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奕[《大雅》名篇之一]

韓奕[《大雅》名篇之一]

《大雅·韓奕》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為《大雅》的第二十七篇。此詩主要是敘述周宣王時期年輕的韓侯入朝受封、覲見、迎親、歸國和歸國後的活動。全詩六章,每章十二句,各章重點突出,按人物的活動依次敘述,脈絡連貫,層次清楚,鋪陳描述莊重大方,語言風格變化多姿。

作品原文

大雅·韓奕

奕奕梁山 ,維禹甸之 ,有倬其道 。韓侯受命 ,王親命之 :纘戎祖考 ,無廢朕命 。夙夜匪解 ,虔共爾位 ,朕命不易。榦不庭方 ,以佐戎辟 。

四牡奕奕 ,孔脩且張 。韓侯入覲 ,以其介圭 ,入覲於王。王錫韓侯 ,淑旂綏章 ,簟茀錯衡 ,玄袞赤舄 ,鉤膺鏤錫 ,鞹鞃淺幭 ,鞗革金厄 。

韓侯出祖 ,出宿於屠 。顯父餞之 ,清酒百壺。其餚維何?炰鱉鮮魚 。其蔌維何 ?維筍及蒲 。其贈維何?乘馬路車 。籩豆有且 。侯氏燕胥 。

韓侯取妻 ,汾王之甥 ,蹶父之子 。韓侯迎止 ,於蹶之里。百兩彭彭 ,八鸞鏘鏘 ,不顯其光 。諸娣從之 ,祁祁如雲 。韓侯顧之 ,爛其盈門 。

蹶父孔武 ,靡國不到 。為韓姞相攸 ,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訏訏 ,魴鱮甫甫 ,麀鹿噳噳 ,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 ,韓姞燕譽 。

溥彼韓城 ,燕師所完 。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 。王錫韓侯,其追其貊 。奄受北國 ,因以其伯 。實墉實壑 ,實畝實藉 。獻其貔皮 ,赤豹黃羆。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奕奕:高大貌。梁山:宣王時韓國境內山名。所在地諸說不一。鄭箋據《漢書·地理志》謂“粱山在夏陽西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潛夫論》謂:“昔周宣王亦有韓城,其國也近燕,故《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又引王肅云:“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又引《水經注》云:“方城今為順天府固安縣,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大清一統志》:“韓城在固安縣西南;《縣誌》今名韓侯營,在縣東南十八里。”細審詩義,今人多從此說。據現行政區劃,當在北京市通縣之西,固安縣之東北。

維:發語助詞。甸:治。傳說大禹治水開闢九州。

倬(zhuó):長遠。

侯:姬姓,周王近宗貴族,諸侯國韓國國君。歷史上周朝封建的韓國有兩個,始封國君都是周武王的兒子。一在今陝西韓城縣南,世襲到春秋時併入晉國。一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北,與燕國接近,即此詩中的燕國。受命:接受冊命。周制,封建諸侯爵位有等,其國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別。周宣王為加強北方防務,增強韓國作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韓城,增加常備軍,發揮政治和軍事作用。

王:周宣王,西周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國王,力圖振興趨於沒落的周王朝。

纘(zuǎn):繼承。戎:你。祖考:先祖。

朕:周王自稱。

夙夜:早晚。匪解:非懈。

虔共(gōng):敬誠恭謹。共,通“恭”。

榦(gàn):同“乾”,安定。一說解為糾正。均通。不庭方:不來朝覲的方國諸侯。周制,方國諸侯應定期朝覲天於納貢,不來朝庭朝覲,稱為不庭,被作為對周王不忠順的罪狀,應予討伐。

辟(bì):君位。

牡:公馬。

孔脩(xiū):很長。

入覲(jìn):入朝朝見天子。

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禮,王冊封諸侯賜予介圭作為鎮國寶器,諾侯入覲時須手執介圭作覲禮之贄信。這是覲禮禮儀之一。

錫:同“賜”,賞賜。

淑旂(qí):色彩鮮艷繪有交龍、日月圖案的旗子。綏章:指旗上圖案花紋優美。

簟(diàn)茀(fú):竹編車篷。錯衡:飾有交錯花紋的車前橫木。

玄袞:黑色龍袍,周朝王公貴族的禮服。赤舄(xì):紅鞋。

鉤膺(yīng):又稱繁纓,束在馬腰部的革制裝飾品。鏤鍚(yáng):馬額上的金屬制裝飾品。

鞹鞃(kuò hóng):包皮革的車軾橫木。淺:淺毛虎皮。幭(miè):覆蓋。

鞗(tiáo)革:馬轡頭。厄:通“軛”。

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

屠:地名,可能是岐山東北的杜陵。

顯父:周宣王的卿士。父,是對男子的美稱。

炰(páo)鱉:烹煮鱉肉。

蔌(sù):蔬。

筍:筍。

乘(shèng)馬:一乘車四匹馬。路車:輅車,貴族用大車。

籩(biān)豆:飲食用具,籩是盛果脯的高腳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腳、盤狀陶器。

