨手植橡樹的筆架山被稱為韓山,韓愈驅鱷的惡溪被改稱韓江。宋代潮州興建韓文公祠,祀賢傳道,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先賢。於是有了韓山書院, “潮人以思韓之故,而有廟祀,而有書院,扁以韓山”。“廟學結合”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規制。書院以祀賢為第一要義,韓山書院的出現,與潮人祠祀韓愈緊密聯繫在一起。

簡介

韓山書院,位於廣東潮州。宋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始建於城西南。匾為“昌黎伯廟”,祀韓愈。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移建於河東韓山(又名雙旌山);淳祐三年(1243)知州鄭良臣遷回原址,外敞二門,中峙講堂,匾題“城南書莊”,後為祠,匾題“泰山北斗”,祀韓愈,配祀趙德;兩廡設由道、行義、進學、勤業4齋,倉廩庖井廁俱備,撥田畝山地為廩士之費。設洞主1員,郡守為之;山長1員,郡博士為之;堂長、司計各1員,齋長4員。齋生額20名。春秋各課試1次,內容為“四書”講義。春秋各祭祀1次,“郡率僚屬以牲幣酒醴獻,歌東坡祀公之詩以侑之”。

韓山書院韓山書院

五年,“陳圭以復齋(陸九齡)嫡嗣來守是邦,尤切加意,春秋課試,親自命題,講明“四書”及濂洛諸公議論,以示正學之標的”。捐銀購朱熹(文公)所著書,藏於書莊,“與士友切磋之”。又刊陸九齡所書“仁說”於壁,以廣諸生見聞。增塑周敦頤(濂溪)、廖槎溪像祀於祠。宋、元之際毀於兵燹。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修復,以山長1員主之,祀孔子、韓愈。至順二年(1331)潮州路總管王元慕擴建,祠祀孔子、顏子、子思、曾子、孟子,配祀韓愈、趙德、陳堯佐,兩廡從祀賢守王滌、李邁、丁允元、廖德明、鄭良臣、林壽公、陳圭。至正十二年(1352)毀於火,二十六年修復,增建鳶飛魚躍亭。明永樂二年(1404)、天順七年(1463)、嘉靖七年(1528)和二十五年累有修葺拓建。萬曆五年(1577)巡道副使夏道南重修後堂,匾題“明經館”,置田租600石以贍士。十一年知府郭子章又修,撰聯懸於浩然堂。聯為:“躍虎鳳,翔蛟龍,斯文百代雄山斗;尊孔孟,拂佛老,正氣千年配鄒魯。”清順治四年(1647)、康熙二十二年(1683)分別修繕、重修。二十七年知府右文晟改名南隅社學。三十年惠潮道巡道使起賢改社學為海陽縣屬之城南書院,又於筆架山麓蔡夢悅祠新建昌黎書院,為惠潮嘉道屬書院。雍正十年(1732)知府龍為霖擴建“昌黎”,廳堂書舍屋計110間,復名韓山書院,其原道堂有聯:“多士講習斯堂,當思文起衰,道濟溺,體具用周,方信韓山有地;大儒溫飽非志,與其月賞錢,歲靡祿,名存實亡,何如椽木無花。”擇錄3州生童肄業其中,巡道主課試“四書”、“五經”、律賦、策論。嘉慶二年(1797)知府韓義、同治十年(1871)巡道張銑先後重修。光緒二年(1876)知縣溫樹棻撥銀1540兩發商生息,加增膏火。十八年知縣李微庸改建院舍,延師掌教,設監院1人,以縣學官兼任。每年甄別1次,招正課生童各25名,加額各5名,副課無定額,由知縣錄取。副課連續3次列優等者準補正課。每年二月開課,十月止課。正課生每月膏火銀1.4兩。光緒後期兼授西學。歷任山長之最著名者有邱建猷、丁傑、何如璋、邱逢甲等。二十四、二十七年先後奉文改為學堂,二十九年,由惠潮嘉兵備道褚成博再改為惠潮嘉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後,相繼改為廣東省立惠潮梅師範學校、省立二師、省立韓師、韓山師範等。

對聯

好古偶疑鸚鵡字;
登高常記鳳凰詩。
清代鍾邁賓題韓山書院

憑欄望韓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讓前賢留姓氏;
把酒吊馬將軍廟,奈何天地,競將殘局付英雄。
清代丘逢甲題韓山書院

五載賦棲遲,看桑海婆娑,南珠正媚;
三山憶儔倡,願天風鼓落,北斗常依。
清代何秋槎題韓山書院

躍虎鳳,翔蟻龍,斯文百代雄山斗;
尊孔孟,拂佛老,正氣千年配鄒魯。
明代郭子章題浩然堂

多士講習斯堂,當思文起衰,道濟溺,體具用周,方信韓山有地;
大儒溫飽非志,與其月賞錢,歲靡祿,名存實亡,何如椽木無花。
清代龍為霖題原道堂

如此江山,對海碧天青,萬里煙雲歸咫尺;
莫辭樽酒,值蕉黃荔紫,一樓風雨話平生。
佚名題望遠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