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沙龍

青稞沙龍

沙龍簡介“青稞沙龍”是中國數字科技館不打烊的“科學咖啡屋”,坐滿和你一樣喜歡傾聽、分享科學的人類,適合在夜晚或者周末來這裡喝上一杯。 在這當中,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占世界的20%,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癒率僅為13%。 沙龍周邊中國數字科技館: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國家級公益性科普平台。

沙龍簡介

青稞沙龍LOGO
“青稞沙龍”是中國數字科技館不打烊的“科學咖啡屋”,坐滿和你一樣喜歡傾聽、分享科學的人類,適合在夜晚或者周末來這裡喝上一杯。
作為中國數字科技館的線下科學沙龍,青稞沙龍每期設定一個輕鬆愉悅的主題,媒體、設計師、科學家、業界領袖以及來自各個領域的觀眾,一起還原那些偉大的科技產品的脈絡,探尋那些改變我們世界的科學創想,共同經歷那些讓我們激動不已的科學時刻。

沙龍事件薄

自2011年4月16日第一期青稞沙龍——“攝影人眼中的光和影”在中國科學技術館拉開序幕之後,青稞沙龍就開始了璀璨的行程。
在這裡,我們發現人類在古老時代撥動一下指南針,不曾想到今天的LBS讓網際網路瘋狂進化。
當神舟沖天而起的時候,我們透過歷史迷霧,還能看到一千多年前修士們的丹爐和仰望煙花爆竹的古樸面容。
我們在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下,置身上億年前的洪荒時代,暢談和追思生物的進化與毀滅。
科學從未如此脈絡清晰、詩意動人。

沙龍範例

第4期

時間:2012年2月4日
青稞沙龍第4期

地點: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嘉賓: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院士、副秘書長劉端祺教授、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閆天生教授
主持人:邵沛
主題:共同參與,成就奇蹟
背景相關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的數據表明,到2020年全球癌症的發病率將增加50%,也就是說,每年將增加1500萬人。在這當中,中國的癌症發病率占世界的20%,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癒率僅為13%。此外,我國目前癌症診治上還存在著腫瘤專科機構分布不平均以及醫療設施、人員水平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因此,較世界其他國家而言,我國的癌症防治工作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國的癌症防治組織和抗癌工作者需要付出更為艱巨的努力。
每年的2月4日“世界癌症日”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於2000年發起,這一天,在全世界範圍內,舉辦形式各樣的癌症科普宣教活動,旨在倡導使用新的方法促進各組織間的合作,加快癌症研究、預防及治療等領域的進展,為人類造福。2012年世界癌症日主題是“Together it is possible共同參與,成就奇蹟”,其意有三:第一,呼籲大家齊心合力,通過合理利用專業機構治療手段、加強國家醫療政策支持、提高國民科普認知性等三種途徑,將可防可治的癌症,運用規範化的技術加以防治。第二,繼續加強腫瘤防治技術研發,使現在不可防治的疾病最終變得可防可治。第三,通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實現到2025年癌症和其他非傳播性疾病發病率降低25%的最終目標。
沙龍現場
郝希山院士介紹了世界癌症日的由來。2000年2月4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抗癌聯盟針對當今全球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上升的現狀,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世界腫瘤高峰會議。會議的目的是呼籲建立腫瘤科研的國際性合作,攻克癌症,使全世界的癌症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醫護服務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心。峰會上籤署了"巴黎憲章",其中規定每年的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這一天在全球範圍內舉行形式各樣的科普宣教活動。
在談到大腸癌預防方面,劉端祺教授強調"一級預防"這一理念,早期發現結直腸息肉就有可能終止癌症的發生。
閆天生教授就肺癌的早期發現、預防和治療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

第6期

時間:2012年3月31日
地點: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
嘉賓:李冰(北京天文館展覽設計部主任)
主持人:榕胖兒(中國數字科技館活動主持人)
主題:共同參與,成就奇蹟
背景相關
青稞沙龍再度發出集結令,並首次殺出水泥的包圍,在美麗的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秘密集結。
既然連鑿壁偷光的機會都不給,那還有什麼能比在“地球熄燈一小時”的時間裡看星星更適合的呢!
沙龍現場
儘管當晚戶外天氣比較低,但是依舊擋不住觀星者們高昂的熱情,在李冰老師的帶領下,大家一起聚集在中國科技館西門外的廣場上,仰望星空。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觀星點,尤其是趕上了“地球一小時”這個不可多得的光污染最小的時候,很多平時看不見的略暗的星星也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漢代匡衡“鑿壁借光”,南朝梁孫康“囊螢映雪”,為了星星的故事,天黑又算什麼!青稞沙龍和大家一起度過了一個美好的科學夜晚。

