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

靖江

靖江市,簡稱“靖”,位於中國華東,江蘇省長江下游北岸,襟江近海,東、西、南三面臨江,南至東南與江陰、張家港隔江相望,東與如皋相鄰,西北與泰興相連,是江蘇省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擁有優質長江岸線54公里,水陸交通便利。靖江的地理位置“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因此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為它瀕臨長江,指靖江是一座江邊城邑。 靖江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地區並加入蘇錫常火炬帶,成為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錫常火炬帶向蘇北輻射、延伸的重要“橋頭堡”。靖江為江蘇長江以北的一流強市,領跑蘇北各縣市。 靖江是少有的江北吳語城市。靖江話屬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靖江人屬江浙民系。靖江最早為吳越地區正北的江中沙洲,是長江浪花捧出的土地,曾是吳大帝牧馬大沙,“白馬”是靖江的城雕。靖江建縣前屬江陰,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後的460多年隸屬常州府。靖江的歷史和語言都標誌靖江雖然位於江北但文化上屬於吳文化、吳越文化。靖江特產有豬肉脯、蟹黃湯包、香沙芋等。 2015年3月,靖江入選國家衛生城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白馬(靖江城雕) 白馬(靖江城雕)

靖江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至今已有547年的歷史。

靖江,古稱馬洲、馬馱沙。東漢末年,靖江尚未形成陸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現出一座獨峙的山,名叫孤山。後來由於江潮的沖刷,在孤山腳下漸漸隆起一塊塊沙洲。明嘉靖三年(1524年),靖江知縣易乾在西沙一帶巡行,發現一塊斷碑,上有殘文:“此沙乃吳大帝牧馬大沙”。吳大帝即吳國國君孫權。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馱”都是諧音,說訛了,就把‘牧馬大沙”誤成了“白馬馱沙”,久而久之,便簡成“馬馱沙”了。還有傳說孤山寺為了重修廟宇,讓馬馱土上山,有匹白馬在負土的過程中突然從孤山上跳入江中,在白馬入江之處,漸漸漲出一塊沙洲,沙洲又連成片,成了陸地,人稱馬馱沙。

靖江於三國·吳赤烏元年(238年)前成陸,設建制為吳國毗陵典農校尉(二級政區)延陵縣暨陽鄉。吳赤烏二年(239年)為吳王孫權牧馬之洲,屬毗陵郡。

晉太康二年(281年),屬毗陵郡暨陽縣(今江陰市)。 從南北朝至明初,馬馱沙一地兩附,南部牧馬小沙隸江陰,北部牧馬大沙先隸海陵後隸泰興。

宋代以後,靖江人口有了顯著增加。宋代馬馱沙也叫陰沙,據清康熙刻本《靖江縣誌》記載:“邑名,舊稱馬馱沙,亦稱陰沙。”《宋史》中的“沙洲”、“沙上”、“陰沙”即今靖江。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進犯中原,岳飛率軍抵抗,而後又退到了陰沙。在這一過程中,有大批難民與岳飛一同撤退,他們來到陰沙後,見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盛,便在這裡安家落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建炎四年十一月,岳飛渡難民於陰沙。”《宋史·高宗紀》記載:建炎四年冬月丁未,“飛退保江陰軍沙上。”《宋史·岳飛傳》記載“詔飛還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以沙洲保護百姓,伺便掩擊。飛以泰無險可恃,退保柴墟,戰於南霸橋,金大敗。渡百姓於沙上,飛以精騎二百殿,金兵不敢近。”相傳,岳飛帶難民一同向南,當他們千里迢迢來到長江邊的馬馱沙時,岳飛徹夜難眠,便起身踱出帳篷,借一彎冷月察看四方。他見此處負江阻海,襟越銜吳,確是一方要地,便召集百姓說:“你們不要隨我渡江了,就在這裡落腳謀生吧。我願這裡八百年無水災,八百年無旱災,八百年無兵災。”於是百姓便在陰沙安家落戶。百姓感激岳飛恩德,為岳飛建生祠,集鎮便叫生祠堂或生祠鎮。岳飛離開陰沙時送給百姓一襲白色戰袍,當地百姓因此建起馬橋白衣堂。 元代屬江陰州。

靖江 靖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全隸江陰。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謂馬馱沙“地越大江,供賦稅,服徭役,凡有事於邑者,多冒風濤,以奉期約為非便,而民數視昔有加……其地屬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門戶,捍全吳屹然重鎮……江海多警,扼其要衝,出產類江南,田賦稅畝之入重於揚州”,故奏分江陰之馬馱沙。應天(南京)巡撫滕昭上書朝廷,表章中說馬馱沙“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 是年十一月,得到朝廷批准。為祈盼馬馱沙從此河清海晏,安寧太平,成化帝同意設縣,賜名靖江。“靖”,安定太平;“江”,江邊城邑。

