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願墾荒隊

青年志願墾荒隊

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1955年開始,先後有數萬名中國青年組成志願墾荒隊,到祖國邊遠和落後地區開荒種田,在這一活動中,很多青年滿懷理想,從條件相對優越的城市來到邊遠和落後的農村,發揚“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墾荒精神,為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幫助國家解決糧食問題和城市就業困難做出了貢獻。其中一些墾荒隊員為了自己的理想在那裡奮鬥終生,還有一些隊員甚至因此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青年團在這一活動中起了重要的領導和組織作用,當時青年團的主要領導人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這一活動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寫下了特殊的一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時代背景

1955年昆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1955年昆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

青年志願墾荒隊活動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產生,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糧食短缺問題和城市青年失業問題,同時也受到當時蘇聯青年墾荒活動的影響。當然,青年志願墾荒隊活動能在當時興起,還和新中國第一代青年對理想的追求有著必然的聯繫,是理想主義的產物,更是建國後黨、團組織長期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理想教育、共產主義道德教育的必然結果。
1.解決糧食問題
1949年全國解放後,廣大農村實行了土地改革,一些地區的農民開始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由於經受長期戰亂和遭遇各種自然災害,中國農村從整體上來說,還相當落後,我國的糧食仍然嚴重短缺。而建國後各項事業的迅猛發展,使國家需要糧食的數量大大增加。正如李富春副總理在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代表國務院所作的《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畫的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農業生產供應全國人民的食糧,同時,用農產品作原料的工業產品,在目前又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進口工業設備和建設器材所需要的外匯,大部分也是農產品出口換來的。因此,發展農業是保證工業發展和全部經濟計畫完成的基本條件。”他又說:“因為1953年和1954年兩年的農業生產都由於災荒沒有完成原來擬定的增產計畫,就增加了五年計畫的後三年的增產任務。因此,要達到上述指標,還必須作很大的努力。”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就需要發展農業生產,擴大耕地面積,因此,“一五”計畫要求實現3868萬畝的開荒任務,同時還要求把開墾荒地作為一項長遠規劃來進行部署。李富春指出:“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應該積極地進行宜耕荒地的調查和勘察,完成一億畝以上荒地的勘察工作,至少完成4000萬畝到5000萬畝荒地開墾的規劃設計工作,為第二個五年計畫大規模地開墾荒地做好準備。”正是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糧食需要,使得發動青年參加墾荒生產成為當時迫切的任務。中共中央也因此在這年5月批准農村工作部《關於墾荒、移民、擴大耕地、增加糧食的初步意見》。
2.解決城市失業青年問題
20世紀50年代初,百廢待興,全國城市失業情況還非常嚴重,以當時最大的城市上海為例: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奸商、敵特的破壞,資產階級香風毒霧的侵蝕,特別是由於原料短缺而導致的開工不足,造成了大批人無法就業,到1954年,僅無法就業的青年就達60多萬人。為此,當時的上海市市長陳毅在文化廣場大聲疾呼:“祖國有很大困難,上海是祖國一個很大的包袱。這個包袱,我陳毅一個人背不起,希望廣大黨員、人民幫我背。”如何安排這些城市青年就業,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而發動青年參加志願墾荒活動,為解決城市青年就業問題提供了可行的途徑。
3.蘇聯青年墾荒活動的影響
1955年4月8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處派出中國青年代表團赴蘇聯學習共青團的工作經驗,此行,對蘇聯共青團組織城鎮青年遠征墾荒、建設共青城的情況作了考察。6月24日,青年團中央書記處將《關於蘇聯開墾荒地的一些情況的報告》報送中共中央。報告對蘇聯墾荒的規模、墾荒的物資、墾荒的人員、墾荒的組織、共青團在墾區的工作和墾區的生活狀況、建設“共青城”等情況等作了介紹。根據蘇聯的經驗,報告提出了“從城市中動員年輕力壯、有文化的青年去參加墾荒工作是有好處的,也是今後解決城市中不能升學和無職業青年就業問題的一個辦法”的意見。6月27日,中共中央轉發了這個報告,在批示中指出,這個報告“很有參閱價值”。
由此,青年團中央根據黨中央的精神,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有重點地組織青年志願墾荒隊開展墾荒活動。7月,團中央發出了《關於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要求“動員一部分城市中未升學的國中、高小畢業生及其他失業青年參加墾荒工作”。

