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故里

韓信故里

韓信故里位於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境內。淮陰因居淮水之南而得名,自秦置縣(公元前221年)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上的重要都市之一。

基本信息

概述

淮陰自古名人輩出,素有“九省通衢”“入京孔道”之稱。李白、杜甫、白居易、劉長卿、蘇軾等歷代文人墨客在古淮陰留下許多華美的詞章。淮陰縣治所在地設在碼頭鎮,因此碼頭是古淮陰的代名詞,這裡古蹟甚多,歷史上寺廟達81處之多。著名的大軍事家韓信就出生於這裡。如今碼頭的歷史遺蹟得到很好的修復,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象陳封千年的美酒,恭候各位嘉賓前來品嘗。

歷史故事

“淮陰故城”牌坊告訴大家碼頭鎮到了,後邊的亭子叫“龍亭”,康熙38年(1699)康熙第三次南巡,在此親自測量水位,制定治河方案,實施後水患得到有效治理。事後,河道官員建亭紀念。原龍亭早已毀壞,此為1998年重建。
韓信紀念館。景區占地10萬平方米,是古代建築藝術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既再現秦風漢韻,又展示韓信文化遺蹟,讓您感受歷史文化的滄桑,領略一代英雄韓信的蓋世武功。
韓信故里廣場,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取意八卦。廣場大門前的是兩座石闕,它是從烽火台、?望哨演變而來,是漢代將軍威嚴的象徵;大門兩側的石柱,如同兩列勇猛威嚴的士兵,寓意將軍統帥千軍萬馬。故里大門形狀上部呈八字型,寓意大將軍威風八面,韓信故里喜迎八方來客;大門內側形狀象廟宇,寓意韓信用兵變化莫測、神機妙算。大門上“韓信故里”鎏金大字是百歲老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99歲高齡時題寫的。
信仗劍從軍,在楚漢相爭中,他縱橫沙場,戰必勝,攻必克,為劉邦成就帝業立下赫赫戰功。人們稱他為“兵仙”,國外學者稱他是 “冷兵器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他的文韜武略從何而來的呢?傳說甚多,但無史籍可考,傳說他曾拜甘羅為師。在此地往東北一里許為古甘羅城,甘羅十二為上卿,年老受封在此築城而居,淮陰故城又稱為甘羅城。年輕時的韓信向他討教學習,終成一代兵仙。前面大家將要踏上的這座橋叫“訪甘橋”,就是當年韓信拜甘羅為師向甘羅求學經常路過的橋。
韓信八年沙場征戰,成就漢朝江山,功成名就,心繫故里,前面這座橋就是“涉淮橋”。過“涉淮橋”即是“落葉島”,意取韓信功成名就,落葉歸根。
“落葉島”旁邊的亭子叫“千金亭”,立於韓信湖之中。這是一座秦漢風格的雙層飛檐四角亭。韓信被封為楚王榮歸故里,為報漂母當年一飯之恩,欲送給漂母千金。可惜漂母已故,因此“一飯千金”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後人為弘揚“助人為樂”和“知恩必報”之美德,特建“千金亭”。亭額“千金亭”三個大字為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先生所題,兩側立柱上對聯為:“愛心本無價,然諾足千金”。
韓信湖東側的土山,即“信緣山”,是宋太祖趙匡胤所封。傳說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途經碼頭鎮時,因旅途勞累而患病,請多諸醫生診治都不見效,後有一高士叫他圍繞這座土山跑九十九圈。於是,兵士就架趙匡胤跑得大汗淋漓,回去休息,第二天病果然好了,他當上皇帝後即封此山為“信緣山”以表謝意。在山的峰谷處,有中國碑林史上的名碑“娑羅樹”碑,“娑羅樹”即是“菩提樹”。因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終於大徹大悟,後來佛教把菩提樹奉為聖樹、吉祥樹。唐開元十一年(723年),著名書法家、海州刺吏李邕來淮陰故城,見娑羅樹“婆娑十畝,蔚映千人”,欣然而作《娑羅樹碑記》。《鹹豐清河縣誌》記載:“娑羅樹碑在淮陰縣南二百步”。該碑早已沒有了,宋朝時有拓本,明朝淮安知府陳文燭從吳承恩家尋訪到,吳承恩就是那位寫《西遊記》的大文豪,鑑定為真跡。現在遊客看到的就是依據舊拓本而重刻的石碑。
