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

靖海

靖海鎮在惠來縣境東南沿海。鎮政府駐地距惠城23.5公里。屬沿海丘陵地帶。面積49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81021人。加上靖海電廠上萬員工與惠來二中上萬學生,人口超過10萬。海岸線長22公里(分靖海港和靖海灣),是惠來縣主要漁產區之一,惠來三大中心鎮之一。

鎮情概況

港口設施
全鎮有機動漁船263艘,總動力1.2萬馬力。年海洋捕撈量約5000噸。近岸海域多礁石,盛產友龍嚇、鮑魚、鰻魚、紫菜、石班、海膽等名貴特產。沿海岸有鎮辦鹽場1個,村辦鹽場2個,合計鹽田2405公畝,年產原鹽1544噸。鎮境內有海港2個,靖海港,是省進出口物資歷裝御點。港池水域面積50平方米,可容納船舶約800艘;資深港,漁港港池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避風。沿海沙灘從1956年起開始種植木麻黃樹,至1987年已形成綠洲(靖海鎮靖海灣綠洲度假村)。
基礎設施
全鎮耕地1.36萬畝,其中水田5468畝,主種稻、薯;盛產大蒜,年產3000噸。有鎮辦工業15家,主要產品有漁網、膠絲、塑膠製品、水產品。有縣立完全中學1所--惠來二中(寶喜高級中學),鎮辦初級中學1所(靖海鎮中學),國小15所,幼稚園20所,衛生院1所,影劇院1座。敬老院一個,老人俱樂部四個。鎮區由九大社頭組成。有靖電大道,工業大道,寶喜大道,大中街,奄泉路,環城路,新興街等主要道路。鎮區有城,為明代靖海千戶守駐御的駐地,歷代為惠來重點城鎮。因地形狀似大象,故又有“象城”之稱。
歷史沿革
靖海鎮地處惠來縣東南海隅,距離惠來縣城26公里,境內多是山地,鎮區背枕丘陵,面向南海。
象崮馱古城,固有象城之稱,靖江通湖海,固有靖海之名。可謂古之象城,今之靖海。此外,還有卵洲,靖江城和城之別稱。靖海在唐、宋之時,已有漁民居住。元順帝(公元1333—1368年)時,大坭都後表樓十八鄉村民因受海盜侵擾遷徙至此。小坭十八鄉和石碑鄉部分村民遷徙入資深。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置靖海千戶守御所。屬潮州衛,設千總一名,額旗軍一千一百二十一名。首任千總奚福聚。嘉靖二十八年,朝廷飭旨建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劃歸惠來縣,時靖海所轄原大坭都和酉頭都一部分。1948年靖海解放之前,整個葵陽關外的東區均屬靖海鎮管轄。解放後區域建置變化較多,1986年撤區建鎮,轄二個居委會,一個漁民委員會和二十二個村民委員會。

靖海(所)建城於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歷經13年建成。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修,雍正五年(公元1927年)再修。靖海鎮所在地形如倒鼎、中央突起、四周較低。城高一丈四尺,城垣長五百零一丈。東西南北四城門由十字形街道貫通。城門均有瓮城及城樓。城牆內外兩邊以條石壘砌而成,中夯土。城牆布滿垛口,垛上有望孔,城西為跑馬道。四城門上分懸石刻牌匾:東曰“表海勝概”,西曰“靖海安瀾”,南曰“化洽趨虞”,北曰“萊鑰永固”。南城門及城牆1952年建獅石湖水閘時被拆除,東北面的城牆及城樓至今尚存。

