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

靖江

靖江市,簡稱“靖”,位於中國華東,江蘇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岸,襟江近海,東、西、南三面臨江,南至東南與江陰、張家港隔江相望,東與如皋相鄰,西北與泰興相連,是蘇中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擁有優質長江岸線54公里,水陸交通便利。靖江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因此就叫做“靖江”。靖江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地區並加入蘇錫常火炬帶,成為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錫常火炬帶向蘇北輻射、延伸的重要“橋頭堡”。靖江為江蘇長江以北的一流強市,領跑蘇北各縣市。靖江特產有豬肉脯、湯包等。

基本信息

靖江

靖江位於長江三角洲中部,南依長江,北靠蘇中平原,是上海南京之間一座發展中的濱江城市。

靖江 靖江

總面積665.04平方公里.人口65萬左右.經濟實力居全國百強縣中上水平.環境優美,物產豐盛,古蹟名勝俯仰皆是,被譽為"蘇中小江南".三國時靖江為吳主孫權軍馬牧區,因"扼長江天險,鎖鑰金陵,為東南門戶,足稱重鎮",故於明成化年間設縣,定名"靖江",曾受轄於常州府和通州府等地.靖江乃吳語的北極,是個獨特的方言島.其文化南北交融,個性鮮明.靖江,位於中國最富庶的經濟發展區--長江三角洲。在長江“龍頭”、國際大都市上海的帶動下,靖江因優越的區位條件、優厚的經濟基礎、優良的投資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前景,被越來越多的中外客商青睞和關注,成為長江“龍頸”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靖江區域面積665平方公里,與新加坡的區域面積相當,人口66萬,轄11個鎮。
靖江,是中國東部水陸交通要衝。處於江蘇省中軸線與長江的交匯點,襟江近海,水運發達;錫澄、廣靖高速公路,通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南連滬寧高速公路,北接寧通高速公路;新長鐵路從靖江過江,向南接滬寧鐵路,向北連隴海鐵路。
靖江,是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發展的城市。1993年被評為“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全國明星縣(市)”,2001年進入中國最發達100縣(市)行列,列第65位。
靖江,是開放開發意識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地區並加入蘇錫常火炬帶,成為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錫常火炬帶向蘇北輻射、延伸的重要“橋頭堡”。
靖江,是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全市形成了機電及汽車配件、醫藥及精細化工、紡織服裝、船舶修造等主要工業門類,並將“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四大高新技術領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這裡,有中國最大的維生素C生產企業、中國最大的汽車鎖製造企業、中國第五大造船企業……勤勞淳樸的靖江人民將為海內外投資者、創業者提供一流的投資空間和良好的創業環境,熱忱歡迎海內外客商來靖江投資興業,共享投資創業的成功喜悅。

地理

靖江市地處江蘇省蘇中平原南端,位於北緯31°56′~32°08′,東經120°01′~120°33′。東南西三面臨江,隔江與張家港、江陰、武進等市相望,東北至西北與如皋、泰興兩市毗連。全境系長江下游沖積平原,地勢較為平坦,惟有孤山聳立於該市中部。

靖江 靖江

靖江市水資源豐富,東南西三面臨江。

靖江地處東亞季風盛行區,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性和過渡性氣候特點。

靖江地處長江下游,自然條件優越,有“蘇北小江南”的美譽。水資源總量約7.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以引長江水為主,計2.2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長江有刀魚、鰣魚、鮰魚、河豚等稀少魚種,內河有青、草、鯉、鯽、鯿等多種魚類。地下水源約5.1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八圩鎮地下蘊藏的優質礦泉水,日開採量可達1200噸。礦產有煤,集中於孤山周圍,已探明儲量800萬噸,長江內有適宜建築用的江砂,其資源有待合理開發利用。全市土地分耕地、林園地、非耕地等,其中以耕地為主,利用率100%。稻、麥、油菜大豆為主要農作物。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糧食、蔬菜、花草、瓜果、藥材豐富,另有銀杏、杜仲、皂莢等珍貴稀有樹木。