靖江原為江中島,今靖江和泰興交界處有一條界河,就是原來的廢長江。明崇禎七年(1634年),靖江、泰興兩地民眾紛紛越過北江故道,到對方沙灘開墾沙地。為爭奪土地,雙方械鬥,頗多傷亡,鬧到南直隸。省道台立即召集常州府、揚州府有關官員,會同靖、泰兩縣縣令,至實地勘察,決定兩縣以北江故道為界。靖泰界河開挖後曾多次疏浚,今全長57.83公里。靖江季市鎮橫穿東西的靖泰界河,是季市地區的主要河道之一。

靖江 靖江

明清兩朝,靖江隸常州府。

清鹹豐年間,太平軍進軍江南,江南地區遭受破壞,戰爭中江南百姓有一些人逃到了靖江並經商定居。1913~1927年隸蘇常道。

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隸屬泰州、揚州專區。1983年3月由揚州市代管。

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縣建市。

1996年7月19日,地級泰州市設立,靖江改由泰州市行政代管迄今。

靖江 靖江
靖江 靖江
靖江 靖江

行政區劃

靖江市轄1個街道、8個鎮、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靖江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總面積665平方公里,人口66.47萬人。

行政區劃
序號區劃面積(k㎡)人口
1 靖城街道 102.18 210,265
2 新橋鎮 61.35 58,577
3 東興鎮 35.68 34,247
4 斜橋鎮 43.98 50,873
5 西來鎮 64.45 69,509
6 季市鎮 41.63 50,061
7 孤山鎮 62.376 53,685
8 生祠鎮 70.308 50,527
9 馬橋鎮 59.74 45,253

地理環境

位置

靖江市政府 靖江市政府

靖江位於江蘇省蘇北平原南端,泰州市南部,東南西三面環江,南與張家港市、江陰市、武進市隔江相望,東北至西北與如皋、泰興市毗連。其地理位置位於北緯31°56′-32°08,東經120°01′-120°33′之間,靖江市土地總面積664.76平方公里。

地勢

長江大橋 長江大橋

靖江位於下揚子三角洲蘇北平原地帶,構造上屬四級構造單元的下揚子台褶帶的次一級構造單元──江陰、常熟穹斷褶束的一部分。境內有一獨立丘陵──孤山,余皆為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 地勢平坦,以橫港為界, 南低北高,多在黃海高程2.5~4.5米。

氣候

靖江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於受季風環流勢力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海洋性、季風性和過渡性氣候特點,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冷寒少雨,春秋冷暖、乾濕多變。

資源

靖江 靖江

靖江地處長江下游,自然條件優越。雖位於江北,但也是江南水鄉景象。水資源總量約7.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以引長江水為主,計2.2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發展水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長江有刀魚、鰣魚、鮰魚、河豚等稀少魚種,內河有青、草、鯉、鯽、鯿等多種魚類。

地下水源約5.1億立方米,水質優良,八圩鎮地下蘊藏的優質礦泉水,日開採量可達1200噸。礦產有煤,集中於孤山周圍,已探明儲量800萬噸,長江內有適宜建築用的江砂,其資源有待合理開發利用。

全市土地分耕地、林園地、非耕地等,其中以耕地為主,利用率100%。稻、麥、油菜、大豆為主要農作物。野生植物、栽培植物種類繁多,糧食、蔬菜、花草、瓜果、藥材豐富,另有銀杏、杜仲、皂莢等珍貴稀有樹木。

人口

靖江 靖江

2017年年末靖江市戶籍總人口66.17萬人,其中女性33.4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97.78:100;本年登記出生人口5601人,出生率8.43‰;死亡人口8727人,死亡率13.1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71‰。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年末靖江市常住人口68.73萬人,其中城鎮45.0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55%,比上年提高1.79個百分點。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62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5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61元,分別增長8.7%和9.0%,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02,比上年進一步縮小。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為28225元和18482元,分別增長6.2%和9.0%,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分別為29.5%、30.3%,均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82萬人,開發公益性崗位300個,安置失業人員1.1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82%。全年新增省級眾創空間3家、創業型街道1家、創業型園區1家、創業型村(社區)27家,年末泰州靖江兩級創業孵化基地10個、創業指導中心12家。全年組織職業技能培訓14698人,創業培訓8679人,發放“創業券、貼息券、租房券”3.86萬張,合計4538萬元。

靖江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19.78萬人、28.83萬人、15.31萬人,覆蓋率分別達98.0%、98.1%和98.6%;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4.29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1.34萬人,覆蓋率分別達100%和99.0%。

靖江市擁有各類福利院20個,床位4527張,收養2309人;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2017年建成標準化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0家,老年人助餐點33個。全方位開展社會救助,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749戶,其中城市低保414戶,農村低保2335戶;農村五保供養1605人;全年免費辦理困難群體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432人、醫療保險12965人,為2574名就業困難對象發放社保補貼1096萬元;安置殘疾人就業4620人,精準康復服務殘疾人1560人,免費提供殘疾人基本輔具321件,發放各類殘疾補助、補貼2912萬元。

經濟

概況

新世紀造船 新世紀造船

1995年進入全國首批80家小康縣(市)行列。2009年進入中國最發達100縣(市)行列,列第34位。2012年12月10號,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上升至第29位,連續10年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為長江下游江北地區一流強市,領跑江蘇省長江以北各縣市。