燕胥:燕樂,燕通“宴”。

取妻:同“娶妻”。

汾王:鄭箋:“厲王流於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

蹶(jué)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為氏。

迎止:迎親。止,同“之”。周時婚禮新郎去女家親迎新娘。

百兩:百輛。彭彭:盛多貌。

鸞:通“鑾”,掛在馬鑣上的鈴,每車四馬八鑾。

不(pī)顯:不,通“丕”,大;丕顯,非常顯耀。

諸娣(dì)從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諸侯嫡長女出嫁,諸妹諸侄隨從出嫁為妾媵。

祁祁:盛多貌。

顧:回頭看;或謂“顧”為“曲顧”之禮。

爛:光采明耀。

孔武:很勇武。孔,甚。

靡:沒有。

韓姞(jí):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韓侯為妻,故稱韓姞。相攸:觀察合適的地方。相,視;攸,所。

訏(xū)訏:廣大貌。

魴(fáng)鱮(xù):兩種魚名,今名鯿、鰱。甫甫:大貌。

麀(yōu):母鹿。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令居:美好居所。

燕譽:安樂高興。

溥(pǔ):廣大。韓城:韓國都城。

燕師:平安時候的人眾。周制,各諸侯國都城建築面積、城垣高度等規格及其常備軍人數,據爵位高低而定。韓侯受命為北地方伯,故擴建韓城。

時:猶“司”,掌管、統轄。百蠻:古時對異族土著部落統稱蠻、夷,百是概數,言其多。

追、貊(mò):北方兩個少數民族名稱。

奄:完全。

伯:諸侯之長。

實:是,乃。墉:城牆,此作動詞。壑:壕溝,此作動詞。

畝:田畝,此作動詞,指劃分田畝。籍:徵收賦稅,正稅法。

貔(pí):一種猛獸名。

1.

奕奕:高大貌。梁山:宣王時韓國境內山名。所在地諸說不一。鄭箋據《漢書·地理志》謂“粱山在夏陽西北”;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潛夫論》謂:“昔周宣王亦有韓城,其國也近燕,故《詩》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又引王肅云:“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又引《水經注》云:“方城今為順天府固安縣,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大清一統志》:“韓城在固安縣西南;《縣誌》今名韓侯營,在縣東南十八里。”細審詩義,今人多從此說。據現行政區劃,當在北京市通縣之西,固安縣之東北。

2.

維:發語助詞。甸:治。傳說大禹治水開闢九州。

3.

倬(zhuó):長遠。

4.

侯:姬姓,周王近宗貴族,諸侯國韓國國君。歷史上周朝封建的韓國有兩個,始封國君都是周武王的兒子。一在今陝西韓城縣南,世襲到春秋時併入晉國。一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北,與燕國接近,即此詩中的燕國。受命:接受冊命。周制,封建諸侯爵位有等,其國城、土地、兵力因之有差別。周宣王為加強北方防務,增強韓國作為屏障的作用,提高其爵位,以便重修韓城,增加常備軍,發揮政治和軍事作用。

5.

王:周宣王,西周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國王,力圖振興趨於沒落的周王朝。

6.

纘(zuǎn):繼承。戎:你。祖考:先祖。

7.

朕:周王自稱。

8.

夙夜:早晚。匪解:非懈。

9.

虔共(gōng):敬誠恭謹。共,通“恭”。

10.

榦(gàn):同“乾”,安定。一說解為糾正。均通。不庭方:不來朝覲的方國諸侯。周制,方國諸侯應定期朝覲天於納貢,不來朝庭朝覲,稱為不庭,被作為對周王不忠順的罪狀,應予討伐。

11.

辟(bì):君位。

12.

牡:公馬。

13.

孔脩(xiū):很長。

14.

入覲(jìn):入朝朝見天子。

15.

介圭:玉器,天子圭一尺二寸,諸侯圭九寸以下。按周禮,王冊封諸侯賜予介圭作為鎮國寶器,諾侯入覲時須手執介圭作覲禮之贄信。這是覲禮禮儀之一。

16.

錫:同“賜”,賞賜。

17.

淑旂(qí):色彩鮮艷繪有交龍、日月圖案的旗子。綏章:指旗上圖案花紋優美。

18.

簟(diàn)茀(fú):竹編車篷。錯衡:飾有交錯花紋的車前橫木。

19.

玄袞:黑色龍袍,周朝王公貴族的禮服。赤舄(xì):紅鞋。

20.