人口民族

靖江現有人口70萬,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千人,是江蘇省人口最密的地區之一。
三國之前,靖江是長江中的沙洲,沒有人跡。公元239年孫權的部隊在此牧馬,設建制為吳國毗陵典農校尉(二級政區)延陵縣暨陽鄉(今江陰市)。再後來,不斷有外地的農夫到此墾荒種田,並且在此定居,他們便成了靖江人的始祖。
宋代以後,靖江人口有了顯著增加。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犯中原,岳飛率軍抵抗。而後又退到了陰沙(即馬馱沙)。在這一過程中,有大批江淮難民與岳飛一同撤退,他們來到陰沙後,見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便在這裡安家落戶。據說現在靖江的朱、劉、陳、范幾個大姓人口,就是他們的後裔。
明成化七年(1471年)起,靖江建縣制。
清乾隆年間,靖江人口猛然增加到120214人,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又增加到244312人,100年間,人口增加了一倍。特別是清鹹豐年間,太平軍進軍江南,戰爭中江南百姓有很多人逃到了靖江。不少人到靖江經商定居。所以現在的靖江人中,祖先是安徽、浙江、崇明、常州、揚中、泰興、南京、邳縣的占一定比例。
解放後,靖江人口迅速增加,至1970年,已增加到544852人。1994年底,靖江人口為657192人。

經濟概況

靖江國民經濟快速地發展。200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6.4億元,同比增長14.2%;財政收入14億元,同口徑增長38.6%,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7億元,同口徑增長4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7億元,同比增長38.9%。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完成農業增加值8.1億元,同比增長5.1%。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種植業、養殖業逐步向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建成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7.8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市場化水平提高,10家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新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4個。成功防治禽流感和水稻條紋葉枯病。農業生產再獲豐收,糧食安全得到保障。全年糧食總產29.9萬噸,同比增長16.2%;水稻單產603公斤,同比增長10.6%,躋身全省前列。
工業經濟增勢強勁。完成工業增加值53.5億元,同比增長17.9%。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56.9億元、銷售收入206.3億元、利稅18.4億元、利潤8.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8%、29%、21.9%和21.7%。工業主導地位增強,集中度提高,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達到45.9%,上升2個百分點;市30強企業四大指標分別占列統工業的57.3%、60.5%、62.7%和64.5%;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8家,年銷售過億元的企業達到28家;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占列統工業的21.1%。工業投入規模加大,實施1000萬元以上重點技改項目104項,技改財務發生數29.1億元,同比增長72.8%。工業用電量持續增加,同比增長26.6%。建築業繼續拓展。完成建築施工產值51億元、行業增加值1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3%和46%。服務業較快提升。完成服務業增加值46.8億元,同比增長11.6%;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1億元,同比增長15.3%。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繼續擴張,上海城、百富紳等7個重點項目相繼投入運營;社區服務、中介諮詢等新興服務業持續發展;社會消費快步增長,汽車、房地產、信息服務等成為消費熱點。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年末各項存款總額132.1億元、貸款總額66.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和22.3%;各類保費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17.5%。
沿江開發取得突破。沿江開發格局最佳化,管理體制基本理順。確立了“一區四園”開發模式,

靖江 靖江
明確了各園區產業與功能定位,建立了統一管理、分級操作及開發建設與社會事務相分離的運行機制。基礎設施投入加大,項目建設速度加快。積極上爭用地指標,努力滿足發展需求。沿江高等級公路一期工程路基全部建成,章春港路、興業路等園區區間道路建設加快;蘇源熱電、污水處理廠竣工投運;蘇源科技工業園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開工建設;拆遷房屋11.8萬平方米,建成農民安置房13.1萬平方米。
新增進區項目68個,總投資4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投資項目6個, 中油華電、南洋船舶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巧麗針織、 寶驪叉車、富士通電機等項目已投產達效;開發區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1.9億元。服務機製得到完善,聯動開發深入推進。聯動園區基礎設施投入6億元,吸引外來投資29億元。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全市協定利用外資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49.8%和94%;新批1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12個,其中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7個;自營出口2.7億美元,同比增長35.2%,新增出口生產企業31家;完成外經營業額6400萬美元,同比增長32.4%。

