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戲

青苗戲

青苗戲

追溯起皖南的皮影戲歷史,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朝時期,就從湖北傳入皖南一帶,在地方文化的滋潤下,形成了以鑼鼓京腔為特點的獨特劇種。表演時,藝人們在幕後,一邊操耍戲曲人物,一邊唱調敘事,同時配以鼓、板鼓、雲陽板、大鑼、小鑼、雙叉六種打擊樂器,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農民朋友喜愛的皮影戲又稱“太平戲”,每年的農閒時分,就是戲班子最為忙碌的時候,拜年戲青山戲青苗戲谷梅戲接年戲,從年頭一路唱到年尾,帶給人們吉祥、豐收的美好祝願。
農民們為保護莊稼而酬神的一種社戲。古有“八蜡之祭”和“祭百神以報穡”的祭祀活動。這種活動多在每年春耕前及秋收後舉行。陝南、關中、陝北均有此風俗,尤以漢中為甚。負責組織演出的是由一村或數村(社)的“青苗會”或“羊頭會”牽頭。會首(俗稱會長)由村民推舉或各村頭目輪流擔任。會費按田畝分攤。演出約請戲班和天數由會首議定。演出地點在八蜡廟前或土地廟前,無一定演出儀式。劇目內容以民眾喜聞樂觀者而定,村民向神位燒香與否各隨自便。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戰亂,抓兵拉丁不斷,農民無心再唱青苗戲,相關的組織也隨之解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