靖江,是開放開發意識超前的城市。靖江被國務院列為對外開放地區並加入蘇錫常火炬帶,成為上海浦東開發區和蘇錫常火炬帶向蘇北輻射、延伸的重要“橋頭堡”。

靖江,是產業特色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靖江市形成了機電及汽車配件、醫藥及精細化工、紡織服裝、船舶修造等主要工業門類,並將“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四大高新技術領域作為未來發展方向。這裡,有中國最大的高速精密電機研發公司,有國內產量最大的微電機生產基地,占有格力電器、光芒集團、海爾電器、小天鵝等知名電器企業一半以上電機供應份額,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家用電器動力的源泉地。

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靖江經濟開發區;省級經濟開發區:江陰-靖江工業園區。

201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3.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比上年加快2.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達到134364元。運行質態穩步向好,分季度看,四個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增速分別為6.3%、6.7%、7.0%和7.8%,增幅呈不斷提升態勢。

生產總值

2017年,靖江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3.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比上年加快2.1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GDP達到134364元。運行質態穩步向好,分季度看,四個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累計增速分別為6.3%、6.7%、7.0%和7.8%,增幅呈不斷提升態勢。

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3.69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48.44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51.22億元,增長10.2%。三次產業結構為2.5∶48.6∶48.9,服務業引領三次產業增長,對GDP的貢獻作用不斷加大,占GDP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在最佳化調整中實現了“三二一”歷史性轉變。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45.65億元,增長8.0%;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09億元,增長2.0%,同口徑增長11.9%,其中稅收收入實現48.71億元,增長1.3%,稅收占比為81.1%。靖江(不含江陰園區)實現財政總收入129.00億元,增長6.1%;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64億元,下降1.7%,同口徑增長9.6%。

靖江市完成財政總支出115.14億元,增長0.8%,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0.21億元,增長9.5%。民生領域投入繼續增加,其中教育支出13.20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57億元,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6.52億元,城鄉社區支出8.99億元,分別增長1.7%、52.6%、8.7%和23.5%。

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增添新活力、激發新動能,全年新增各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2029戶。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年末實有私營企業16310戶,個體工商戶44544戶,分別比去年淨增1386戶和4589戶;註冊資金1237.2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實現稅收收入6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固定資產投入398.31億元,同比增長16.7%。

農林牧漁業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62.01萬畝,比上年減少4.89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84萬畝,減少0.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9.38萬畝,減少0.14萬畝;瓜果類種植面積0.81萬畝,增加0.29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9.36萬噸,其中夏糧11.50萬噸,秋糧17.86萬噸,油料產量0.53萬噸,蔬菜產量22.83萬噸,瓜果類產量1.69萬噸。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成效明顯,靖江市糧食畝產達473.5公斤,比上年增長2.2%,靖江市糧經比達到4.17:1。

全年新增成片造林5385畝,新增濕地面積20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7.5%。畜牧業減量提質,全年生豬出欄37.69萬頭,家禽出欄138.57萬隻,禽蛋產量10314噸,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4.9%。水產養殖新技術加快推廣,全年水產品產量10537噸,特種水產養殖占比達到60%以上。

新江平線現代農業加速集聚,全年新增高標準農田1.5萬畝、高效設施農業面積1.12萬畝、高效設施漁業面積560畝。新建創意休閒農業點13個,獲評江蘇省主題創意農園1家、省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村1家、泰州市休閒農業示範村2家。全年新認定農業“三品”49個,農業“三品一標”產品達225個,種植業、漁業“三品”比重分別達53.0%、90.8%。

工業建築業

2017年,靖江市工業形勢逐漸走穩並緩慢回升,全年實現工業開票1032億元,同比增長8.8%;全年工業用電量28.56億千瓦時,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1.6%,增加值增長7.0%。企業效益較快增長,靖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37.47億元,同比增長12.0%。

船舶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長1.3%,生產逐步走穩。汽配產業、電機電器產業、通(專)用設備業發展較好,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別增長12.7%、10.7%和11.6%。新興產業動能持續壯大,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分別增長13.3%、22.4%、20.5%和17.5%。

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591.83億元、工程結算收入460億元、企業入庫稅收7.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6%、8.5%、13.2%。施工能力和工程質量穩步提升,全年新增一級資質企業5家,二級資質22家;倡導“工匠精神”,提升建築品質,創成省優工程5項、泰優工程14項,省級標化工地4項、市級標化工地8項,組織開展本土建築質量獎“香櫞杯”評選,評選優質工程27項。

固定資產投資

全力推進項目大突破,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85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9個,10億元以上項目4個。全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9.82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二產投資322.14億元,增長17.9%,三產投資217.68億元,下降4.0%。

全年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項目345個,計畫總投資249.42億元,同比增長30.1%;高新技術產業完成投資153.66億元,增長29.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8.5%。其中智慧型裝備製造業125.92億元,增長36.7%;航空太空飛行器及設備製造業1.33億元,增長176.7%;醫藥製造業2.23億元,增長284.5%;儀器儀表製造業2.78億元,增長34.3%。