歷史沿革

靖江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至今已有524年的歷史。
東漢未年,靖江尚未形成陸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現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對這片陸地,後來人們稱之為“馬馱沙”。有一年,有個叫易乾的靖江知縣到西沙視察,走到焦山港(今東興鎮),曾發現一塊斷碑,上面隱約可見幾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由於有了“馬馱沙”這一名稱,其他與“馬”有關的別稱,也就先後出現,如馬洲、驥江、驥渚、牧城等等。其中馬洲和驥江,直到現在還作為靖江的別稱在使用。
在明成化七年建縣之初,馬馱沙隸屬江陰,由江陰知縣代管。後不久,為適應管理需要,應天(南京)巡撫膝昭上書朝廷,建議將馬馱沙從江陰劃出,表章中說馬馱沙“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其重要性雖然是從軍事上講的,但講得很確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因為馬馱沙具有“扼江海門戶”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是一座江邊城邑。
靖江古稱馬馱沙,又名驥沙、驥江、驥渚、馬洲、牧城、陰沙。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赤烏二年(239年)為吳主孫權牧馬大沙,屬吳國毗陵典農校尉(二級政區)延陵縣暨陽鄉。
晉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市)。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一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隸海陵,後隸泰興。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隸江陰;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謂馬馱沙“地越大江,供賦稅,服徭役,凡有事於邑者,多冒風濤,以奉期約為非便,而民數視昔有加”,且“其地屬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門戶,捍全吳屹然重鎮”,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衝;出產類江南,田賦稅畝之入重於揚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陰之馬馱沙。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獲準,為祈盼馬馱沙從此河清海晏,安寧太平,成化帝同意設縣,賜名靖江。
明清兩朝,靖江隸常州府。1913~1927年隸蘇常道。1928年隸江蘇省政府;1933年隸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泰州),1934~1938年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署設於南通)。1937年12月8日,日軍占領靖江。1938年2月~1945年8月,靖江縣偽政權隸偽省政府。1940年8月,建立靖江縣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隸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1941年4月,縣抗日民主政府隸蘇中三專區。1945年12月,隸蘇皖邊區一專區。1946年1月,國民黨縣政府隸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8月~1949年5月,蘇皖邊區一專區將泰興縣之廣陵、曲霞、蔣華3個區與靖江合併建靖泰縣。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銷靖泰縣,恢復靖江縣原建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泰州揚州兩專署。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由揚州市代管。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1996年7月19日,地級泰州市設立,由泰州市代管迄今。

民 俗 風 情

靖江人講吳語,越劇蘇州評彈錫劇較受歡迎

弦八彈 靖江民間為婚慶渲染氣氛的小型絲竹樂隊,常用樂曲有《八段景》、《誦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民眾的需要,現今弦八彈在保留傳統曲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講經 元末明初傳入靖江,經過民間藝人長期口頭加工,至清末達到定型階段。由於講經具有可貴的原始性、獨特的地方性和鮮明的藝術性,深受海內外專家的重視。他們稱靖江講經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腰鼓 興於解放初的民眾文藝活動,後因曲藝和戲劇的普及,腰鼓活動逐漸沉寂。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民眾尤其是中老年人將其作為娛樂健身活動。如今靖江的腰鼓隊遍及各個社區,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演技高超,成為民眾文化藝術的一大亮點。
孤山泥狗子 靖江傳統民間工藝品,已有數百年歷史。該工藝品由孤山風化的岩粉燒制而成,中空,首腹部有孔,可吹出蛐蛐之聲,是兒童喜愛的玩具。除了製成泥狗,還可製成雞、豬、老虎等動物形狀。
孤山廟會 靖江歷史上曾是多廟之縣,凡是大廟均有廟會。孤山寺歷史悠久,