象山一脈馱濱城,湖海連江心接京;兵扎邊徹骨那惜系海,南疆國域寫英名。靖海所歷來是粵東地區海防前哨,屯兵要塞,惠來縣之門戶。至今,還有歷代遺留的軍事設防或遺蹟。如位於靖海灣兩側,明代建造的南北炮台。北炮台稱靖海炮台,南炮台稱資深炮台,各有火炮八尊,營房18間。北炮駐專防千總1員,台兵47名。南炮台駐專防外委1員,台兵18名。在北門城外建村已831年的驛後村村南,曾建有“武陵驛”,驛站前面“驛前宮”依然存在。東門城外有“軍校場”的舊址。還有從靖海城經驛站通往潮陽的部分“古石灰官道”。在靖海城東北面約五華里處,還有清代時建造的,古煙墩“峰火台”等。由於靖海形似半島,構成汕頭至汕尾東西海城的轉折點,為各類船隻航海必經之道。在靖海鎮附近約6公里處的坂美村海邊上,是清光緒年間由英國萬國公司建造過國際航海燈標一座,稱“石碑山燈塔”。原塔高120英尺。此塔1932年由國民黨政府接管,1942年拆毀,1948年復建。塔高改為110英尺。解放後1954年由人民政府復修,塔高33米,是南海最高燈塔。該塔1986年5月改裝英國鏇轉聚光燈頭,射程18海里。有詩云:石碑山下卷浪峰,巨塔雄威穿碧空,閃閃銀光千里,指點迷帆映彩虹。具有迄今建所已638年的靖海所和建城483年的靖海城,比惠來縣分別早155年和25年,這足以說明,靖海城堪稱惠來稱之古城,靖海所堪稱粵東之濱海古鎮。

旅遊資源

枕山面海的靖海鎮,山海暉映,景物宜人。轄區內有峰高入雲,朝暾暮靄的“剛警凌雲”,有泉水清甘,取攜不竭的“君子泉甘”;月夜皓魄,沉波垂絲的“南潭釣月”;有巍然尖聳,蒼秀宜人的“尖峰挺秀”;有古樹蕭疏,野花芳馥的“大坭宿雨”;有狀似隕星,巨石高疊的“疊石呈輝”;有峭石嶙峋,神威可畏的“將軍山峙”;有煙籠四野,荷鋤叱犢的“北野耕煙”。除此,還有好多正在開發等待開發的風景勝地。諸如“海角明珠”、“綠野金灘”、“獅湖映月”、“後表奇石”等都將是令人流連忘返的勝地。地形呈西南走向的靖海,海岸線長達22公里。海灣石與石碑山形成靖海崎角,中間凹入構成灣闊水深的天然海灣,金砂銀波的海水浴場。靖海灣與石碑沃外,礁石縱橫,堪稱惠來縣“東土屏藩”、“門戶鎖鑰”。著名旅遊景點有:客鳥尾石筍海濱度假村(浴場)石碑山燈塔古城牆(廣東省歷史文化遺產)普惠岩等等