靖江市累計實現房地產投資42.42億元,增長20.9%;房屋施工面積253.82萬平方米,下降16.1%;商品房竣工面積32.73萬平方米,下降61.7%。商品房銷售持續旺盛,全年累計實現商品房銷售額86.49億元,增長59.0%;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07.01萬平方米,增長32.1%。

國內貿易

靖江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04億元,同比增長11.8%,增速比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56.61億元,同比增長13.2%,各月增幅逐步提高。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180.09億元,增長11.3%;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16.95億元,增長17.7%。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65.11億元,增長11.4%,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1.93億元,增長14.0%。

分行業類別看,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分別實現商品銷售額193.31億元和52.38億元,增長33.3%、11.6%,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企業實現營業額4.94億元,同比增長16.5%,增幅均比去年有所提升。

開放型經濟

靖江市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9.43億美元,同比增長9.1%,其中進口7.62億美元,同比下降1.0%;出口21.81億美元,同比增長13.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升6.0個百分點。船舶及配套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推動了靖江市對外貿易的穩定增長,全年船舶出口總額達12.80億美元,同比增長27.3%,占靖江市出口額的58.7%。

靖江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1家,增資項目4個,協定註冊外資43612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439萬美元。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6個,新簽外經契約額2350萬美元,完成外經營業額10216萬美元。

港口交通郵電

全年累計完成投資5億元,年末共建成泊位175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3個。全年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0643萬噸,同比增長12.6%,其中外貿吞吐量985萬噸,增長1.4%。主要貨類吞吐量分別為煤炭及製品5912萬噸,增長23.7%;糧食1686萬噸,增長143.5%;金屬礦石900萬噸,下降3.9%;木材842萬噸,增長18.8%;鋼鐵480萬噸,下降22.3%;礦建材料465萬噸,下降64.4%。口岸累計進出國際籍船舶1169艘次,進出境人員24218人次。

年末全社會機動車保有量18.94萬輛,其中汽車13.44萬輛,比去年增加1.44萬輛。全年完成公路貨物運輸量1784萬噸,貨物周轉量446499萬噸公里,同比分別增長4.8%和0.9%;公路客運量1991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4937萬人公里,分別下降5.1%和30.0%;水上貨物運輸量974萬噸,貨物周轉量389460萬噸公里,分別增長7.1%和6.6%。靖江市公路總里程達139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公里。

靖江市郵政電信業務收入7.66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01億元,增長9.9%;電信、移動和聯通業務收入6.65億元,增長10.2%。終端流量業務快速發展,年末寬頻接入用戶27.63萬戶,增長16.7%。行動電話用戶數79.51萬戶,增長5.6%,其中3G上網用戶7.50萬戶,4G上網用戶54.76萬戶。

金融保險

年末靖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004.31億元,同比下降0.7%,其中,住戶存款494.82億元,增長4.2%,非金融企業存款368.49億元,下降13.8%。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805.57億元,增長12.2%,其中,住戶貸款221.12億元,增長37.4%,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584.45億元,增長4.9%。

年末共有境內外上市公司6家,累計募集資金153.46億元。年末共有新三板掛牌公司9家,本年新增2家,累計募集資金1.37億元。年末共有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公司5家,資本市場“靖江板塊”不斷壯大。

年末駐靖證券營業部共6家,全年證券業新增開戶4007戶,累計開戶數75346戶。實現證券交易額1184.25億元,同比下降4.9%,其中,股票交易額934.54億元,下降15.4%;基金交易額51.76億元,增長121.7%。

年末駐靖保險機構共36家,其中:財產險16家,人身險20家;駐靖中介及兼業代理機構13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為20.13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96億元,增長5.5%,人身險保費收入14.17億元,增長19.6%。全行業支付賠款和各類給付7.74億元,同比增長9.5%,其中:財產險賠付3.77億元,增長10.5%,人身險賠付3.97億元,增長8.5%。

教育

高中
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斜橋中學
江蘇省靖江市劉國鈞中學

高等教育(本科):常州大學懷德學院

常州大學懷德學院是經教育部批准的獨立學院。學院原位於常州,2014年5月26日,教育部《關於同意常州大學懷德學院舉辦者變更、遷址等事項的批覆》檔案,常州大學懷德學院將由常州大學和靖江市合作舉辦,並遷至靖江市新港大道136號辦學。常州大學懷德學院現有7個系20多個專業。

社會

交通

京滬、同三、寧通高速公路和新長鐵路均在靖江交匯,上海、南京等中國東部重要的國際航空港距靖江僅一個半小時左右行程。靖江在中國長江三角洲經濟區中顯現出愈益重要的作用。靖江市是長江下游集公路、鐵路、水運於一體的交通樞紐城市。G2京滬、同三、寧通、寧靖鹽高速公路和新長鐵路穿城而過。