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

1955年6月,共青團中央領導同志會見北京團市委第二書記王照華、副書記張進霖等,確定由北京帶頭,動員一部分青年到邊疆墾荒。同月,北京團市

北京市青年墾荒隊隊旗北京市青年墾荒隊隊旗

委召開團區委書記會議,傳達團中央的指示精神,確定由各區分頭到鄉做工作,選拔髮起人。
8月5日,北京石景山區西黃村鄉22歲的共產黨員兼鄉團總支書記員楊華和門頭溝區團員龐淑英以及張生、李秉衡、李連成在團中央會合,決定按照團中央的構想和要求,組織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團中央正式成立了領導小組——墾荒籌備組,由黃天祥、黎雁、儲戰書、張立群、舒學五人組成。墾荒隊組成的原則是:第一,必須絕對自願;第二,不要國家一分錢投資;第三,去了就紮根邊疆不回來。8月9日,楊華、李秉衡、龐淑英、李連成、張生正式向北京團市委遞交了志願到邊疆開荒的申請書。

8月12日,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在團市委負責同志的陪同下,接見了墾荒隊的五位發起人和籌備組成員。他詳細地了解了組織墾荒隊的情況,熱情讚揚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不怕困難的決心,同時,還對墾荒隊的規模,地點和今後青年墾荒的發展方向做了具體指示。會見之後,楊華等發起人又商量了組織墾荒隊的具體辦法,確定由楊華負責組織工作,先吸收一部分會種地、懂農業的郊區青年為骨幹,城市青年和女同志要稍少些。 8月16日,《北京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全文登載了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五位發起人的申請書,全市青年立即紛紛回響,踴躍報名,要求參加墾荒隊。短短十幾天,報名人數就多達803人(其中北京市564人,外地239人)。大大超過了所需人數。北京南苑區一個女團員,是在夜裡才得知這一訊息,她冒著大雨去說服哥哥支持自己參加墾荒隊。直到報紙上公布出報名額滿的訊息之後,仍有700多名青年來信來訪,要求再組織下一批墾荒隊員時,一定要批准他們參加。

除了踴躍報名,要求親赴邊疆參加墾荒外,更多的青年採取了寫信支持、捐款捐物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心愿。為了幫助墾荒隊實現“不要國家一個錢,為國家作貢獻”的口號,團市委於8月16日下發了《關於動員青年支援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農具、耕畜的通知》,通過合理的引導,在全市青年中掀起了一個廣泛的捐錢捐物活動。在短短的幾十天內,全市青年就捐助69698.47元,其中外省青年寄來67元。團市委利用其中的31500元為墾荒隊準備了35匹牲口、10副新式農具、2輛大車、3000畝耕地的種子、全體隊員一年的口糧和奔赴邊疆的路費,考慮到東北天氣寒冷,條件較差,又特地為每人準備了一件老羊皮襖

8月25日前後,團市委按照團中央書記處的指導意見,在眾多的報名者中選拔出了60名年輕力壯、思想端正的青年組成了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其中包

楊華(中國墾荒第一人)楊華(中國墾荒第一人)

括男隊員48人,女隊員12人,他們當中有16名黨員和42名團員。28日,北京青年墾荒隊隊部正式成立。隊員們選出了共產黨黨支部和青年團團支部的領導人,南苑團區委的幹部陳啟彬任書記,楊華任隊長,龐淑英、李連成、李秉衡、張生任副隊長,形成了墾荒隊的領導核心。

