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孤山

靖江孤山

孤山位於江蘇省靖江市孤山鎮,海拔55.6米、周長1.5公里、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是靖江最早的陸地,原為海上孤島,成陸於距今約7000―250萬年。孤山與天目山、黃山(江陰)同出一脈,是天目山的余脈,也是南通狼山以西、連雲港雲台山以南蘇中—蘇北平原唯一的山,是名符其實的“孤山”。孤山行似坐獅,古木蔥蘢。孤山的開發時間在距今約1800年,人文景觀有孤山寺、躡雲坊、靖江革命烈士陵園。1993年孤山列入了市政府的建設規劃,如今的孤山山更青、林更幽,晨鐘暮鼓,香菸繚繞,再度成為人們尋勝探幽、登臨極目崇教信仰的旅遊勝地。

地理特徵

孤山位於靖江市區北面五六公里,屬於天目山余脈,是長江西北—北岸、南通之上、金陵以下,蘇中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頗具盛名。孤山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呢。相傳數千年之前,孤山是長江中的一塊礁石,後因江水衝擊,泥沙不斷在山腳下淤積,到東漢前後,漸漸形成陸地。陸地不斷延伸、擴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孤山這塊巨礁才挽沙登入,成為這片平原上獨特的山峰。
關於孤山的形成有兩種非常有趣的傳說。一種是當年鐵拐李裝滿山種的袋子破了,這樣大大小小的種子就落滿了地面,最小的一粒長成了孤山。還有一種是說秦始皇發怒的時候,用鞭子將一座大山抽成了三截,一截飛至南通叫狼山,一截飛至江陰叫黃山,還有一截就飛到了靖江就叫作了孤山。
當然,在民間關於孤山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故事:在岳飛抗金時,岳飛經過靖江,靖江人民盛情款待岳飛和他的軍隊。由於軍事需要,老百姓便自發組織,用一塊塊石頭挑過來,堆砌成孤山,岳飛便在此瞭望遠方,觀察敵情。孤山便是成為了一座天然瞭望塔。岳飛離開時,為感謝靖江人民,,便送給老百姓一件白色的衣服。後來老百姓為敬仰岳飛,建設了白衣堂和岳飛廟,因岳飛那時尚在,岳飛廟又名“生祠”。

人文景觀

從明代開始,靖江人就著意修飾、打扮孤山,在山上陸續建成寺廟祠殿,梵林僧閣,使它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躡雲坊、摩崖石刻、不孤亭、望江樓等景點,引人遐思。民間文化的“活化石”講經、民間工藝品泥叫雞、三月三孤山廟會,則孕育了孤山深厚的文化底蘊。每逢農曆三月三廟會,商賈雲集,百貨紛陳,場面壯觀。近年來,靖江開發區城北園區投資1200萬元建設孤山文化廣場,景觀樹、綠色草坪、景觀石將孤山山腳裝飾一新,使孤山成為靖江的招商新名片。
“循山南路而上,路半有坊名‘躡雲’。舊路頗峻嶄,改折而東稍平,迂曲數十武,有關聖大帝祠。折而西,登層台,右梵宇,稍南土神祠,更西折達北,為山門。門東磐石上,有三毛真君祠,門西南高址為仙人台,古柏數百株,青蔥多蔭,觀音庵在其下。直北向有室,為山之重門。更進,登大崇台,為山之中址,有殿名東嶽行宮。明正德十年(1515),知縣王棨霄建台下廡,東西向,即殿之翼衛。殿後高數丈,有廳,以資客游。廳後突起復五六丈,乃孤山之巔;巔有樓,曰‘環玉’,俗名‘望江樓’。樓正前方懸知縣趙應璵手書‘定水恆沙’額,旁懸座師尚書董其昌‘海柱峰’額。後樓傾額毀,山僧智涵化募重建。其柏竹雜樹,皆知縣易乾所植。清順治六年(1649)邑人陸峻重修,逾二百年,傾圮殆盡,道光二十六年(1846)山後鄉民募捐續修,然形制規模,大不如前”。(《縣誌》)
山色秀美,建築宏偉,加上美麗的神話傳說,使得孤山以極為豐富的文化蘊藉受到騷人墨客和歷任縣官的青睞。他們登臨抒懷,詩文唱和,對孤山盡情地禮讚,光載入舊縣誌的讚美孤山的詩,就有數十首之多。有些詩意境優美,藝術性很高,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
清代蔣中和在《孤巒砥柱》中讚美孤山:
粼粼片石寢長鯨,何處飛來一掌擎。
昔與金焦分砥柱,今為陸海壯干城。
星河夜靜盤江臥,燕雀身輕透頂鳴。
莫道天涯迷禹道,神京回首暮雲生。
明代靖江縣丞韋商臣的《登孤山寺詩》:
孤峰忽自擁平沙,下界猶連十萬家。
天壓海門煙霧渺,風搏山寺竹松斜。
漁燈明滅緣遙島,鮫寶參差落海霞。
絕頂夜深衣袂冷,愁看北斗是京華。
當代人靖江人則這樣評價孤山:“孤山,雖不高不險不峻,卻也代表了一種高度”。

孤山寺

孤山寺,唐初名正見寺,距今已有千五百年的歷史。寺院位於靖江北郊的孤山之巔,距市區僅5公里。十多年來,孤山寺先後復建了山門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三寶樓等設施。寺內六米多高漢白玉觀音像,及八米高的鐵鑄藥師佛像,是周邊地區同材質中最大的佛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