新建續建碼頭泊位39個,完成貨物吞吐量7053萬噸。

基礎設施

靖江城市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2004年,規劃體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市規劃管理委員會,設定了市規劃局;高起點編制城市概念規劃、園區分區規劃、9號地塊詳規等9項規劃;新城區概念規劃面向國際招標,中標方案已修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重點項目快步推進,9號地塊全面動拆,漁婆南路拆遷安置工程啟動。城市交通體系逐步形成,江安路、驥陽路等7條“丁字路”、“斷頭路”改造竣工,開發區“8路4橋”建成使用,天妃宮橋拓寬改造已完成基礎工程澆築;新汽車站如期竣工,新長鐵路靖江站開通運行。電力、通信設施建設加快,虹橋、八圩等7個輸變電工程順利實施,新增電話用戶4.3萬戶。

環境治理

靖江 靖江

城市水環境得到改善,疏浚駁砌真武河、城區橫港西段等12條城區河道,新建提排站3座;建設污水收集系統,鋪設污水管網5300米。實施橫港中段、人民中路等一批綠化景點項目,新增城市綠地5.5萬平方米。城市管理得到加強。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著力整治城市秩序、環境衛生,市容市貌明顯改觀。落實環衛長效管理,健全“分級負責、劃塊包乾”的管理機制,新建一批環衛設施;集中治理交通違章,完善交通、地名標識;加大市場整合力度,商店、攤點經營行為逐步規範;拆除違章建築114起,面積2.1萬平方米。強化城區煙塵、噪音控制和水體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得到加強。

科技

2011年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6家、創新型企業6家、高新技術產品57個,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95.5億元,增長33.5%。申請專利4176件,增長176%。新建院士、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各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新增省名牌產品1個、著名商標3件,“奇美”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民生保障

2011年新增創業1.95萬人,帶動就業4.2萬人,被評為省農民創業就業先進市。大力推行收入倍增計畫,最低工資執行2類地區標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6.8%、18.3%。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2.2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9%。住房保障不斷加強,建成經濟適用房390套,96戶家庭享受廉租房補貼。優撫安置穩步推進,發放一次性補償金1235.8萬元。堅持幫困與脫貧相結合,結對幫扶城鄉貧困戶1283戶。

友好城市

德國安斯巴赫

安斯巴赫(Ansbach)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一座直轄市,同時也是中弗蘭肯行政區和安斯巴赫縣的首府。

文化藝術

方言

靖江 靖江

靖江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靖江是傳統吳語地區的最北端,孤懸於長江北岸,是江北僅有的三座吳語縣級市之一。

一般意義上的靖江話專指老岸話,老岸話通行於橫港以北的主城區及絕大多數地區,使用人口50多萬,約占靖江人口的75%。

沙上話與老岸話合流的夾沙話也屬於吳語。靖江境內還有少量崇明話分布。因此,總的吳語(包括老岸話、夾沙話、崇明話)人口占靖江全市總人口的85%。

靖江 靖江

靖江話是江南話(吳語)而地域不在江南,靖江在江北而所講的話又不是江北話(江淮官話),這與靖江的歷史有關。靖江早先為吳大帝牧馬大沙,從吳郡招募而來的軍士便是靖江最早的先民。靖江建縣前屬江陰,明成化七年(1471年)建縣後屬常州府,在此後的460多年中也一直隸屬江南。由於靖江與江南交往的頻繁和江南毗陵地區移民的增多,這就進一步穩固了靖江話的吳語屬性。在靖江,儘管許多地方靖江話與江淮話僅一河之隔,但始終改變不了靖江吳語的基本特徵。

靖江話保留濁音、入聲和尖團音分化,翹舌音多讀舌面音。靖江話具有七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靖江西南部的新橋、東興兩鎮和八圩鄉的大部分地區使用江淮官話通泰片的沙上話。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靖江西南方向的長江中的劉聞沙突然暴漲,靖江陡增沙地20餘萬畝,主要位於沿江圩區,區別於老岸成陸地區而稱之為“沙上”,此地居民大都從揚中遷來靖江,該地區語言以江淮方言為主,故稱“沙上話”。沙上話與移民來源地的揚中話基本一致,使用人口約10萬。靖江境內江淮官話人口(沙上話、泰興話、如皋話)約占靖江人口的15%。

習俗

廟會習俗:靖江歷史上是個多廟會的縣,鼎盛時期,有大小廟宇160多座,還不包括村村皆有的土地廟在內。因為多廟,自然就有很多廟會。廟會也叫香期,即善男信女們集中進廟燒香的日子。各廟的香期都不同。靖江有“三月三,上孤山”的說法。而城隍廟的想起有四次:正月十五、清明節、七月半和十月初一。其他的廟也都有自己的香期。廟會是善男信女的神聖的節日。這一天,他們天不亮就起身,齋戒沐浴,換上乾淨整潔的衣服,背著香袋向廟裡走去。香袋是杏黃色的,上有“朝山進香”四個字,內裝香燭紙馬。

春節習俗:正月初一婦女不上灶燒早飯,忌污穢神明,讓其帶好孩童不致哭鬧,圖開頭大吉。早餐吃米粉圓子,稱“團圓”。對上門拜年者,款以花生、蠶豆、瓜子、糖果等,謂之“甜嘴”。午餐吃餛飩、團或除夕剩餘之飯菜,意為“年年有餘”。午後,三五結伴擲骰子、玩紙牌、搓麻將以消遣取樂,直至“落燈”(正月十八)洗手。整日間,“送財神”、調“蒼龍”者(變相乞討)走街串巷,調龍燈、舞獅子等民間文藝活動遍及城鄉。將晚,各家呼孩童早睡,不點燈火,謂不干擾“鼠婚”。當晚各戶將地掃淨,初二不掃地,謂地生日。初二起,外出拜年。拜年之規,先近親後遠親,一直延續到初七八日。俗說:“拜年拜到初七八,有酒剩點罈子腳”。初五敬財神,城鎮商賈之家多以重禮祭祀。