8月30日,北京市各界青年1500多人舉行歡送“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大會。團市委第二書記王照華熱情稱讚“我們首都青年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組織了祖國的第一支墾荒隊”。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作了題為《向困難進軍》的講話,高度讚揚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是“光榮的第一隊,是中國青年的一個有意義的創舉”,號召青年們以“忍受、學習、團結、鬥爭”的精神克服困難,在黑龍江的荒原上安家落戶,多做貢獻。胡耀邦代表團中央把一面寫著“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大旗授給隊長楊華。楊華激動地表示:“我們青年團員將要在荒無人煙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團支部,建立新的村莊和新的生活。當然,在黑龍江荒地上會有許多困難等待著我們,但是困難這兩個字是嚇唬膽小鬼的,我們志願墾荒隊員是任何困難也嚇不倒的!”下午6時,這支60人的墾荒先鋒隊出發前往北國邊陲黑龍江蘿北縣。

9月4日,北京青年志願者墾荒隊到達蘿北縣鳳翔鎮南十公里的團結村。9月10日,墾荒隊在蘿北縣嘟嚕河畔舉行開荒儀式。全體隊員舉手莊嚴宣誓——“我是一個青年志願墾荒隊的隊員。我志願來到蘿北縣。面對著祖國的河山,腳踏邊疆的荒地,背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宣誓:第一,堅持到底,不作逃兵,要把邊疆變家鄉。第二,勇敢勞動,打敗困難,要把荒地變成樂園。第三,服從領導,遵守紀律,決不玷污墾荒隊的旗幟。第四,完成計畫,爭取豐收,為後來的青年們開闢道路。倘若我違背了自己的誓言,辜負了黨的領導,我願受集體的制裁。我一定要全心全意立志實現我的誓言。”中共蘿北縣委書記阮永勝剪彩後,墾荒隊隊長楊華發布命令,墾荒開始了。

北京青年墾荒隊在墾荒中遇到了嚴重的困難。蘿北靠近蘇聯(現為俄羅斯)邊境,青年墾荒隊開墾的是一片廣闊無邊的荒草甸子,沒有村莊,沒有人煙,有的是雁、獸、蛇、蟲和狼群的嗥叫。他們住的是臨時窩棚,喝的是泥坑裡積沉的黃泥水,吃的是冰冷的窩頭。墾荒隊員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他們割野草、砍樹條,到當年9月下旬,開荒800多畝。1956年3月,北京第二批青年志願墾荒隊員到達黑龍江省蘿北青年墾區。這一批共有隊員126人,其中女隊員29人。和第一批隊員一起投入到艱苦的墾荒中。6月7日—10日,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到蘿北縣看望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當時交通不便,胡耀邦等人先乘火車,中途換乘鐵路上自用的平板車,再改乘大卡車才到達墾區。3天中,胡耀邦跟墾荒隊員們座談,向他們轉達了青年團中央對他們的關懷,鼓勵他們決不向困難低頭,做到勞動、團結、學習、紀律、身體五樣都好。參觀了他們耕地、播種,親自為他們拍照。胡耀邦的看望極大地鼓舞了墾荒隊員,他們完全憑藉自己的雙手,戰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到1956年秋天,共開荒3000畝,生產出糧豆14萬千克,上交國家7.4萬千克,收入1.56萬元。10月24日,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全體隊員向團中央發電報,報告了他們戰勝困難、獲得豐收的喜訊。青年墾荒隊員自身也得到了很大鍛鍊。據1956年4月17日北京團市委《關於慰問蘿北青年墾荒隊員和組織第二批青年墾荒隊的情況報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在蘿北青年墾區表現很好,第一批60人中有33人擔任了中隊長以上幹部,4個大隊長全部由北京隊員擔任。到這年10月,有15名墾荒隊員入黨,13名入團。1956年11月,第三批青年團志願墾荒隊27人離京赴蘿北青年墾區。至此,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到蘿北墾區參加墾荒的隊員共為213人。

