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作品。

詩詞原文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①》(其一)

李商隱

十歲②裁詩走馬成,冷灰③殘燭動離情。

桐花④萬里丹山路,雛鳳⑤清於老鳳聲。

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注釋:

①.韓冬郎:韓偓,浮名冬郎,是李商隱的連襟韓瞻的兒子,是晚唐小有名氣的詩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奩集》三卷。“連宵待坐徘徊久”是殘句,原詩已佚。老成:指冬郎雖年少,但詩風老練成熟。杜甫《敬贈鄭諫議十韻》:“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他日追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隱將赴梓州柳幕,離長安時,韓偓父子為之餞行,偓曾作詩相送,其詩有“連宵……”句。至大中十年,李回長安,因作二首絕句追答。畏之:韓瞻的字。

②.十歲:大中五年,韓偓十歲。裁詩:作詩。走馬成:言其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李白《與韓荊州書》:"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③.冷灰:應當是當時餞別宴席上的情景。

④.桐花:《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史記·貨殖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

⑤.雛鳳:此戲謔韓瞻,並贊其子韓偓的詩才。《晉書·陸雲傳》:“陸雲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又杜甫有“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詩句,商隱此言“清”、“老”,當即此意。在商隱赴梓幕後不久,韓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韓偓必隨行,所以這裡說丹山路上,有“雛鳳,老鳳”之聲。

全詩譯文

在昨日蠟燭點點、滴淚成灰,淒淒滿別情的送別宴席上,您的兒子十歲的韓偓,文思敏捷的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走馬之間即成文章;不久,您將帶您的兒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一定會比那老鳳更為清亮動聽。您兒子的才情就像雛鳳一樣一定比你這隻老鳳凰的聲音還清亮。

創作背景

這首詩用一條長題說明作詩的緣由。冬郎,是晚唐詩人韓偓的小名。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公元851年(大中五年)秋末 ,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韓偓才十歲,就能夠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 ”,說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在這種慘澹的氣氛中,十歲的冬郎觸發了詩思,飛速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本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別宴的情況交代簡略,重點突出冬郎題詩,是為了主題的需要。記事已畢,轉入評贊。怎樣才能不淪於一般的套語呢?詩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冬郎父子比作鳳凰,以“雛鳳清於老鳳聲”表明青出於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如此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 ,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喜歡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像的馳騁 ,便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 ,附和著老鳳蒼亮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人。多么富於詩情畫意的描繪!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不都躍然紙上了嗎?使用活生生的聯想和想像,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這可以說是李商隱詩歌婉曲達意的又一種表達形式 。一首本來容易寫得平凡的寄酬詩,以“雛鳳聲清”的名句歷來傳誦不衰,除了詩人對後輩的真切情意外,跟這樣的表達形式是分不開的。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2年或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

生平

李商隱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屬河南)。李商隱於公元847年(唐文宗開成三年)進士及第。曾任弘農尉、佐幕府、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早期,李商隱因文才而深得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的王茂元愛其才而將女兒嫁給他,他因此而遭到牛黨的排斥。此後,李商隱便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輾轉於各藩鎮幕僚當幕僚,鬱郁而不得志,後潦倒終身。晚唐唐詩在前輩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大不如前的趨勢,而李商隱卻又將唐詩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詩人。

成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晚唐詩人。詩作文學價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16,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在《唐詩三百首》中,李商隱的詩作有22首被收錄,位列第4。

家世

李商隱曾自稱與唐朝的皇族同宗。經張采田考證,確認他是唐代皇族的遠房宗室。但是沒有官方的屬籍檔案證明此事,因而可以認為李商隱和唐朝皇室的這種血緣關係已經相當遙遠了。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過,這並沒有給他帶來任何的現實的利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級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一作叔洪),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縣(今河南獲嘉縣)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