元宵節習俗:農家用米屑做成雞、魚、豬、鴨、棉花包、果品等模型,塗以彩色蒸熟,早晨供於佛前,焚香點燭,以祈“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靖城、季市等較大集鎮還舉行花燈活動。農村龍燈、花船亦云集於市。此日,各廟宇為自然香期,信者去寺廟燒香。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湧向街市看燈看戲。故農村稱生下的女孩為“正月半上街的”。正月十三起,各家晚間在佛像前點燭掌燈,歡聚於燈前,有的約鄰居聚於一堂,在佛前請“九姑娘”,卜問少女的愚、智;或請“田禾姑娘”、“灰堆姑娘”、“屎缸姑娘”等,預卜當年年歲豐歉、人畜吉凶。如有患眼疾者,還許願於來年燈期懸掛“天燈”。

傳統

弦八彈,靖江講經,腰鼓,泥狗子,孤山廟會,小獅子舞,盪湖船,打蓮湘,秧歌舞,龍燈舞,唱鳳凰。

靖江講經 靖江講經
孤山 孤山

靖江講經:靖江講經是中國古代寶卷至今唯一還在民間以“做會講經”形式講唱、傳承的曲藝形式。講經的“經”稱為《寶卷》,是從唐代變文而來,變文是一種佛教俗講,即將佛具里的神變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出來。靖江講經以純粹的靖江吳語流傳於世,自成體系,獨具地方特色。 靖江講經寶卷分“聖卷”、“草卷”和“科儀卷”三種類型。聖卷亦稱正卷,是靖江最富有特色的寶卷,它講唱佛道故事,做會時用於白天酬神了願;草卷亦稱小卷,講唱一般文學故事,用於夜間聽眾娛樂;科儀卷是用於民間做會儀式講唱的寶卷。靖江講經寶卷舊有文本100餘種,現存世各類印本、抄本仍有60多種,加上留存民間藝人口頭的30餘種,共約90餘種。其中聖卷20多種,草卷60多種,科儀卷10餘種。

弦八彈:靖江民間為婚慶渲染氣氛的小型絲竹樂隊,常用樂曲有《八段景》、《誦腔》、《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民眾的需要,現今弦八彈在保留傳統曲目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流行歌曲的演奏。

孤山廟會:靖江有句民諺,叫“三月三,上孤山”,靖江的三月三廟會是紀念觀音菩薩誕辰。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孤山舉行廟會,分為吉祥民俗活動、美食購物活動、遊樂休閒活動等。人流潮湧,齊集孤山,焚香點燭,祈富求安。除了進香,山下還有集場。

飲食

早餐以粥、豆漿、豆花、油條、蒸飯、煎餅、饅頭、燒餅、面糕為主。中餐主食一般是米飯。清淡,色香味俱全,不甜,不膩。本地靠江,水產很多。

特產

靖江肉脯 靖江肉脯

靖江肉脯、長江三鮮、蟹黃湯包、香沙芋、羊肉、秈子粥、季市大爐餅、馬橋餛飩、老汁雞、紅燒蹄膀、團、蟛蜞、竹筍、金波酒、。

靖江肉脯

靖江肉脯是以豬腿肉為主要食材的傳統名吃,菜品色澤棕紅,光澤美觀,口味香甜,食而不膩,成品為片型。

靖江豬肉脯始創於1936年,選料精細,採用傳統工藝,配以多種天然香料,經過十多道工序精心加工而成

靖江豬肉鋪曾兩次榮獲國家金質獎,遠銷日本、俄羅斯、東南亞及港澳地區,是饋贈之佳品,入選第二批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靖江蟹黃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 靖江蟹黃湯包

2015年10月28日,“靖江蟹黃湯包”經過審核、公示等一系列程式後,正式通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核准,成功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這是靖江市繼“靖江香沙芋”之後成功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第二個特色產品。

靖江蟹黃湯包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隨著製作工藝和配方的不斷改進,蟹黃湯包以其皮薄如紙,吹彈即破,味道鮮美、健身美容,深受食客青睞。

中央電視台致富經欄目曾多次介紹了“靖江湯包”。《舌尖上的中國》第七集《我們的田野》介紹了美味食譜靖江蟹黃湯包。

香沙芋:

靖江香沙芋 靖江香沙芋

靖江香沙芋是靖江第一個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香沙芋是長江沖積平原的特有產品,糧菜兼用。

靖江市是香沙芋的產地,種植歷史悠久,種植經驗豐富,且香沙芋品種抗病、抗蟲害能力強,極少用藥防治。產品營養豐富,口感細膩,有一股獨特香味,素有“芋粟”之美稱,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