經濟發展

漁業經濟
得天獨厚的靖海灣,滋生了優良的靖海港和資深避風塘,結成兄弟漁港,是惠來縣兩大海洋漁業捕撈基地之一。歷史悠久的南門外延繩放釣作業,資深的拖風、掃蓮作業,都享盛名。鰻魚、石斑、鯊魚和魷魚、烏賊、蝦米分別為兩地著名漁產品。由於海岸線長,沿岸礁石眾多,是龍蝦、鮑魚、紫菜、海膽的生長地,於是靖海便就成了珍稀海產品的產地。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汕頭日報”、“羊城晚報”均有“靖海話鮑魚”、“靖海話龍蝦”以及“靖海話豆”的專題特寫報導。靖海大門
海運業
靖海港除漁業以外,海運也十分發達,貿易鼎盛。清康熙二十六年,在靖海設立海關掛號處,後改設為海關常關舊址還存。明、清時期,大型木製商船經常航行蘇杭二州,對方也有商船到達靖海,往北載紅糖、薯粉,往南絲綢、布料和日用工業品等。抗日戰爭時期,靖海商船改航香港等地,大蒜、紅糖等農副產品和水產品、食鹽向來是靖海出口主要產品。
經濟歷史
靖海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1956年—1957年,由省水產廳投資40.7萬元,地方自籌3萬元,在資深灣(石碑沃)建成一個4萬平方米,可供200—300艘漁船停泊的避風塘。從此,靖海漁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保障。1970年秋,惠來縣成立了“治理靖海港工程指揮部”動員靖海全鎮人民和田心、仙庵、周田、前詹等各鄉、鎮(時稱公社)的勞動力,苦戰了三年的時間,對靖海港進行治理。共投放義務工日80萬個,資金74萬,新挖航道1260米,並在沃仔咀開鑿寬60米,深5米的新港門。1981年進行續建,疏浚港口的深度,貫通和浚深港口至獅石湖水閘的新舊航道並砌石護堤。從此一條長2960米,寬120—188米呈東西走向的新帆道,面積達50平方米的新港地便誕生在古城的東南面。整治後的靖海港口門基本保持著低潮水深3.5米,漲潮水深5米的深度,還配建碼頭、倉庫和供水供電設施。整個港地可容納各種船泊800艘以上,是粵東沿海避颱風的最優良港口之一。
漁業發展
港口的建設帶動了大噸位機械化漁船的大發展。截至2007年,全鎮擁有大小機械化漁船272艘,總噸位5977噸,漁船的機械化電信化和導航化保障了漁民、漁船的安全,促進了漁業生產新的發展。解放後,靖海漁民特別是南門外村放釣作業的漁民在漁業生產戰線上譜寫了一曲曲的壯歌。遠征“仔礁”,征服“惡鯊灣”,開避深海新漁場的事跡。曾以報告文學的體裁在全國性刊物“萌芽”上發表,譽載粵海、名揚全國。正是:風蕭蕭兮浪排空,壯士勵志搗鯊宮;任憑征途多險惡,“惡鯊灣”上逞英雄。
獅石湖開發
獅石湖原是惠來縣東區的大鹹水湖,面積約平方公里。集關外的學地水、徑口水、大山水港。獅石湖兩岸河議,塘泊星羅棋布,北面是關外平原京隴洋。築獅石湖水閘之前,湖水鹹淡交融,每天二次潮汐的漲退,大湖的吐納,循環往復,自然成了沖刷河道河港口泥沙的動力。湖畔是西門外和葛山村的大片鹽田。歷史上這兩個村生產海鹽的專業村。湖西南的後山、前吳、沫港三村是靖海鎮主要糧食產地。湖內盛產優質溪蟹、大閘蟹、沙蝦和各種淡水魚,可稱魚、米、鹽綜合產地。
水利建設
一九五二年,如有利防潮排澇,縣水利局在江湖連線處築壩建閘—“獅石湖水閘”。公社化大躍進年代,在湖的中間壘築二道土壩,進行圍湖造田,逐步改變了獅石湖和周邊原來的生態環境條件。2006年為了更有利排澇和航道的暢通,重新進行改造和擴建。獅石湖畔的鹽田改除後,鎮(公社)在後表濱海紅土地帶建造萬畝鹽田,又恢復靖海鎮的鹽業生產。
生態建設
在靖海與資深之間筆架山下至靖海灣邊縱橫數公里的沙灘上,過去是寸草不生的沙漠。日來沙燙腳,雨來水浸腳,令人舉足生畏。1958年,政府組織全鎮幹部、民眾進行培土植樹,種上了大片木麻黃。建立了綠洲林場。同時,修通靖海至資深的公路。從此結束了靖海東南兩地民眾往來不再坐船擺渡,燙沙浸腳的歷史。此外,又在後表建了後表林場,沿海全部基本綠化,這不僅改變了沿海荒山野灘的自然環境,也為靖海居民提供了不少的燃料。

城鎮建設

城建
古鎮象城從解放到2005年,經歷了半個世紀之後,各方面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城鎮面貌卻貿然依舊,一直未能產生較大的變化。相比之下,大大落後於縣內其它幾個老城鎮。尤其城內城外羊腸小道,交通閉塞,老城舊貌、殘缺不堪。好多客居外地的靖海人都為此感嘆傷心。正是:曾為葵陽標驕史、卻落滄夷嘆非非。2006年,鎮政府換屆之後,以陳局為書記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股東風,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大刀闊斧地著力改造舊靖海城的面貌。在城的東北面修復的城垣,讓古城重光。在城西大道入口處豎起三門四柱大石牌坊,顯示“河清海晏”。在城南倚獅石湖“安瀾亭”前,置象徵“象城”標誌的大石象。使古鎮“名象城,不似象城”,變成名副其實的象城。現在的獅石湖之濱“玉象明標誌,邊城壯景光”。已成人民休閒、怡情的好去處。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在環城的邊沿開避和鋪築了三道水泥馬路,並在湖畔河邊豎欄植樹,立桿張燈,構建成濱海長廊,使古城的面貌和交通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今日的靖海城真正是煥然一新,舊貌變新顏。不管是當地居民,或是外方來客,均有觸目異光的感覺,諧是讚不絕口。靖海鄉民以五言藏頭詩一首,以表敬意:靖江飾古城,海陬展嬌姿。鎮南置玉象,政績拓坦途。府首重文物,立坊標金書。人心齊踴躍,民庶歌丈夫。
電廠
隨著靖海電廠的興建,靖海的未來將是一幅繁榮昌盛、艷麗悅人的圖景。計畫總投資400多億元的惠來(靖海)火電廠,首期工程已投入資金63億元,完成2×60萬千瓦發電機組的建設,並正式併網運營。與火力發電廠結伴而來的靖海石碑山風電場已投入資金7.46億元,安裝風機167台,並全部投入運營。年發電總量可達2500多萬千瓦時。靖海灣周邊的海灘荒地,到處揭桿而起,風車林立。中石油項目碼頭,貨櫃碼頭,以及即將開工的投資4億多元的糧油廠,飼料廠。一個正在建設和發展中的能源基地必將帶來更多項目的建設,給靖海的經濟發展帶來可喜的騰飛。正是:碧水清波靖海灣,風能火電結親緣。天燈千盞映瀚海,沉睡古城煥星光。