鉤膺(yīng):又稱繁纓,束在馬腰部的革制裝飾品。鏤鍚(yáng):馬額上的金屬制裝飾品。

21.

鞹鞃(kuò hóng):包皮革的車軾橫木。淺:淺毛虎皮。幭(miè):覆蓋。

22.

鞗(tiáo)革:馬轡頭。厄:通“軛”。

23.

出祖:出行之前祭路神。

24.

屠:地名,可能是岐山東北的杜陵。

25.

顯父:周宣王的卿士。父,是對男子的美稱。

26.

炰(páo)鱉:烹煮鱉肉。

27.

蔌(sù):蔬。

28.

筍:筍。

29.

乘(shèng)馬:一乘車四匹馬。路車:輅車,貴族用大車。

30.

籩(biān)豆:飲食用具,籩是盛果脯的高腳竹器,豆是盛食物的高腳、盤狀陶器。

31.

燕胥:燕樂,燕通“宴”。

32.

取妻:同“娶妻”。

33.

汾王:鄭箋:“厲王流於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時人因以號之。”

34.

蹶(jué)父:周的卿士,姞姓,以封地蹶為氏。

35.

迎止:迎親。止,同“之”。周時婚禮新郎去女家親迎新娘。

36.

百兩:百輛。彭彭:盛多貌。

37.

鸞:通“鑾”,掛在馬鑣上的鈴,每車四馬八鑾。

38.

不(pī)顯:不,通“丕”,大;丕顯,非常顯耀。

39.

諸娣(dì)從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諸侯嫡長女出嫁,諸妹諸侄隨從出嫁為妾媵。

40.

祁祁:盛多貌。

41.

顧:回頭看;或謂“顧”為“曲顧”之禮。

42.

爛:光采明耀。

43.

孔武:很勇武。孔,甚。

44.

靡:沒有。

45.

韓姞(jí):即蹶父之女,姞姓,嫁韓侯為妻,故稱韓姞。相攸:觀察合適的地方。相,視;攸,所。

46.

訏(xū)訏:廣大貌。

47.

魴(fáng)鱮(xù):兩種魚名,今名鯿、鰱。甫甫:大貌。

48.

麀(yōu):母鹿。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49.

令居:美好居所。

50.

燕譽:安樂高興。

51.

溥(pǔ):廣大。韓城:韓國都城。

52.

燕師:平安時候的人眾。周制,各諸侯國都城建築面積、城垣高度等規格及其常備軍人數,據爵位高低而定。韓侯受命為北地方伯,故擴建韓城。

53.

時:猶“司”,掌管、統轄。百蠻:古時對異族土著部落統稱蠻、夷,百是概數,言其多。

54.

追、貊(mò):北方兩個少數民族名稱。

55.

奄:完全。

56.

伯:諸侯之長。

57.

實:是,乃。墉:城牆,此作動詞。壑:壕溝,此作動詞。

58.

畝:田畝,此作動詞,指劃分田畝。籍:徵收賦稅,正稅法。

59.

貔(pí):一種猛獸名。

白話譯文

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治理它,交通大道開闢成。韓侯來京受冊命,周王親自來宣布:繼承你的先祖業,切莫辜負委重任。日日夜夜不懈怠,在職恭虔又謹慎,冊命自然不變更。整治不朝諸方國,輔佐君王顯才能。

四匹公馬高又壯,體態雄壯又修長。韓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恭行覲禮拜周王。周王賞賜給韓侯,交龍日月旗漂亮;竹篷車子雕紋章,黑色龍袍紅色鞋,馬飾繁纓金鈴裝;車軾蒙皮是虎皮,轡頭挽具閃金光。

韓侯祖祭出發行,首先住宿在杜陵。顯父設宴來餞行,備酒百壺甜又清。用的酒肴是什麼?燉鱉蒸魚味鮮新。用的蔬菜是什麼?嫩筍嫩蒲香噴噴。贈的禮物是什麼?四馬大車好威風。盤盤碗碗擺滿桌,侯爺吃得喜盈盈。

韓侯娶妻辦喜事,厲王外甥作新娘,蹶父長女嫁新郎。韓侯出發去迎親,來到蹶地的里巷。百輛車隊鬧攘攘,串串鑾鈴響叮噹,婚禮顯耀好榮光。眾多姑娘作陪嫁,猶如雲霞鋪天上。韓侯行過曲顧禮,滿門光彩真輝煌。

蹶父強健很勇武,足跡踏遍萬方土。他為女兒找婆家,找到韓國最心舒。身在韓地很快樂,川澤遍布水源足。鯿魚鰱魚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處。有熊有羆在山林,還有山貓與猛虎。喜慶有個好地方,韓姞心裡好歡愉。