進入蘿北地區以後,由於對當地自然條件缺乏科學的勘察,3年遷移了3個地方,隊員付出了不少無效的勞動,吃盡了苦頭。直到1957年建起了第三個新居,才算站穩腳跟。它坐落在鳳鳴河與鴨蛋河之間的一座小山下,景色秀麗土質肥沃。墾荒隊員在那裡建起10棟住房,1棟大宿舍,食堂、馬棚、豬舍等。建築面積達2280平方米,這就是如今的北京莊

1959年3月,國營蘿北農場建立。從此,墾荒隊員由集體農莊轉為農業工人。併入農場時,除了32名隊員因少數民族生活習慣不同集體返回或調出,以及其他原因個別離開的之外,堅持下來的北京青年墾荒隊員共有165名。截止到1961年統計,堅持在蘿北的共有130人(其中43人已調至外隊充當骨幹或縣企業單位充當職員;隊中人數為87人,男隊員72人,女隊員15人),共開墾荒地14250畝,6年累計生產糧食317萬斤,農業生產以機械為主,耕農具基本配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黑龍江省蘿北縣墾荒的北京青年一直受到了北京市人民和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關注。1962年,團市委組織慰問團到蘿北縣進行慰問。1984年8月,北京慰問團前往蘿北縣,慰問北京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胡耀邦在團市委《關於慰問全國第一支墾荒隊——北京青年墾荒隊情況的報告》中批示,要幫助制定較快富裕的計畫,放寬政策。其後,胡耀邦先後於1984年9月、11月做過兩次專門指示,市委、市政府領導也相應做過兩次具體的指示,委託北京市智達開發公司幫助向陽農場北京莊開展實業開發、貿易交流、基本建設等。1985年5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中南海會見1950年代志願墾荒隊代表和1980年代新長征突擊手代表,並指出1950年代青年墾荒隊所點燃的艱苦奮鬥的火把,是不應該熄滅的。8月20日,團市委和市勞動局組成赴黑龍江慰問支邊青年代表團,應邀參加了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在蘿北縣舉行的青年志願墾荒30周年紀念活動,併到幾個北京青年集中的地區慰問。

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

在北京組織青年志願墾荒隊後不久,上海青年也積極回響陳毅市長和團中央的號召,開始了組織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工作。市民主青年聯合會委員陳家樓

上海市青年志願墾荒隊隊旗上海市青年志願墾荒隊隊旗

等青年給陳毅市長寫信,要求到邊疆開荒,建設共青城,並刺破手背,滴血簽名。陳毅收到陳家樓等人的信後,接見了他們,對他們的行動表示讚揚。並對他們說:“你們的信收到了,我非常高興。不過我要批評你們,寫血書不好,得了破傷風怎么辦?我陳毅讚揚你們,我到北京去,一定向黨中央,毛主席匯報。”毛澤東聽了陳毅的匯報,交口稱讚,並建議上海青年到江西去,說那裡氣候和上海接近,吃的是米飯。1955年9月10日,上海市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開幕,1400多人參加會議。市委、市工聯、市農協、市婦聯領導到會講話、祝賀,團市委書記李琦濤作了總結報告。陳家樓和吳愛珍、石成林、呂錫齡、韓巧雲五位社會青年,倡議組織一支上海市青年志願墾荒隊,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墾荒地。陳家樓在大會上宣讀了他們向青年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民主青年聯合會提出的申請書,並當場表示,決心向一切困難進軍,要把荒山僻野變成豐饒肥沃的田地。9月12日,團市委和市民青聯分別舉行常委會,一致做出決定,接受陳家樓等人的倡議,並號召全市青年學習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進一步搞好生產、學習和工作的實際行動支持他們。9月17日,江西省農業廳負責人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講話:“江西省各級人民政府和江西省革命老根據地人民熱烈地歡迎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的到來。”訊息傳開後,上海許多青年熱血沸騰,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有數千名青年報名,要求參加志願墾荒隊。他們中除了社會青年外,還有大學生、工人、店員、學徒、護士、農民等。