靖江 靖江
名聞遐邇,每年三月初三的廟會更是規模宏大。是日,廟裡的僧侶舉行佛事,善男信女朝山進香,而山下則有數以萬計的民眾從事各種貿易活動,其場面十分壯觀。
小獅子舞 極富靖江特色的民間舞蹈。其特點是舞獅人模擬小獅子的各種姿態,一邊騰挪撲逗,一邊變換隊形,將小獅子威武、健壯、憨厚、活潑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該舞蹈曾多次在省內比賽中獲獎。圖為排練現場。
盪湖船 普及全國的民間舞蹈,但靖江的盪湖船自有特色。外地盪湖船為“船娘”、“艄公”2人配檔,而靖江盪湖船多為“艄公”、“船婆”、“撐兄”、“船娘”4人配檔,並有樂隊、伴唱隊伴唱。
打蓮湘 新世紀靖江再度興起的民間舞蹈。 舞蹈者一邊敲擊蓮湘,一邊表演各種舞蹈動作,在清脆而有節奏的響聲中不斷變換隊形。舞蹈者可以自舞自唱,也可由合唱隊伴唱。
秧歌舞 靖江秧歌舞興於解放初,後被更具表演性的民族舞和現代舞所取代。20世紀末,在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中,民眾性的秧歌舞再度興起。現今的秧歌舞既有傳統特色,又融入了民族舞和現代舞的表演技巧,令人耳目—新。
龍燈舞 靖江的龍燈舞富有特色,龍頭、龍尾、龍珠製作都很講究。表演時,隨著鑼鼓的伴奏,舞龍者耍出“二龍戲珠”、“金龍盤柱”、“疊羅漢”、“撬荷花”等各種招式,將龍的動態和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屋脊藝術 靖江房屋建築的一大特色。匠人運用“堆灰”和“瓦花”工藝,在屋脊上製成“喜鵲登梅”、“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麒麟送子”等各種圖案,使屋脊富麗堂皇、美不勝收。靖江的屋脊藝術早為民俗學家所重視,有些專家學者還對此作了專門研究,並有文章在報刊發表。
唱鳳凰 流行於靖江農村的民間藝術。其道具是一隻紙紮的造型優美、色彩斑斕的鳳凰。鳳凰是傳說中的吉祥之烏,所以唱鳳凰的藝人,大都在春節期間去各村各戶演唱,以表示對主家的良好祝願。唱詞有的是先編後唱,也有的是現編現唱,並用鑼鼓伴奏,渲染節日的喜慶氣氛。

民間習俗

廟會習俗:靖江歷史上是個多廟會的縣,鼎盛時期,有大小廟宇160多座,還不包括村村皆有的土地廟在內。因為多廟,自然就有很多廟會。廟會也叫香期,即善男信女們集中進廟燒香的日子。各廟的香期都不同。靖江有“三月三,上孤山”的說法。而城隍廟的想起有四次:正月十五、清明節、七月半和十月初一。其他的廟也都有自己的香期。廟會是善男信女的神聖的節日。這一天,他們天不亮就起身,齋戒沐浴,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背著香袋向廟裡走去。香袋是杏黃色的,上有“朝山進香”四個字,內裝香燭紙馬。