CCTV2《生財有道》20151103秋收系列《咱們家鄉有特產——靖江香沙芋》介紹了靖江香沙芋。

馬文化

馬洲書院 馬洲書院

靖江全市數百個地名與馬有關,其中橋壩名有馬橋、大馬橋、小馬橋、馬家橋、馬橋頭、馬奚封橋、馬尤方橋、雙馬壩等。

在城區車站路和南環路交叉路口,矗立一座白馬雕像。

從宋代到清代,靖江所建四所書院,其中與馬有關的是馬洲書院、驥騰書院等。

旅遊

旅遊景點

靖江鐘樓、魁星閣、四眼井 靖江鐘樓、魁星閣、四眼井

景點有孤山、馬洲公園、牧城公園、岳廟、鐘樓、四眼井、魁星閣、馬洲書院、 劉國鈞故居等。

孤山:孤山是靖江最早的陸地,原為海上孤島,成陸於距今約7000-250萬年。孤山與黃山(江陰)同出一脈,是天目山的余脈,也是靖江境內唯一的山。孤山寺為靖江名剎,位於靖江市區北面五六公里的孤山之巔。孤山雖然只有海拔五十餘米,卻是揚州以東江北地區的唯一一座山丘,廣袤平原,一峰突起,故而頗具盛名。

生祠岳廟:靖江岳廟為“岳飛生祠”,始建於岳飛在世之時。河南湯陰岳廟和杭州西湖岳廟均在岳飛死後興建,因而靖江岳廟是天下始建最早的岳廟。據《宋史》載:“但於沙洲保護百姓……渡百姓於沙上”。該廟為宋式建築,兩邊檻聯鐫刻“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岳飛坐像置於殿中。後殿為思岳軒,岳飛像碑立於其中,李綱、韓世忠的詩文鑲於外壁。迴廊環抱二殿,嵌有詞碑、詩碑和岳飛手書《前出師表》之石刻等。

牧城公園 牧城公園

牧城公園:濕地、水鄉、休閒、娛樂,具有森林生態、濱江景區、親水湖濱等多項功能,其中600多畝明湖碧波蕩漾。

馬洲公園:位於靖江市濱江新城,新行政中心南首。設有容湖廣場、漁舟月夜、音樂噴泉、頑石湧泉、孤山釣月、綠波金沙、文化碑牆、景石疊水、九曲折橋、沙苑桃花、白鴿金橋、兒童天地、竹林挹翠、觀湖聞曲、容湖明珠等15個主景點。

鐘樓廣場:鐘樓廣場有靖江明代興建的三大文物古蹟:鐘樓、四眼井、魁星閣。

孤山 孤山
岳王生祠 岳王生祠
馬洲公園 馬洲公園

靖江八景

元至明初馬沙八景:海門賓日、孤山釣月、揚子秋濤、淮甸晴眺、孤山帆影、紫薇煙樹、崇聖鐘聲、驥渚漁燈。

明建縣後靖江八景:揚子秋濤、淮甸晴眺、孤山帆影、紫薇煙樹、崇聖鐘聲、驥渚漁燈、孔孫書院、陳氏書樓。

明代萬曆年間,靖江知縣趙應旟《牧城八景》:長江匯流、孤山屹鎮、田廬星布、諸港潮平、長安井冽、馬沙遺碣、紫薇煙樹、漁浦鳴榔。

長江匯流江水日東傾,層波遞相續。分流繞中洲,四壁環清玉。
孤山屹鎮席展江皋地,突兀一峰開。登岸誰為挽,莫亦是飛來。
田廬星布漠漠桑麻野,叢叢水竹居。黃梅三日雨,千耦事耕鋤。
諸港潮平繞縣皆為港,潮來與岸平。晴翻鷗鷺影,靜聽桔槔聲。
長安井冽陸羽經題處,何如此水奇。一泓清碧瀉,點點沁詩脾。
馬沙遺碣洗出一片石,豁開千古訛。經綸須卓識,纖緯誤人多。
紫薇煙樹地辟紫薇新,名仍赤烏故。滄桑幾變遷,沙頭望煙樹。
漁捕鳴榔江上初潮白,山頭雲正多。不見網平開,惟聞放棹歌。