上海市人民政府、團市委等對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組建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他們大力支持陳家樓等人的行動,一方面派出專人到江西進行選址和安排,另一方面對組成人員進行嚴格的挑選,配備了帶隊人員、醫生、電工、水工和懂農業生產的人員,考慮到他們將在江西成家立業,甚至連男女比例都作了相應的安排。接著,還在上海團校舉辦了為期十多天的學習班,組織大家到江灣五角場農業社勞動鍛鍊,熟悉農業生產,為適應江西人民的生活,還學習吃辣椒。

1955年10月初,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在上海團校舉行了隆重的出征大會,副市長宋日昌把團市委特地製作的、上面繡著“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錦旗,親自授給墾荒隊副隊長陳家樓(墾荒隊隊長、市勞模、市人民代表,虹橋農業社女社長周文英因故沒能到會)。

1955年10月15日,上海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一行98人出發奔赴江西。在上海火車站,舉行了隆重、熱烈的歡送儀式。隊員們將錦旗掛在車視窗,高唱著音樂家司徒漢特意譜寫的《墾荒隊員之歌》與上海的親人告別。10月18日,在上海市副市長宋日昌的親自護送下,來到了位於南昌、九江之間的德安縣九仙嶺下八里鄉安家落戶。

德安縣九仙嶺一帶,湖州荒山,荊棘叢生,釘螺遍地,人煙稀少,常有野獸出沒。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克服重重困難,披荊斬棘,挖井開塘,墾荒種地,自食其力,他們那種“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精神,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反響,陳家樓等青年成為當時上海青年們心中的楷模。不久,又有上海青年陸續到江西各地墾荒。據統計,1955年,上海青年志願去江西墾荒的總計有848人。

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的活動得到了團中央領導、上海人民和市領導、江西人民和領導的重視和大力支持。1955年11月29日,團中央書記胡耀邦到江西視

上海市人民歡送墾荒隊隊員上海市人民歡送墾荒隊隊員

察工作時專程到德安縣九仙嶺看望上海墾荒隊隊員。胡耀邦觀看了墾荒隊的茅舍、圖書館、食堂、豬圈以及隊員們新開墾的梯田、剛種下的小麥油菜,一邊詳細地詢問隊員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情況。胡耀邦問:“茅棚還住得慣嗎?”隊員回答:“茅棚是我們親手蓋的,我們要永遠住下去。”胡耀邦笑著說:“茅棚是臨時的,我們只能叫它三歲,不能叫‘萬歲’。你們將來要把這裡建成像上海一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那樣才行。”胡耀邦又和隊員們一道研究了來年的生產計畫,當聽匯報說明年計畫收入每人200元,胡耀邦說:“我聽了有點替你們擔心,收入太少了。你們不怕吃苦的精神好得很,開荒就是搞社會主義建設,搞社會主義要大家生活一天好一天,你們明年的生活一定要比今年好才行。你們不僅要勇敢,要不怕困難,而且要動腦筋,想辦法,多積肥,多搞些副業,增加收入。”這時,陳家樓用小山竹劈開夾上藥棉,做成一支“大筆”。胡耀邦看了,很高興地說:“這是一支很有創造性的大毛筆嘛!”說著拿起筆蘸上墨汁,題寫了“共青社”三個大字。胡耀邦鼓勵隊員們說:“現在前進的路上還橫著兩條‘大河’,這就是愚昧和貧窮。同志們,我們一定要下決心闖過這兩條‘大河’,也一定能闖過這兩條‘大河’”。胡耀邦還在一些隊員的日記本上題詞,“決心為共產主義奮鬥”,“努力作社會主義的積極分子”,“做祖國好兒女”。晚飯時,胡耀邦和隊員們一起吃了一頓鹽豆稀飯。臨行時,胡耀邦勉勵隊員們:“我們要戰勝困難,多想辦法,一定要把共青社辦好。”胡耀邦回北京後不久,收到上海墾荒隊隊員的生產計畫修改報告。他立即寫了回信,並寄了書籍、二胡、嗩吶、三弦、籃球和一台鬧鐘。胡耀邦在信中說:“用稿費為你們買了幾件樂器,供你們文娛活動使用;買了書,供你們學習;送一隻鬧鐘,願你們和時間賽跑。”1956年3月,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率訪問團與江西省副省長歐陽武率領的視察團一起看望了分布在江西省6個縣的上海志願墾荒隊隊員,並向他們贈送了菜種、圖書、縫紉機、油印機等物資。同年3月17日,青年團江西省委組織部向全省各團地、縣(工)委組織部發出《關於做好上海志願墾荒民眾中幾項團的組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團組織必須做好如下三項組織工作:1.及時接轉好墾荒團隊員的組織關係;2.及時編入組織,過組織生活;3.加強墾荒團員和青年的政治思想領導。對其中表現好的團員應當注意吸收為當地團縣、區委委員和團基層組織的領導骨幹。在今後縣、區召開有關團的會議時,應當適當照顧有墾荒團員中的代表參加。