“胯下之辱”的成語典故家喻戶曉,“胯下橋”就是眾所周知的韓信胯下受辱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載:有一天,一個為屠夫的青年在街上攔住了韓信,說:“你身上總是帶著寶劍,究竟有什麼用?你雖長得高大,卻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用劍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從他胯下爬了過去。街上看熱鬧的人都認為韓信是個懦夫。後人為稱頌韓信能屈能伸的氣概,立胯下橋以表紀念。據宋地方志記載:遺址在釣魚台東側不遠處,原有小橋墩,築有券門,門前有碑,上刻“韓信胯下受辱處”。此處為1993年重建的“胯下橋”,橋為拱形,中有一亭,東西兩側各有一副對聯,曰:“書劍機鋒藏胯下,曲伸道理貫寰中”,“一池存無雙國士,十年展萬古胸襟”。讚揚了韓信志存高遠、忍辱負重、不與小人同識的闊大胸懷。
  位於韓信湖南岸的韓信釣台,這是韓信少年時釣魚的地方。後因水患,原釣台被毀,碑亦無存。釣魚台為亭台式建築,背倚淮陰侯廟,亭額為陳立夫老先生手書“韓信釣台”,兩側亭柱有對聯為:“清淮有幸,流傳千古占鰲鉤;歲月無情,消逝幾多漁利客”。釣台臨水的旁柱上對聯是:“千秋共釣,懷瑾握瑜雙國士;異代同逢,扶周興漢兩魚桿”。韓信釣魚台、姜太公釣魚台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兩個釣魚台。韓信釣台的對岸就是漂母岸,是漂母為人漂洗絲麻並施飯給韓信的地方。《史記》中記載:韓信在城下釣魚,因家貧,常餓著肚子,漂母就連續數十天將自己帶來的飯分給韓信吃,韓信十分感激,對漂母說:“將來一定報答您老人家。”誰知漂母十分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是為公子你感到悲哀才這樣做的,哪裡希望你報答呢!”唐代詩人崔國輔來淮觀賞古蹟,曾留下《漂母岸》詩曰:“泗水入淮處,南邊古岸存。昔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漂母岸為一組依水而建的品字形的亭台式建築,主亭與側亭之間有曲折迴廊相通,立柱上有對聯:“愛心未料施豪傑,慈母何須賦姓名”,“漂也勞艱,飯飢只為憫王孫;貧而慷慨,母愛信能彌宇宙。”稱頌了漂母慷慨施食的美德。原建築計畫沒有這么大,設計專家通過考察,堅持將紀念亭台加大。設計專家的理念是,自古傳頌中華民族古代有三位偉大的母親,即孟母、漂母與岳母,人稱“三母”,孟母三遷為了兒子學業有成;岳母刺字囑告兒子精忠報國;而漂母施飯是將母愛授於一個無親無故的受餓青年,而且還施恩不圖報,不是更偉大嗎!
從釣魚台拾級而上的建築是淮陰侯廟(韓侯祠),後門立柱對聯云:“清淮水遠,故城址渺,湖波風木若慨言桑海;漂母陵高,胯下橋低,愛恨情仇皆烘托英雄。”韓侯祠始建於漢惠帝四年,從此以後,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憑弔,留下許多優美的詩文詞賦。北宋時的蘇東坡非常崇拜韓信,將韓侯祠更名為淮陰侯廟,並親題《淮陰侯廟記》,刻碑立於院內。
從後門進入韓信廟。有一種說法是有錢難買背後言,還有一種說法是走後門拜韓信辦事快捷,俗語“走後門”即由此而來。來到廟內看到的是大將軍登壇拜將時的座像,兩側上首為張良、劉邦、蕭何;下首是灌嬰、周勃、樊噲。這座殿叫“兵仙殿”,是淮陰侯廟的主體建築。座像前抱柱匾上有對聯云:“釣城下,鑽胯下,百戰終成一垓下;談略高,論謀高,千秋不信幾峰高。”“且看經傳史載,神機無愧奉兵仙;休論韓是劉非,榮辱漫嗟隨逝水。”
大殿前左右各有一塊石碑,東側石碑為宋代文學家蘇東坡手書《淮陰侯廟記》,碑文為行書體,10行,299字,一詠三嘆,敬仰之情溢於字裡行間。西側石碑為荀德麟先生所撰《重修淮陰侯廟記》碑,記述了淮陰侯廟的歷史和鄉賢潘業銀投資重修淮陰侯廟的情況。庭院四周迴廊內的牆壁上鑲嵌著28塊石刻,每一塊石刻都是一個成語故事,連綴起來就是韓信不平凡的一生傳記。
