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天文學家,測繪學家。中國天文大地測量學科開創者之一,在天文大地測量理論和實踐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開拓者之一,在世界時服務、地球自轉變化和恆星光干涉技術的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韓天芑,1923年2月11日生於浙江省象山縣海潭村,1943 年10月考入前中央測繪學校,在大地測量系學習。由於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我國北方及東南部的許多地區,韓天芑曾隨校轉移,直到重慶等地。1947年9月畢業後在前測量局大地測量隊擔任測量佐的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在浙江省工業技術幹部學校擔任教員,1950年8月調到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員和助理研究員。1957年9月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大地測量組遷到武漢,並改建為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韓天芑作為研究員和室主任一直負責天文大地測量方面的工作。

技術成就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為適應百業待興的局面,中國科學院地理所大地測量組在方俊領導下,將製圖及天文大地測量作為主要研究工作。1952~1953年為治理淮河,韓天芑沿淮河流域測定了30多個天文點,測定了信陽長台關的拉普拉斯方位角,以作為淮河流域的測量控制之用。在這一工作中首次明確了國內垂線偏差變化的不穩定性。其後為治理黃河,韓天芑沿黃河測定了龍門、吳堡等八處天文點和方位角。於1954年在寶雞、鄜縣等四地測量了一等拉普拉斯天文點和方位角。這是我國最早的依據前蘇聯天文測量細則測定的一等天文點。它改變了舊中國大地測量觀測數量少及精度低的落後局面。1955年,韓天芑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全能經緯儀接觸測微器按東西星等高法測時,當時對這一問題前蘇聯也未很好解決,因此被前蘇聯專家稱為“中國的金格爾測時法”。同時改進了太爾各特測緯方法,使其計算更簡捷。根據野外定位的實踐經驗,韓天芑提出了各種測量誤差的極限規定,為我國訂定天文測量細則提供依據。

為了統一天文經度的系統,必須建立我國不同緯度區域的天文基本點。韓天芑除參加測定外,提出了儘可能消除各種測定中產生系統誤差的天文基本點測定法。以測定西安天文基本點為國內測定高精度天文點的參考範例。天文方位角為天文大地網提供橫向控制的依據,其精確與否直接關係到天文大地網的精度和參考橢球的定向,為此我國最早組織了龐大的天文作業隊研究天文方位角和人儀差的誤差來源以及避免方法。上述的這些工作為我國的大地天文學奠定了理論和工程實踐基礎。直到1960年韓天芑仍奔走於全國各地,遍及我國西北、中原、黃河、海河流域直到西藏邊疆,為我國早期的測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天文測量首先需要高精度的覆蓋較廣天區的星表,1954年,韓天芑編制了以FK3為基礎的含2628顆恆星的星表以及太爾各特星對表。1990年韓天芑聯合我國七個天文台和兩個測繪部門,共約40多人參加,共同編制了以實測為基礎的“中國大地測量星表”,使我國天文大地網的天文定位納入統一的高精度系統內。國家測繪局發文(國測發(1991)048號)決定,讓全國所有測繪部門使用,以統一和提高我國的大地測量精度,國際上以星表工作著名的海德堡天文計算所曾來函索要。此項目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韓天芑排名第一。

1958年測地所遷到武漢後,依據1956年制定的國家科技發展規劃,韓天芑籌建並領導了武昌時辰站,進行天文測時、測緯和時間工作,參加我國的世界時測定以及瞬時地極坐標的測定。自1963年首先開展了用唐戎等高儀測時和測緯,同時利用大型石英鐘建立了守時系統。受動亂影響,到1978年光電中星儀才投入觀測工作,同時建立了地方原子時系統和執行飛行鐘的比對任務,以測定各地方原子時的系統差。經過努力,武昌時辰站的觀測精度很快達到國內一流,並多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並與上海天文台等一起共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自1980年起參加國際地球自轉聯測,韓天芑擔任聯測工作組副組長,我國的經典天文儀器觀測精度居於國際前列,在韓天芑的領導下,武昌時辰站的研究人員一方面不放過每一個晴夜,做好觀測工作,另一方面不斷改進設備,提高觀測精度。儘管武漢氣候不好,晴夜較少,仍使武昌時辰站的觀測資料數量和精度都名列前茅,儀器觀測精度的長期穩定性在國內也是很好的。武昌時辰站開展了時緯觀測的地方效應的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套用於工作中。

隨著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發展,都卜勒、人衛雷射、VLBI 和GPS等手段逐漸成熟,傳統的經典天體測量手段將被取代。韓天芑帶領武昌時辰站的研究人員及時擴大了研究方向,開展了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在地球自轉參數變化及其地球物理機制研究方面,韓天芑率先利用我國天文觀測資料研究表征地球彈性係數的勒夫數,在1984年發表了論文“天津緯度觀測的月亮潮影響”,獲湖北省科協優秀論文一等獎。

1992年起韓天芑擔任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恆星光干涉技術在天文學上的套用研究”的課題組長,在南京天文儀器廠和陝西天文台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實驗室的星光干涉條紋,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驗收組的驗收鑑定,認為部分指標已達國際先進水平,並肯定了整個系統在今後發展恆星光干涉技術中有突破性的地位。

韓天芑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和天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以及中國測繪學會理事,測繪學報編委等職。韓天芑是湖北省天文學會的創始人,1981年他聯合測繪學院、華中師範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地震局及各中國小的天文愛好者,開展天文學術交流及天文科普活動,為湖北省的天文科普活動作出了巨大貢獻。韓天芑為人正直無私,待人誠懇謙和。為了發展我國的高精度大地和天文測量工作,發展湖北省的天文科普事業,直到現在仍在不斷努力。韓天芑十分重視觀測工作及觀測資料的積累,直到60歲仍在參加觀測。韓天芑十分關心年輕一代科學人才的成長,並能利用自己的社會影響聯合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工作。

簡歷

1923年2月11日 出生於浙江省象山縣。

1943年10月~1947年9月 前中央測繪學校大地測量系學習。

1947年9月~1949年7月 前測量局大地測量隊任測量佐。

1949年10月~1950年7月 任浙江工業技術幹部任教員學校。

1950年8月~1957年8月 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助理員,助理研究員。

1957年9月~現在 任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主要兼職。

1986年~現在 任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兼任研究員。

1986~1992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兼任研究員。

1997~1998年 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天文地球動力學研究中心顧問。

1980~1988年 任中國測繪學會理事,測繪學報編委。

1985~1991年 任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天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1981~1987年 任湖北省天文學會理事長。

1987年~現在 任湖北省天文學會名譽理事長。

主要論著

1 韓天芑.1954年度天文測量技術總結報告.測量專刊,1954

2 韓天芑.以全能經緯儀威特T4利用接觸測微器按雙星等高方法(金格爾法)測定表差.測量專刊,1957

3 韓天芑.利用本身觀測成果研究儀器軸頸誤差.測量製圖學報,1957

4 韓天芑.國家測繪總局西安分局天文台經度測定報告.測量製圖學報,1960

5 韓天芑.徐家匯觀象台與西安天文基本點間經差的系統差.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1965

6 韓天芑.關於天文方位角測定的若干誤差問題.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1981

7 韓天芑,等.天津緯度觀測的月亮潮影響.天文學報,1984

8 韓天芑,謝亮雲.恆星光干涉儀及其在地球動力學研究中的套用.測量與地球物理集刊,1986

9 韓天芑,等.中國大地測量星表.測繪出版社,1991

10 韓天芑,等.中國大地測量星表文集—“中國大地測量星表”編制總結.測繪出版社,1991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韓天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