靖江 靖江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婦女不上灶燒早飯,忌污穢神明,讓其帶好孩童不致哭鬧,圖開頭大吉。早餐吃米粉圓子,稱“團圓”。對上門拜年者,款以花生、蠶豆、瓜子、糖果等,謂之“甜嘴”。午餐吃 餛飩、團或除夕剩餘之飯菜,意為“年年有餘”。午後,三五結伴擲骰子、玩紙牌、搓麻將以消遣取樂,直至“落燈”(正月十八)洗手。整日間,“送財神”、調“蒼龍”者(變相乞討)走街串巷,調龍燈、舞獅子等民間文藝活動遍及城鄉。將晚,各家呼孩童早睡,不點燈火,謂不干擾“鼠婚”。當晚各戶將地掃淨,初二不掃地,謂地生日。初二起,外出拜年。拜年之規,先近親後遠親,一直延續到初七八日。俗說:“拜年拜到初七八,有酒剩點罈子腳”。初五敬財神,城鎮商賈之家多以重禮祭祀。
靖江的元宵節,農家用米屑做成雞、魚、豬、鴨、棉花包、果品等模型,塗以彩色蒸熟,早晨供於佛前,焚香點燭,以祈“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靖城、季市等較大集鎮還舉行花燈活動。農村龍燈、花船亦云集於市。此日,各廟宇為自然香期,信者去寺廟燒香。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湧向街市看燈看戲。故農村稱生下的女孩為“正月半上街的”。正月十三起,各家晚間在佛像前點燭掌燈,歡聚於燈前,有的約鄰居聚於一堂,在佛前請“九姑娘”,卜問少女的愚、智;或請“田禾姑娘”、“灰堆姑娘”、“屎缸姑娘”等等,預卜當年年歲豐歉、人畜吉凶。如有患眼疾者,還許願於來年燈期懸掛“天燈”。
靖江人婚禮上鬧公媳的傳統,即扒灰習俗。由來已久,每個父親在成為公爹的那一天,都有可能被熟人、朋友 、同事中的活躍分子捉弄搞笑。公穿戲服,臉上寫“扒灰”(偷瞄媳婦),婆婆要掛醋瓶(意味著醋味)。

基 礎 設 施

靖江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2004年,規劃體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市規劃管理委員會,設定了市規劃局;高起點編制城市概念規劃、園區分區規劃、9號地塊詳規等9項規劃;新城區概念規劃面向國際招標,中標方案已修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重點項目快步推進,9號地塊全面動拆,漁婆南路拆遷安置工程啟動。城市交通體系逐步形成,江安路、驥陽路等7條“丁字路”、“斷頭路”改造竣工,開發區“8路4橋”建成使用,天妃宮橋拓寬改造已完成基礎工程澆築;新汽車站如期竣工,新長鐵路靖江站開通運行。電力、通信設施建設加快,虹橋、八圩等7個輸變電工程順利實施,新增電話用戶4.3萬戶。城市水環境得到改善,疏浚駁砌真武河、城區橫港西段等12條城區河道,新建提排站3座;建設污水收集系統,鋪設污水管網5300米。實施橫港中段、人民中路等一批綠化景點項目,新增城市綠地5.5萬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強。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著力整治城市秩序、環境衛生,市容市貌明顯改觀。落實環衛長效管理,健全“分級負責、劃塊包乾”的管理機制,新建一批環衛設施;集中治理交通違章,完善交通、地名標識;加大市場整合力度,商店、攤點經營行為逐步規範;拆除違章建築114起,面積2.1萬平方米。強化城區煙塵、噪音控制和水體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城市經營邁出新步。與江陰陽光集團達成協定,聯合開發建設濱江新城區;嚴格城市土地使用權公開競價出讓,出讓土地22宗、224.9畝,成交價1.4億元;市行政中心順利搬遷過渡,促進了原地塊連片開發。小城鎮建設加快,集鎮建設投入8.2億元,新增道路38.8萬平方米、商品房18.9萬平方米。
靖江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長江之畔的一科璀璨的明珠.

