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美村

坂美村,位於廣東省東部惠來縣靖海鎮境內。總人口約7000多人,村土總面積8000多畝。

坂美簡介

坂美村,又名趕尾村。位於廣東省東部惠來靖海鎮境內,為惠來縣管轄面積最大的村落,東臨資深鄉,北靠大潭村,以及x106縣道;西北緊鄰月山村和後石塔村。海岸線長度達8公里。也數惠來縣內擁有海岸線長度,自然沙灘最多的自然村之一。同樣坂美村土面積在惠來縣內也數最大村落之一。坂美境內石碑山脈貫通,擁有“亞洲第一燈塔”的航標塔石碑山燈塔以及風能主發電群石碑山風電場。

地理歷史

歷史發展

坂美村 ,當地人一直稱呼為趕尾村,因為取其潮汕話諧音;村落發展歷史悠久,大約在明清年就開始有人居住,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南邊海域為多暗礁海域,對過往船隻安全影響很大,所以清朝年間便在西南海域的石碑山崎角修建石碑山燈塔,對進出附近港口以及汕頭港船隻安全起到了莫大的作用,也成為惠來坂美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石碑山燈塔石碑山燈塔
全村姓氏特別統一,只有林黃兩姓,極少有其他姓氏。黃姓據說由周田一帶搬遷過來,主要在村子的西南方居住;林姓後來遷進來,主要集中在東邊“石鼓仔”一帶居住,由於林姓人數較多,現在林姓和黃姓交融,林姓人口大約占據全村70%左右的比例。地理區域

坂美村地處靖海鎮西南部,背靠南海,是個漁農並舉的行政村,總人口約7000多人,村土總面積8000多畝。主要分村落地,林場,海灘三部分。其中最大的為坂美林場,林場面積約5000畝,耕地面積800多畝;海岸線長達8公里,主要優質海灘有:潭仔口,中梗,大石尾,以及4個很小的島礁,白嶼,烏瞧,東筧,雙過。沿海灘涂面積1700餘畝。
村內部主要分為東畔,西畔,黃畔和灰埕四個地方,東畔主要為樓區和新住區;西畔主要集中在面前公路,基本也是新居;黃畔是黃姓主要集中居住的地方,在西畔靠南地區,一般都是老宅比較多,灰町主要是集市地段,以及鄉村內部日常活動舉行地。

經濟文化

經濟發展

坂美村屬於典型的漁業農業自然村,地廣物豐,有紫菜、海膽、孔螺、鮑魚、對蝦等特產。一般沿海海灘基本都是鮑魚養殖場,坂美紫菜在當地擁有很高的聲譽,因為營養價值高,生產量少,收穫難度大等原因,坂美紫菜價格一般都要比別的地區高出2到3倍。村經濟的主要以漁業為主農業為輔,幾乎沒有工業生產;男人打漁,女人種田的經濟模式基本是坂美經濟的主調;
由於漁業產量的逐年下降,以及人口的增長,單憑打漁種田已經無法滿足生存的需要,所以坂美村在年輕人開始,逐漸轉為打工謀生為主,文化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主要打工地點集中在珠三角,以及汕頭潮陽地區,每年的過年春節期間返家過節的青年足足比留守的村民多出幾倍。

文化教育

全村有公辦國小一所,1993年東畔建立的舊國小啟用,解決了坂美沒有正規國小的難題,因為面臨日益增多的學生需求,2008年左右,坂美國小新學校在村後也就是“樹腳”一帶新建。並已經投入使用。另外有幾家私人幼稚園經營。國小轉中學之後,一般都需要騎車半個小時,到靖海鎮上學,主要國中為惠來縣第二中學和靖海鎮中學,高中一般到惠來縣惠來一中或者實驗中學以及靖海的惠來縣寶喜高級中學就讀。但是,坂美村和靖海地區乃至整個潮汕地區鄉村一樣,面臨女孩子就讀率低,整體文化偏低,以及學生大學就讀率少的問題,連續10年來,坂美村在大專本科生中的人數少之又少,主要源於村民意識的缺乏以及村文化建設方面的缺失。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大,和社會的發展需求,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整體的就讀率和大學生率逐漸增加,但是在女生就讀這方面還是保持較低的狀態。

民俗文化

坂美屬於潮汕地區,基本擁有潮汕地區的很多民俗,坂美村主要習俗為祭拜媽祖,以及黃姓的祭拜老爺;媽祖廟建於東邊和資深鄉交接的地方,是本村的主要神明,因為主要以海為生活的漁民們都信奉媽祖,每年村里都有幾次祭拜媽祖的節日,最大的節日是在元宵節的時候。坂美俗稱“行旗”,就是在正月十六那天,村中的年輕人和力壯的人,會抬著媽祖和老爺等神明圍繞村四周指定路線巡遊,村中年輕漂亮的女孩子會抬著旗蜿蜒排成一陣,媽祖所到的地方,民眾多會放鞭炮回響,祈求全村人民新年開始以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這個民俗流傳多年,並且一直延續下去。這個民俗活動在靖海當地較為出名,以前盛極一時,現在影響逐漸下滑。

旅遊景點

坂美自然區域廣闊,自然風光美麗,這裡整理坂美村幾個小景點:
1.石碑山燈塔:標誌性,特別是晚上的燈光,沿海附近一帶無人不認識;
2.林場風電場:幾百支的發電風車,在風中搖曳,像置身童話之中,感覺春暖花開;
3.中梗游泳沙灘:自然的海灘,平緩的海浪,夏天游泳必去的聖地,留下著坂美人多少的記憶;
4.赤地仔沙丘:在林場到中梗之間,像黃土高坡,別有一方風味,站在上面振臂高呼,憂鬱即可散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