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定域性

這個“非定域性”是量子論的一個數學推論,並已獲實驗驗證。 但與巫術不同的是,量子非定域性是根正苗,也就是說,非定域性經過科學證明的。 跨距離的幽靈反應並不是在時空傳播,它不是在時空中發生的,沒有時空理論能夠解釋這種非定域性是怎么產生的。

早期的量子物理學家是這樣看待這個非實在性的,他們認為那些被量子理論的方程所描述的物體並不是具備外表的實在性的粒子,而是一種“幾率波”, 只有在受到測量時才搖身一變而成為“實在”。因此,原先傳統意義上所謂的“X是Y”其實並不具備客觀實在性,只有當被觀測到時才有意義。如果你願意接受這種說法,即:現實並非實實在在的客體,而只是幾率波,那么這個叫做哥本哈根詮釋是合理的。但即便如此,它仍不能很好地解釋量子理論的另一個怪異之處:非定域性
愛因斯坦於1935年提出了一個有悖常理的場景[1]。在他的思維實驗中,兩個粒子反向飛離,最終到達一個星系遙遠的兩端。假設這兩個粒子始終處於“糾纏”態, 這就是說,它們在量子力學的意義上是心心相印的,一個粒子能立即感應到它的孿生兄弟所發生的一切,那么在測量一個粒子時,另一個馬上也被這個測量行為所影響,好象這對孿生子能夠穿越浩淼的空間神秘地進行瞬時通信一樣。這個“非定域性”是量子論的一個數學推論,並已獲實驗驗證。這種幽靈似的相互作用顯得可以藐視時空的限制。理論上,在粒子的糾纏態已被測量到後,它們仍能處於糾纏態中。就像巫毒巫術,當你刺人偶時,人立馬就能感到疼痛。但與巫術不同的是,量子非定域性是根正苗,也就是說,非定域性經過科學證明的。
Gisin通過橫穿日內瓦的光纖傳送光子信號:一端的一對光子被雷射激活,另一端的光子馬上發生反應,看上去沒有東西移動過,沒有能量交換,然而,粒子仍以某種方式共享信息。愛因斯坦稱之為“跨越距離的幽靈反應”。跨距離的幽靈反應並不是在時空傳播,它不是在時空中發生的,沒有時空理論能夠解釋這種非定域性是怎么產生的。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非定域性源於時空之外。於是,必然的,這種情況,影響了我們對時空的理解,實際上,更精確地說,影響了我們對時空的不理解。
在華盛頓大學,物理學家John Grameer正在驗證這一理論。於Gisin不同的是,Cramer試圖將光子信號從當前傳遞到非常近的過去。 干涉儀是Gramer的時間機器的核心。一個叫Alice的干涉儀將光子信號床給另一個叫Bob的干涉儀,而Bob在Alice發射信號前就已經接收到了光子信號,因此,某人可以用它實現與過去通信。一個出現在過去的信號,哪怕是再微小,也將給我們的時間觀帶來革命性的改變。我們熟知的因果關係將被顛倒。這將證明,如果逆果關係是真實的,那么未來事件會影響過去。然而,大自然是否允許這一違背歷史進程的事情發生呢(有名的外祖父悖論令我們不得其解)?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