特色美食

1. 靖江肉脯。當之無愧,第一名。實在太有名了,不想多說。有好幾種牌子,最好吃、最貴的當數“雙魚”,是靖江人的保留項目,第一品牌,有單盒裝和禮盒裝兩種。傳說蘇州、上海人也只認“雙魚”。由於技術外泄,導致現在市場上的肉脯種類很多。吃白粥的時候,加以碎的肉脯佐餐,實在逍遙至極。
2.長江三鮮: 刀魚鰣魚、河魚。刀魚也太有名了,而且價格不斐,不說也罷。鰣魚已經絕種,也不提。河魚,現在市面上的幾乎都是養殖的,毒性小,肉質尚可。河魚劇毒,吃的時候要廚師當面先嘗,沒事後才能動筷,但當年吃野生的時候,還是有人中毒,該魚毒是神經麻痹,效果快,死亡率高。內臟血液和卵巢一般深埋的說。但由於味道鮮美,便有“拚死食河豚”一說。總之,“長江三鮮”已名存實亡。
3.蟹黃湯包:太太太太太有名了。用靖江當地的說法:出了靖江,所有的湯包都是對湯包的褻瀆。在南京中山路,中山大廈旁本來有一家,但不知什麼原因,拆了。偶曾經有幸見過湯包的做法:皮要上等。 蟹黃、蟹肉+肉湯煮成瓊脂狀,冷卻後用皮裹住,要不留縫隙,否則在蒸的時候會露餡。吃湯包有句口決:輕輕提、快快移、先開窗、後吸湯。加以醋和薑絲,上乘美味,今年過年的時候我還吃了喔,順便說一下,最有名的是鴻運飯店的湯包。傳說乾隆當年吃的時候把湯包當作包子吃,結果被滾燙的湯汁燙傷了龍嘴,但還是流連忘返。
4. 秈子粥。比以上的要普及。。在這種季節,小的時候,坐著小板凳在院子裡乘涼喝粥,加一個冒油的鹹鴨蛋,無比愜意。ps: 秈子粥不加鹼的是白色,只有加鹼的才會紅。鹼較多了會澀,而且很紅,不好看。靖江有句土話:“秈子粥灌灌,養的像罐罐”。
5. 老汁雞。又一平民食品。老汁的秘方是特配的,偶不懂的說。靖江季市鎮的最有名。
6.季市大爐餅季市的大爐餅遠近聞名,現在只有在季市街上的郵政局門口的老楊大爐餅最好最香最好吃。
7.酵( 靖江話讀gao第四聲)燒餅。偶很喜歡。大如臉盆,飛碟狀,褐色,有芝麻,有嚼頭。
8.馬橋 餛飩。餛飩餡很講究,以豬肉 青菜韭菜和菠菜餡為主,基本每個餛飩里都有一隻淡水蝦,可不是蝦米喔,味道鮮美,餛飩皮很薄,加蔥、鹽、味素、少許醬油和胡椒粉做湯,最好有豬板油,極品。因最早出自馬橋鎮,而得名 馬橋餛飩,現已風靡靖江,走向全省。
9.紅燒蹄膀。各地有各地的燒法。偶們家講究文火燉,甜而不膩,又一極品。
10. 手擀麵。又是一個有嚼頭食品。對於不愛吃麵的偶來說,此面面子夠大。據說魚婆橋附近有家麵店口碑很好。
11.團。通俗講,就是糯米粉包餡,雞蛋那么大,煮法同餛飩,逢年過節必備。有芝麻餡,肉餡、豆沙、還有菜的,比之寧波湯圓一個字:香。
12.蟛蜞。也就是腿毛多,個體小的螃蟹。一般不食用。但如果配以醃菜燒煮伴食早晚稀飯,堪稱難得的美食。童年的小孩大都最喜歡自己動手抓蟛蜞燒了吃,是難得的一種童真意趣。河邊、江邊俯拾皆是,亦可拿蟛蜞的螯和爪來炸,燒法同龍蝦,肉嫩賽螃蟹,江南人愛吃.蟛蜞爪螯,每到夏秋農閒,靖江沿江農民常會批量捉取.蟛蜞,然後運往長江對岸的蘇南城市,也能賣個好價錢。
13.竹筍。靖江曾經是竹器之鄉,竹筍嫩的時候,用腳一踹就倒,回來燉鹹肉。
本地靠江,水產很多,鮰魚、鱸魚,各地都有。
本地人不吃餃子,沒見過米線什麼的。
早餐以粥、 豆漿、豆花、油條(現炸的,要脆)、蒸飯、煎餅、包子(靖江管包子叫饅頭)、燒餅、實心饅頭(就是不加餡的饅頭)
中餐主食一般是米飯。
晚餐多種,不贅述。
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膩
14.金波酒。金波酒為靖江百年傳統名酒,靖江三寶之一。精心選用黨參、當歸、五味子、紅山枝、杜仲等三十六味名貴中藥,以傳統秘方精製,常飲延年益壽、駐顏健體。自清同治年間從宮廷傳入靖江民間以來,聲名遠揚。