胡耀邦上海市領導對墾荒隊的關心和支持,上海人民的大力援助,當地政府的支持幫助,極大地激發了墾荒隊員的熱情,經過一年的艱苦奮鬥,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共青社”開墾了1700畝荒田,加上當地農民送的8000多畝熟田,生產了180萬斤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一些青年加入了共產黨和青年團組織,當地政府給了墾荒隊隊員很大的榮譽:周文英出席了江西省共產黨的代表大會,曹瑾出席了江西省婦女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有的墾荒隊隊員當上了省人民代表。

1957年秋,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共青社”搬遷到江西省德安縣和星子縣交界的鄱陽湖畔,與第二、第三批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組成的“中國青年社”“上海青年社”“八一社”等合併,又吸收了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勞動力,與縣裡下放幹部一起組織墾荒大軍。在楊柳州、管家湖、三合圩開荒3150畝,墾復當地農業社劃給的荒山、瘠地1200畝。1958年3月,國營德安共青綜合墾殖場正式成立。同年5月,墾殖場遭洪水襲擊,早稻顆粒無收。為共渡災荒,中共德安縣委決定將金湖鄉所屬6個農業社轉入墾殖場,組成場社合一,全民和集體兩種所有制共存的綜合墾殖場。

1959年,共青墾殖場糧食喜獲豐收,總產達139.3萬千克,當年上交國家餘糧41.7萬千克,居全縣首位。縣政府授予墾殖場“糧食生產先進單位”稱號。同年,上海墾荒隊隊員,場機耕隊黨支書記周承立榮獲江西省政府授予的“全省農村青年生產積極分子”光榮稱號。

共青墾殖場與金湖公社場社合一後,全民經濟比例低於集體經濟。雖也嘗試著辦過幾個小廠,但都不成功。80%以上的人仍在從事農業,以解決吃飯問

墾荒隊第一對新人墾荒隊第一對新人

題。由於“大躍進”“共產風”的影響,加上自然災害頻繁,又缺乏辦墾殖場的經驗,場裡連年發生虧損,職工的收入很低。開始時,共青墾殖場實行在保證職工生產生活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加津貼的供給制,每個職工的吃、住、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費用由場裡統一供給,另根據職工勞動力強弱每月發給等級津貼費。津貼共分6個等級:首級7元,未級2元,級差1元。不久又改為工資制和供給制相結合的分配製度。工資共分為12個等級:首級每月22元,未級每月7元。建場初期,職工生活十分艱苦。1958年至1959年,由於受“共產風”影響,場裡實行供給制,“吃大鍋飯”,全場上下辦大小食堂39個,開始時吃飯不限量,造成糧食很大的浪費,加上受水災影響,很快便發生嚴重的糧荒。有很長一段時間,職工每人每天只能吃到0.75斤米,有時還要吃糠粑。當時不允許職工搞自留地和家庭副業,除集體分得以外,無其他收入,因當時經常一天三餐都是很稀的稀飯。有人曾為此寫了首打油詩:“一吹三層浪,一吸九條溝,奇怪真奇怪,碗裡晃人頭。”以後共青人又歷經種種困難挫折、天災人禍,幾次搬遷,幾次改名,在遭受特大洪水災害侵襲的最困難時刻,他們還經歷過一分錢蘿蔔乾分三餐吃,甚至露宿荒野的日子。但是他們在困難面前並沒有嚇倒,而是擰成一股繩,繼續往前闖。他們也正是憑著這股戰勝困難的頑強意志,走過了“50年代初創、60年代徘徊、70年代起步、80年代開始大發展”的不同階段。大部分隊員因工作調動、上學或回上海等原因而離開,但堅持留下的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以“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奮進”的精神,和當地人民、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等一起,從“共青社”“共青墾殖場”發展為後來的“共青城”,在荒灘上建起了充滿青春活力的具有200平方千米、10萬人口的新興城市。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發起者,第一支赴江西墾荒隊副隊長陳家樓此間曾被錯打成右派,停發工資,開除黨籍,但始終沒有動搖他墾荒的信心,直到現在還留在共青城