韓信廟的院子東西長,南北短,是個扁形的院落,不同於一般廟宇規格,這是暗喻韓信功高受貶的困境。院心地面是中國象棋圖形。傳說韓信為象棋之祖,他被呂后以“謀反”罪囚於獄中,有個獄吏非常敬重他,請求授之兵法,韓信思之再三,才答應說:“三天后再說吧。”三天后,獄吏來到獄中,向韓信討教兵法。韓信在地下畫個大方框,中間畫一界河,寫上“楚河漢界”,分敵我雙方各畫了36個小方格,格中布著紅、藍共32個方小紙片,分別寫著帥、士、象、車、馬、炮等字。獄吏見了很吃驚說:“這是兵法嗎?”韓信說:“你莫小看這72小方格,它可容納千軍萬馬,千變萬化,奧妙無窮。用兵時只有通盤籌劃、文武結合、配合有方,才能百戰百勝。你精通此法後,可以無敵於天下。”獄吏聽了雙膝跪地拜韓信為師。韓信死後,獄吏為演練方便,他把方格畫在紙上,並削木為子代替小紙片,由於棋子是木頭做的,又用棋子布陣,如同打仗,卻又不是實戰,所以人們稱之為“象棋”。
淮陰侯廟的正門門楣橫書“淮陰侯廟”為謝冰岩先生手書,大門兩側對聯是“仗劍辭淮市,桑梓留泓巨仁大義欽神鬼;登壇將漢兵,中原逐鹿偉略奇謀爍古今。”高度概括了韓信的仁義品德、奇謀異策和赫赫戰功。大家看到淮陰侯廟,位於韓信湖南岸,背對湖水,背水列陣是兵家之忌,但這是韓信軍事生涯的經典戰例,寓意韓信用兵出神入化。而最後才見正門,也正是淮陰侯廟與其它廟宇的不同之處。
碼頭鎮北1公里是著名的古寺惠濟祠。惠濟祠遺址地處碼頭鎮二閘村,明清時期,因運河經過碼頭與淮河、黃河交匯,長期治水保證漕運,使這裡地勢如脊,三面環河,閘壩重重。惠濟祠居於重崗之上,氣勢巍峨。惠濟祠,又名天妃廟、鐵鼓祠、奶奶廟。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明清時,黃河屢次奪淮,傳言東嶽大帝的女兒碧霞元君遊歷碼頭,降水怪、治水患,百姓造碧霞元君像供奉,船民為求平安敬香者雲集。清乾隆十六年乾隆南巡,建行宮於祠左,因命重修惠濟祠,仿內府壇院式,出府庫白銀三千萬兩修建,並立碑記事。供奉皇姑的廟為天妃廟,俗稱奶奶廟,乾隆御碑現仍立在原址,碑型別致,雕刻精美。原後大殿供奉三皇五帝,再後的三清閣為嶗山道士修建。惠濟祠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種宗教流派於一體,因運河船隻過閘的數量多、難度大、時間長,有時需要三天三夜才能過閘,所以惠濟祠常年香客如雲。
惠濟祠東古淮水旁是漢賦大家枚乘、枚皋故里。千年古銀杏和石刻是歷史的見證。淮水清清,竹影搖曳,文思泉湧中噴發幾多才情。
韓信故里景區東1公里是漂母墓。漂母墓是韓信率十萬大軍兜土築成。漂母墓前立有兩塊石碑,上面刻有“漂母墓”三字,陰面碑文刻有“韓信少時家貧,漂母飯之。數年後,信受封楚王,不忘漂母之恩,贈千金以報,惜漂母已故,信哀之,傳令部屬取土圓墳,成土冢。”當時十數丈高,因漂母之恩重於泰山,故韓信稱之為泰山,墓南為泰山湖。《水經注》載:“淮陰故城東有兩冢,西者漂母冢也。”而在漂母墓之東(二河之東)還有韓母墓。司馬遷來到此地,見到韓母墓,並在《史記》中有所記載:韓信出身卑微,然而,早在他還是一個貧賤無聞的遊子時,其母死,就選擇了一塊開闊吉祥之地來安葬,墓地周圍能安置1萬戶人家。韓信是希望自己將來有出息,同時以示自己的不凡和出人頭地的雄心壯志。後來韓信終於功成名就,說明韓信極有遠見。
大家可能品嘗過各種做法的羊肉,如北京涮羊肉、四川火鍋羊肉等,可您曾品嘗過碼頭湯羊肉嗎?在碼頭古鎮,流傳著兩句這樣的俗語“吃肉少花錢,喝湯雙倍錢”,“先上湯,後上菜,先動勺子後動筷”。
這裡所說的湯指的就是碼頭的湯羊肉,湯羊肉是韓信門下高廚傳下的絕活。碼頭的湯羊肉是經過特殊的烹調加工,裝上碗,一半湯,一半肉,湯肉並美。湯,看上去稀,舀起來稠,喝進嘴粘,咽下肚滑,獨具鮮、美、香、爽口味;肉,酥而不散,進嘴則骨離筋化,回味無窮。讓人嗅之奪魂,食之酣暢,思之神往。如再佐以幾杯美酒助興,則會讓你有一種飄然欲仙之感。湯羊肉毫無腥膻之味,為冬令食補之佳品,具有健胃強身之功。湯羊肉製作用料考究,烹調獨特,其烹調技術程度看似與家常一般,當一般人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總也出不了那種獨特的味道,有一種不盡人意的感覺。碼頭湯羊肉味美無比,得益於碼頭的水。究竟如何,還是請各位一品為快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