教育 

高中
江蘇省靖江高級 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 

旅遊 

景點有岳廟、鐘樓、孤山、四眼井、魁星閣、馬洲 書院、劉國鈞 故居等。

著名人物 

劉國鈞(1887-1978)生於靖江縣生祠鎮。原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民主建國副 主席、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工商聯江蘇副主任委員。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者。
陳笑雨(1917—1966年)雜文家、文藝評論家。1956年任《文藝報》副主編。“文革”初期遭到批鬥,曾被迫下跪“請罪”。後投永定河自盡(一說北京龍潭湖),臨死前留下“死了比活著好,死了更乾淨”的字句。
盛金章(1921.05-)生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崔德順(1924-1987)原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副政委。
張啟先(1925- 2002)機械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 機械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空間機械學及機器人學研究較深。著有《空間機械分析與綜合》。[13]
常裕(1928-)1942年參加新四軍。曾任蘇中軍區連指導員、營副教導員,蘇南軍區無錫總隊組織股股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協理員,空軍組織部科長,空軍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杜果(1928-) 海軍政治部原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戴學江(1930.02-)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參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政治委員。1994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吉星(1930.10-) 瀋陽軍區空軍參謀長。1988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9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宜良(1932–1984)筆名江南,《蔣經國傳》作者,生於江蘇靖江,1967年到美國。他以江南為筆名發表了大量披露蔣氏父子統治台灣的黑幕,1984年10月15日在舊金山市郊住宅車庫內被槍擊身亡。
方祖岐(1935.10-)1951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曾任軍委政治部秘書長,組織部部長,瀋陽軍區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97年當選為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8年3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陶駟駒(1935.4)歷任公安部副科長、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公安部副處長。1983年任公安部副部長。1990年12月任公安部部長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一政委。1998年當選九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十四屆中央委員,九屆全國人大常委。1992年12月被授予人民警察總警監警銜。
盧鐵城(1936.11-)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大學校長。
沈雪哉(1939.01-)曾任北京軍區政治部組織部處長、副部長、政治部秘書長,軍事科學院軍制部原部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第十四大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正鑫(1942.07-)空軍少將,蘭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朱坦(1943.07-)致公黨成員,現任天津市第十一屆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常委、市委會主委,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翟浩輝(1946.09-)曾任江蘇省揚州市水利局局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現任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毛林坤(1946.09-)曾任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保密局局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保密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
遲志江(1946.09-)祖籍遼寧東港。中共黨員。1965年8月參加工作。少將軍銜。1965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工程兵8343部隊1營3連戰士、排長,80302部隊政治處群工幹事、政治部秘書處、群工處幹事、秘書處處長,532醫院政委,80411部隊政委,80302部隊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2炮兵黃山基地副政委。
盧錫城(1946.11—)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學專家。
陳龍(1958-)江蘇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句容市科技副市長,江蘇大學京江學院院長。2008年任江蘇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兼任江蘇省載運工具運用工程高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孫玉坤(1958-)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4月任南京工程學院院長,曾任江蘇大學副校長,揚州市副市長。
高津(1959.04-) 侯河鄉人。1978年3月入伍,1980年1月入黨, 1985年考入二炮指揮學院。工程學碩士。1998年任旅長,2001年任第二炮兵黃山基地副 參謀長。2004年任第二炮兵黃山基地參謀長。2006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2011年12月任二炮參謀長。
劉燦銘(1963-),江蘇靖江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現任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翟婉明(1963.8)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參考地址

1.http://www.0523zp.com
2.http://jiangsu.d0086.com/SLM/taizhou/TLM/jingjiang/tctc/tctc244.htm
3.http://www.jj.js.c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