1984年5月30日和6月16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先後兩次寫信,推薦《中國青年報》和《崑崙》雜誌發表的《風雨共青路》和《共青暢想曲》。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江西省委第一書記白棟材、省長趙增益湖北省委書記關秉宏、副書記錢運錄等陪同下到共青墾殖場視察。這時的共青墾殖場,年產值已達6000多萬元,擁有全國最大的羽絨廠和江南最大的低度飲料酒廠,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場區有繁華的商業區和完備配套的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建築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胡耀邦聽取了上海第一批志願墾荒隊隊員、共青墾殖場黨委書記於維忠關於“共青”發展的匯報,並興致勃勃地視察了工廠、果園、市容市貌,看了7層樓高、一萬多平方米的羽絨生產工廠,寬敞的水泥馬路,繁華的商業區。他感慨萬千,在當年為於維忠題下“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日記本上,胡耀邦寫上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題詞,又為共青城新一代題詞:“光榮屬於八十年代的新一輩。”還要求把還留在共青城的17名老上海墾荒隊隊員找來合影留念,並再次為共青人題寫了“共青城”三個大字。1985年10月,為紀念上海青年志願墾荒隊赴江西30周年,胡耀邦專門寫了賀信:“三十年前你們中間的老一代人回響黨的號召,高舉向困難進軍的旗幟,發揚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墾荒精神,勇敢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三十年來,你們在鄱陽湖畔的荒灘野嶺上安家落戶,生根開花,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生機勃勃、繁榮富裕的共青城,這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青年的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創舉”。“一切有理想、有報負、有出息的中國當代青年,都應該從你們的奮鬥歷程中悟出一個不朽的真理:中國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雙手去開闢,中國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雙手去開闢”。胡耀邦去世後,按照他的遺囑,骨灰被安葬在共青城富華山。

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

1955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一江山島,盤踞大陳島的蔣軍懾於解放軍的聲威,倉皇逃竄。逃跑時,對大陳島進行了一場罕見的浩劫,島上1.8多

大陳島墾荒隊隊員合影大陳島墾荒隊隊員合影

萬居民,被強行押往台灣,漁船被帶走或毀壞沉沒,島上一切民用生活設施如房屋、商店、醫院、學校,以及水庫、水井等被摧毀,到處是一片廢墟

1956年1月,在團中央書記胡耀邦的號召和北京、上海等青年志願墾荒隊活動的影響下,浙江省溫州市青年紛紛報名參加開發建設大陳島的青年志願墾荒隊。數天內報名者即達2000多人。溫州團市委在他們中間挑選了227名組成墾荒隊,隊員的年齡在14至22歲。1月21日,團中央專門派人到溫州,向他們贈送了繡有“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紅旗和賀信。這面紅旗就成了他們的隊旗。1月31日,首批227名隊員高舉大陳島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隊旗,在團中央、團省委代表護送下,登上大陳島