第12期

青稞沙龍第12期
“如果你悲觀地認為這一代人社交關係完全基於網際網路,說明你的做法有誤。網際網路和現實世界,應該是無縫的。”2012年9月27日晚,中國科學技術館多功能廳,眾多科學家、業界領袖、媒體朋友與你一起揭露位置的秘密,“你好,陌生人!”
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中國數字科技館
承辦單位: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
背景相關
1. 時間走到“青稞沙龍”第12期——基於地理位置的套用正在席捲我們的生活,當距離和位置這兩個偉大物理量,在網際網路中跨越時間的障礙,我們該如何在網路與現實世界中找到平衡點,測繪這門與我們息息相關卻鮮為人知的科學在這一切變化中發揮了哪些作用,這一切變革的根源又在哪裡,未來會怎樣?
2. 一次網際網路社交方式的重大升級正在走向我們。基於地理位置的套用正在席捲我們的生活。隨意打開你的微信、陌陌、米聊、切客、四方等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於位置的服務)程式,你周邊一兩公里範圍內的知名酒吧、咖啡廳、餐館都跳出來,裡面有打折優惠信息,有你的朋友留下的消費評價,周邊一公里內,所有和你一樣打開程式用戶都在你的掌中顯示,其中就有你的好友,也有不少陌生人,他們可能標有網遊、小說、軍事、IT網際網路、單身求解救等簽名檔,你能很快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
3. “暴露隱私”、“約炮神器”、“低俗”等擔憂和風評也讓陌陌、微信、米聊們飽受爭議,但人們還是樂於去利用這種LBS的功能去做人際關係的拓展。我們無法界定1百萬米聊用戶、1千萬陌陌用戶、1.2億微信註冊用戶有多少是需要關懷的孤獨者,有多少是相互理解卻每天擦身而過的路人,無論如何,只有當一個人的網路世界和真實世界達到一個平衡點的時候,才是最有利於其的發展。
4. 8000年前,海上航行的人類用星空為自己領航;3000年前,印第安人和中國人用煙霧確認方位、傳遞信息;2500年前,指南針在戰國的烽煙中嶄露頭角;2000年前,詩人們用信鴿傳書;200年前,精密計時器誕生,航海家們終於能確認經度;100年前,無線電波開啟了一場革命;50年前,GPS還僅僅是美國軍方的一個項目;10年前,GPS開始成為出行的大眾裝備;2012年,基於位置的應用程式、遊戲和社交網路席捲全球;你通過LBS在“青稞沙龍”找到了和你一樣喜愛科學的戰友和夥伴。
“報出你的位置!”嘉賓
馬照亭:博士,副研究員,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地名研究所)副所長。目前主要從事三維地理信息系統、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三項,出版學術專著兩部,發表學術論文四十多篇,參與編寫國家、行業標準規範五部。
曾鈺:博士,副研究員。1994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攝影測量與遙感系獲工學學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工作於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期刊編輯中心。研究方向為多源遙感影像數據融合、遙感影像智慧型解譯、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及變化檢測等。近年來曾負責或作為主要參加者承擔了國家863計畫、科技部社會公益研究、國土資源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總參二部技術局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以及與歐空局、EuroSDR等開展的多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已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與1部英文學術專著的撰寫。曾獲荷蘭國際地球信息科學與對地觀測學院(ITC)博士研究基金獎學金、加拿大自然研究基金(NSERC)獎學金,並分別於2005年至2007年、2009年在荷蘭國際地球信息科學與對地觀測學院(ITC)、加拿大University of New Brunswick研修學習。
牛汝辰:中國測繪科學研究研究員,現任該院期刊編輯中心主任,《測繪科學》執行主編,1999年被評為國家測繪局跨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要從事測繪期刊編輯、科技史和地名學研究,出版專著16部,主要有《地圖測繪與中國疆域變遷》《中國測繪與人文社會》《測繪科研與論文寫作》《中國地名文化》《中國地名由來詞典》等,發表論文120餘篇。
張健:《iwo數碼時代》主編。《iWo數碼時代》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第一都市男性時尚科技品牌,致力於打造中國移動娛樂第一刊,以各種潮流話題為切入點,適時地推薦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標誌性的科技產品和理念,展示時尚科技品牌精神,引導時代前端消費話題。
索昭: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米聊商務經理。
石欣: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米聊工程師,米聊創始團隊成員。

沙龍周邊

中國數字科技館: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國家級公益性科普平台。
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成立於1986年,是由北京地區科技期刊出版單位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社會團體,目前有團體會員近300個,是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的組成部分。學會自成立以來共組織國內、國際學術交流80餘次,同時還致力於拉近科學與公眾之間的距離,組織各種科學傳播活動。
中國科普期刊研究會:由中國200多家優秀科普刊社組成的公益機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