清代江南常州府靖江人、順治十二年進士蔣中和《靖江八景》:孤巒砥柱、雁塔橫江、瀾江天際、秋潮晚渡、村園春槿、沙苑桃花、漁舟夜月、織水梭江。

孤巒砥柱 粼粼片石寢長鯨,何處飛來一掌擎。昔與金焦分砥柱,今為陸海壯干城。 星河夜靜盤江臥,燕雀身輕透頂鳴。莫道天涯迷禹道,神京回首暮雲生。
雁塔橫江 雁峰遙映半江余,白浪輕翻雁影徐。野景難逢歌郢雪,去帆錯認指南車。 身餘一發情難擲,潮湧千村課復虛。移步登高閒弔古,赤烏曾否勝黃初。
瀾江天際 赤日凌空鳥道悠,飄零煙樹隔神州。蕭蕭天籟隨波舞,颯颯秋聲帶雨浮。 吳楚忽分南北勢,乾坤常抱陸沉憂。誰能蹤跡扶桑外,還向君平問鬥牛。
秋潮晚渡 蕭杵連村夜未休,遙騰海腹溢高丘。纖纖片葉隨風舞,冉冉孤帆破浪悠。 晚渡爭先愁日暮,倚舟盼後憶鄉謳。往來自識征途慣,牢落江湖不記秋。
村園春槿江村何物吐奇葩,爛漫紛披整復斜。訪戴難窺茅舍影,題門卻礙鳥聲嘩。
沙苑桃花 薄暮持舟弄晚潮,漁人醉後學吹簫。翩躚燕子隨波舞,綽約桃花帶雨飄。 逐步溪聲飛野榻,聯群巷語隔溪橋。不愁曼倩頻來竊,花信相逢歲歲嬌。
漁舟夜月 適性何妨擇術愚,扁舟隊里笑屠沽。鶯銜野色眠新綠,月帶春容入圖畫。 最愛霜余更漏盡,尤貪讀罷老儒呼。漁樵滿市無人問,少伯何須泛五湖。
織水梭江 襟江帶海一丸環,數變滄桑土亦孱。百道河身編髮網,千家港口打漁灣。 波聲鼓盪侵高枕,地脈欹斜傍小山。還向漁人頻借問,桑間曾否隱抱關。

城市榮譽

2015年,靖江市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

2017年12月,靖江市獲評2017年工業百強縣(市)。

2018年12月,被評為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中國最佳縣級城市30強。

著名人物

靖江 靖江

劉國鈞(1887-1978)生於靖江縣生祠鎮。原是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民主建國副主席、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工商聯江蘇副主任委員。是中國現代傑出的實業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者。

陳笑雨(1917—1966年)雜文家、文藝評論家。1956年任《文藝報》副主編。“文革”初期遭到批鬥,曾被迫下跪“請罪”。後投永定河自盡(一說北京龍潭湖),臨死前留下“死了比活著好,死了更乾淨”的字句。

盛金章(1921.05-)生物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崔德順(1924-1987)原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副政委。

張啟先(1925- 2002)機械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機械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對空間機械學及機器人學研究較深。著有《空間機械分析與綜合》。

常裕(1928-)1942年參加新四軍。曾任蘇中軍區連指導員、營副教導員,蘇南軍區無錫總隊組織股股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協理員,空軍組織部科長,空軍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軍政治部主任,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蘭州軍區空軍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杜果(1928-) 海軍政治部原副主任。1988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戴學江(1930.02-)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參加了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政治委員。1994年晉升為上將軍銜。

吉星(1930.10-) 瀋陽軍區空軍參謀長。1988年被授予空軍少將軍銜,1999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宜良(1932–1984)筆名江南,《蔣經國傳》作者,生於江蘇靖江,1967年到美國。他以江南為筆名發表了大量披露蔣氏父子統治台灣的黑幕,1984年10月15日在舊金山市郊住宅車庫內被槍擊身亡。

方祖岐(1935.10-)1951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曾任軍委政治部秘書長,組織部部長,瀋陽軍區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1997年當選為中央委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98年3月晉升為上將軍銜。

陶駟駒(1935.4)歷任公安部副科長、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公安部副處長。1983年任公安部副部長。1990年12月任公安部部長兼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一政委。1998年當選九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十四屆中央委員,九屆全國人大常委。1992年12月被授予人民警察總警監警銜。

盧鐵城(1936.11-)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大學校長。

沈雪哉(1939.01-)曾任北京軍區政治部組織部處長、副部長、政治部秘書長,軍事科學院軍制部原部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是中共第十四大代表,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正鑫(1942.07-)空軍少將,蘭州軍區空軍副政治委員。

朱坦(1943.07-)致公黨成員,現任天津市第十一屆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常委、市委會主委,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翟浩輝(1946.09-)曾任江蘇省揚州市水利局局長、江蘇省水利廳廳長,現任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毛林坤(1946.09-)曾任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保密局局長、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中央保密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

遲志江(1946.09-)祖籍遼寧東港。中共黨員。1965年8月參加工作。少將軍銜。1965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工程兵8343部隊1營3連戰士、排長,80302部隊政治處群工幹事、政治部秘書處、群工處幹事、秘書處處長,532醫院政委,80411部隊政委,80302部隊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2炮兵黃山基地副政委。

盧錫城(1946.11—)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學專家。

陳龍(1958-)江蘇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句容市科技副市長,江蘇大學京江學院院長。2008年任江蘇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兼任江蘇省載運工具運用工程高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

孫玉坤(1958-)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4月任南京工程學院院長,曾任江蘇大學副校長,揚州市副市長。

高津(1959.04-) 侯河鄉人。1978年3月入伍,1980年1月入黨, 1985年考入二炮指揮學院。工程學碩士。1998年任旅長,2001年任第二炮兵黃山基地副參謀長。2004年任第二炮兵黃山基地參謀長。2006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2011年12月任二炮參謀長。

劉燦銘(1963-),江蘇靖江人。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博士。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現任東南大學中國書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翟婉明(1963.8)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