人文教育

明朝
靖海歷史悠久,地靈人傑。自宋至今,文風鼎頌,人才輩出。明清時期,靖海城內書院,書軒林立,各鄉村也各創辦書房塾學,發展教育,根據史料記載,明朝時中舉人的有陳琮陳尚志,中貢生的有史益修,周繼授,胡明漢,胡輝周尚文,胡文奎,王建康,艾師錫,陳君賜,柴子等一批士子。此外,還有監生資格的例監,胡道光,胡澍,可稱文士之盛世。惠來二中
清代
清代時中舉人的有胡玉贊、陳振生、馬功顯、胡涵中、曾希潛、柯日新。中貢生的有胡東陛、胡世忠。還有史延珍撥元,中德鄰中歲貢,戎世芳中恩貢元,曾錦華中副貢,後又中優貢元。中例貢的有林榮厲、林鵬、胡友信、奚鼎新等。武將有蔡應舉、劉任、胡道光、馬文鎬、林濬明、林貴、史書堂、戎濬、胡清遠、胡深、鄭世漳、胡開文、黃欽朝、黃欽惠、黃欽英等。
民國時期
民國時,靖海雖然沒有中學,但以靖海中心國小(前身靖海書院)為搖籃的學校,也培養出好多有識之士。在民國時期顯露頭角的有將官辜國華,校官後又任湖南汝城縣縣長的奚一侯,有當過兩任惠來縣長的林公任,有當過兩任潮陽縣縣長少將胡公木,還有任過短期惠來縣縣長方德明等。靖海素來是惠來縣書法搖籃之一,學書習畫,鳳氣盛。在這方面有成就者歷代皆有。如清代雅儒歲貢史德鄰所書“西來寺”三字,鐵筆銀鉤,氣勢磅礴。貢元曾錦華所書“敦復軒”一匾,結構嚴緊、圓潤秀麗。都很有欣賞價值。民國期間,靖海書法更盛。有風靡潮汕地區的林公任、胡佩珊(隸書),風靡福建漳州的陳問冉(知禮)、元邦樞、奚昌及擅長指書指畫的戎三石。此外,還有書法造諧較高的史國義、奚昌欣、林國權、元邦清、辜志文、戎介生、辜武強(國畫),以及能書能刻的林聲雄、林慶雄、柯修養等等。現在又湧現一批開始嶄露頭角,在市、省、全國青少年書畫競賽得獎的青少年書法愛好者,後繼有人,長盛不衰。
解放後
解放後,靖海中心國小教育事業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1950年11月開設“惠來縣人民中學惠來分教處”,1952年春改為“惠來中學”,1953年3月又改為“惠來第二中學”。1958年9月招收首屆高中一年級學生,並發展成為初、高中具備的全日制完全中學。1986年為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又增辦“靖海鎮中學”。靖海一帶的學生,大多數天性聰明,勤學好練,不管過去或現在,學習尖子較多。1965年惠來二中高中畢業生46人,參加高考,便有33人,考進各類大學,其中12人被錄取進全國重點大學。歷屆參加高考成績突出的靖海藉學生均不稀罕,新一代的文人學士遍布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如解放前于靖海中心國小畢業的林鋁龍,靠本身的天資和努力而成為武漢大學的講師、教授。有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留校任教的講師、教授、導師明史學家林鐵軍。有在醫學界顯有盛名的廣州腫瘤醫院黨委書記、專家教授戎鐵華。還有深圳原南頭醫院院長奚明聲,廣州中山醫科大學教授導師蔡榮武(已逝)等等。有退休前曾任海軍軍械研究所長、高級工程師林雨濤,有領取國務院特殊薪貼的高級工程師林科傑。還有好多在教育界、科技界享有盛名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有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廳級幹部,汕尾市市委書記戎鐵文,在廣州軍區海軍基地工作軍級幹部林永青。還有好多縣、處級幹部和部隊團級幹部,難以一一枚舉。此外還有聞名於宗教界,原畢業於中國佛教學院現任廣州光孝寺年輕方丈、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釋明生,是繼領南著名高僧靖海人宋超月之後的又一佛門名僧。真是人才濟濟、層出不窮。可以深信,具有良好基因、百姓同居的靖海人,將會在新世紀的大好形勢下,在這片得天獨厚歷史悠久的熱土上發揮更大的光和熱。正是:蓬萊豈止山東外、南疆鄒魯靖海隅。