擴建韓城高又大,太平盛世修築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轄所有蠻夷人。王對韓侯加賞賜,追族貊族聽號令。北方各國都管轄,作為諸侯的首領。築起城牆挖壕溝,劃分田畝稅章定;珍貴貔皮作貢獻,赤豹黃羆也送京。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周宣王時期。西周王朝後期內憂外患,漸趨衰落,經過厲王時代的社會和政治大動亂,宣王力圖振興,調整統治集團內部關係,實行某些開明政策;東伐淮夷、北伐玁狁以御外侮;遷申侯於謝邑鎮守南方要衝,派仲山甫督修齊城捍衛東方,封韓侯擴建韓城加強北方防務,一時號稱“中興”。韓侯受封入覲,是周宣王時代重要的政治活動,此詩所記述的即為此事。朱熹《詩集傳》說:“韓侯初立來朝,始受王命而歸,詩人作此以送之。”《毛詩序》云:“《韓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錫命諸侯。”此詩是否尹吉甫所作,尚難斷定。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全詩六章,章十二句,為整齊的四言體,每章內容各有重點,按人物的活動依次敘述,脈絡連貫,層次清楚。

首章從大禹開通九州,韓城有大道直通京師起筆,表明北方本屬王朝疆域。通過周王親自宣布冊命和冊命的內容,說明受封的韓侯應擔負的重要政治任務以及周王所寄予的重大期望;任務和期望的根本之點,是作為王朝的屏障安定北方。

第二章敘述韓侯覲見和周王給予賞賜,而這一切都依據禮法進行。呈介圭為贄表明韓侯的合法地位,周王的賞賜表示韓侯受到的優寵。周代以“禮”治國,“禮”就是法律和制度,按制度,周代貴族服飾車乘的質料、顏色、圖案、式樣、大小規格都有規定,不能僭越。周王賞賜的交龍日月圖案的黑龍袍、紅色木底高靴、特定規格的精美車輛,都是諸侯方伯使用的。由周王賞賜,類似後世的“授銜”和公布享受何種等級的待遇,它表明受賜者地位、權利的提高:年輕的韓侯一躍而為蒙受周王優寵、肩負重任的榮顯人物。

第三章敘述韓侯離京時由朝廷卿士餞行的盛況。出行祖祭是禮制,大臣銜命出京,例由朝廷派卿士在郊外餞行,這也是禮制。祖祭後出行,祭禮用清酒,所以餞行也“清酒百壺”,這仍是禮制。一切依禮制進行,又極盡宴席之豐盛。這些描寫繼續反映韓侯政治地位的重要及其享受的尊榮。

第四章敘述韓侯迎親。這一章鋪陳女方高貴的出身家世和富貴繁華的迎親場面,烘托出熱烈的喜慶氣氛,再現了貴族婚禮的鋪張場景和風習,也表現了主人公的榮貴顯耀。

第五章重點敘述韓國土地富庶,河流湖泊密布,盛產水產品和珍貴毛皮。這些敘述從蹶父選婿引起,以韓姞滿意作結,雖然敘述重點轉移,卻與上章緊緊鉤連,不顯突兀,收過渡自然之妙。

第六章敘述韓侯歸國,成為北方諸侯方伯,建韓城,施行政,統治百國,作王朝屏障,並貢獻朝廷,與首章冊命遙相呼應。

全詩的主題是頌揚韓侯,頌揚他接受王國重要政治使命,肩負作為王國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現周王的優寵和倚重,公卿對他的尊慕和禮敬,詩中渲染的他的富貴榮華以及他的權威,都與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聯繫。沒有他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這是一篇歌頌接受國家重任的大臣的頌歌。其中,餞宴、迎親的場景描寫,是詩中的插部,用以烘托主人公的高貴榮顯,並使全詩波瀾迭興,有張有弛,有明有暗,有莊有雅。相映成趣。

此詩頌美一個榮顯的諸侯,卻沒有溢美之辭,而只是敘述事實,鋪陳事物,或正面描述,或側面烘托,落筆莊重大方,不涉諂諛,也不作空泛議論,這在頌詩中是特出的。

全詩六章,各章重點突出,但前後鉤連,結成一體;內容相對集中,而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無割裂枝蔓之累,其結構亦可資借鑑。

此詩的語言風格也變化多姿。首章敘述周王冊命,其語言如《尚書》用語般典重古奧;第二章敘述周王賞賜,鋪陳華麗,以見恩寵之隆;第三章以下間用疊詞、口語,描寫有聲有色,寫得生動活潑。一詩之中,語言風格三易,即俗謂“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此又戒之以修其職業之辭也。韓侯初立來朝,始受王命而歸,詩人作此以送之。序亦以為尹吉甫作,今未有據,下篇雲召穆公凡伯者仿此。”

近代吳闓生《詩義會通》:“雄峻奇偉,高華典麗,兼而有之,在三百篇中,亦為傑出之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