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督教運動

非基督教運動,是一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的一場思想文化戰線上的反帝鬥爭的運動。在這場運動中,李大釗、陳獨秀、羅章龍、肖子升分別發表文章,揭示宗教違背科學的實質,批判宗教麻醉人們靈魂的消極作用;非宗教同盟編輯出版的《非宗教論》,抨擊宗教是精神的鴉片,是改革中國社會的障礙,呼籲打破宗教。在當時的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次重大鬥爭。

簡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的一場思想文化戰線上的反帝鬥爭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將宗教作為他們的侵略工具,隨著侵略軍的槍炮,西方大批基督教傳教士湧入通商口岸的城市,以後逐漸滲入內地。帝國主義在經濟掠奪的同時,爭先在中國設立教會,開辦教會學校,傳播基督教義,對中國人民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五四運動時期,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意識到在思想認識領域裡宗教對人們的麻痹和毒害。1920年,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以後,開始醞釀組織"非宗教同盟"。1922年3月,在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倡導下,北京、上海首先發起了非基督教運動,組織非宗教大同盟和非基督教同盟。3月15日,《先驅》第4號刊登同盟的宣言和章程。3月17日,李大釗鄧中夏等人發起籌備成立北京非宗教大同盟。同時北京一些青年還成立了非基督教同盟,不久兩個反宗教團體合併為非宗教同盟,北京各學校許多師生和學術界的知識人士,如蔡元培陳獨秀李石曾等都支持參加非宗教同盟。會員很快發展到3000餘人。但也遭到一些人反對。3月31日,北大教授錢玄同周作人沈士遠等人發表宣言,攻擊非宗教運動背離憲章。1922年4月4日至8日,世界基督教學生同盟在帝國主義的授意下,在北京召開大會,北洋軍閥政府派大批軍警到會保護。帝國主義的挑釁,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4月4日,李大釗、鄧中夏、肖子升、李石曾等12人在《晨報》上發表《非宗教者宣言》,闡明了非教者的立場。李大釗、陳獨秀、羅章龍、肖子升分別發表文章,揭示宗教違背科學的實質,批判宗教麻醉人們靈魂的消極作用。5月10日,北京非宗教同盟在北大三院正式成立。6日,非宗教同盟編輯出版的《非宗教論》,抨擊宗教是精神的鴉片,是改革中國社會的障礙,呼籲打破宗教。北京的非基督教運動形同風暴,很快波及全國,在當時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運動持續了幾年,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一次重大鬥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