名人介紹

戎鐵文

戎鐵文戎鐵文

男,漢族,1952年10月生,廣東惠來靖海人,197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7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1972.07—1975.06,惠來縣靖海公社西豐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公社黨委副書記,路線教育工作隊隊員、組長(1974.12吸收為國家幹部); 1975.06—1976.06,惠來縣兵營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6.06—1980.0,6惠來縣委副書記兼神泉公社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80.06—1981.10,惠來縣委常委兼團縣委書記; 1981.10—1984.04,惠來縣神泉公社黨委書記、惠城鎮委書記; 1984.04—1986.08,惠來縣委常委; 1986.08—1991.12,惠來縣委副書記、縣長; 1991.12—1993.05,惠來縣委書記; 1993.05—1993.10,揭陽市委常委; 1993.10—1998.08,揭陽市副市長; 1998.08—2002.08,揭陽市委副書記; 2002.08—2002.11,汕尾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黨組書記; 2002.11—2004.05,汕尾市委副書記,市長、黨組書記; 2004.05—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 2004.07,任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10屆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10屆人大代表。省第9次黨代會代表。

林永青

林永青林永青

林永青是惠來近代以來的第二位將軍,也是目前惠來在軍界最高級別的官員.他是靖海人的驕傲,也是惠來人的驕傲。林永青將軍的發展史,折射出靖海人頑強奮鬥的精神面貌,他的發展史,對後來人來說,也是一種啟發,一種引導,我又幸見過林永青將軍兩次,生活中的他,非常的簡樸,生活中的他,是那樣的平易近人。林永青,1999年12月海軍廣州基地副司令員2001年12月任海軍南海艦隊副參謀長,2007年出任海軍後勤部部長,海軍少將軍銜。
林寶喜

林寶喜林寶喜

男,1931年出生,祖籍惠來縣靖海鎮前吳管區。現旅居香港,任香港寶景實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寶光電器金屬塑膠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香港慈雲閣董本局永遠董事,惠來縣政協委員,揭陽市政協委員。林寶喜先生,1962年赴香港定居。他積極支持家鄉發展經濟,1984年至1992年在惠來縣投資2000萬港元,創辦惠來縣家用電器廠,工繳費居全縣之首,1988年改為合資企業“惠來縣家用電器實業有限公司",曾獲廣東省“三資企業‘金匙獎’"。林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1980年至1995年,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靖海前吳國小、鎮衛生院,修路造橋和捐款救災,捐資總值人民幣1138.4萬元。95年至2008年又先後捐資修建惠來二中高中部《寶喜高級中學》·寶喜大道等等。。。正所謂:在惠來慈善事業中,西有林世鏗,東有林寶喜。 

釋明生

釋明生釋明生

俗家姓名林宏生,男,1960年9月出生,漢族,靖海鎮南外人。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反邪教協會理事、中國外交協會理事、廣東省反邪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珠海市青年聯合會常委、佛山市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光孝寺方丈、珠海普陀寺住持、佛山仁壽寺住持、海南南山寺監院等職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