墾荒隊到大陳島後,十五六歲的姑娘餵豬養兔,小伙子們上山開荒、下海捕魚。強颱風曾數次吞噬了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堅韌不拔,從頭再乾。有的隊員親屬去信,要他們回溫州,他們卻在荒島上宣誓:把青春留給大陳島,把它建成東海上的一顆明珠。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胡耀邦兩次約見墾荒隊的代表,兩次寫信鼓勵他們為建設大陳島貢獻力量。青年志願者墾荒隊就這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的鼓舞下,歷經艱難曲折,和全島軍民一起艱苦奮鬥,終於使大陳島面貌一新,成為東海上的一顆明珠,旅遊勝地。

1985年12月29日,時已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仍然惦念大陳島,特地登島看望老墾荒隊隊員。2000年2月,由墾荒隊隊員、當地政府和團省委等捐建,由張愛萍將軍題詞的“大陳島墾荒紀念碑”落成。

大陳島墾荒紀念碑大陳島墾荒紀念碑

2003年9月,由當年的墾荒隊隊長王宗楣等主編的《無悔的年華——大陳島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紀實》在溫州舉行首發儀式,該書介紹了到大陳島志願墾荒的歷史背景、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在大陳島上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48年以來大陳島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為後人研究大陳島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的活動提供了詳細的歷史資料。

天津青年志願墾荒隊

天津青年志願墾荒隊是在1955年10月組織的,青年團天津市委員會從全市的志願者中選拔了52名墾荒隊員。11月4日,青年團市委在工人文化宮舉行了

天津團市委向青年志願墾荒隊授旗天津團市委向青年志願墾荒隊授旗

盛大歡送會,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市長黃火青和市委、市政府其他領導人白堅、吳硯農、李耕濤等到會送行,並向墾荒隊授了隊旗。11月8日,天津市青年志願墾荒隊首批52名隊員到達黑龍江蘿北縣,在千古荒原上開始了新的生活。

首批隊員作為先遣隊,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建房,創造了奇蹟般的生活,為準備來年開荒打了第一個勝仗。翌年3月5日迎來了第二批216名新隊員。至此,墾荒隊共有268名隊員,隊長范素蘭。

1956年“五四”青年節,天津青年志願墾荒點被命名為“天津莊”。當年6月9日,胡耀邦到蘿北青年墾區視察時,特地來看望天津墾荒隊員,臨行時他說:“我送你們八個大字——忍受,學習,團結,鬥爭。”囑咐大家要經受考驗,經受鍛鍊,熱愛“北大荒”。隊員們以超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嶺上,在沼澤泥潭中,開墾荒地,種出糧食,靠自己的雙手,使“天津莊”發生了巨大變化。曾榮獲周總理簽發的“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並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隊和先進黨支部。30多年後,仍有100多名老墾荒隊隊員在“北大荒”紮根立業,他們培育的第二代又從前輩手中接過了艱苦創業的大旗,同眾多的建設者協力開創祖國北疆更美好的明天。

河北青年志願墾荒隊

1955年10月,青年團河北省委為了滿足廣大青年熱切要求到邊疆開荒的願望,根據中共河北省委和團中央的指示,決定組建河北省青年志願墾荒隊,赴黑龍江省蘿北縣與全國第一支墾荒隊──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一道,共同開發北大荒。決定宣布後,各地青年積極回響。僅唐山、石家莊、保定的19個鄉8個街道的統計,即有600多名團員、青年報名,申請到黑龍江開荒。11月6日,經過挑選和組織審查,河北省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組成,共有隊員102名。保定市各界青年600餘人舉行歡送大會,團省委書記李興作了題為《到祖國的邊疆去,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的講話。11月8日,首批河北省青年志願墾荒隊出發,開赴黑龍江省蘿北縣。那裡遍地沼澤,雜草叢生,狼、蛇出沒,茫茫大地上只有幾座孤零零的草房,到了冬天,零下38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是家常便飯,住在四處漏風的草屋裡,早上一起來,晚上的哈氣在被頭上都凍住了。墾荒隊隊員們克服重重困難,戰勝嚴寒,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墾荒1550畝,積極伐木、建房,為後來墾荒隊員安家落戶創造了條件。

1956年4月,河北省又動員1300名青年,組成志願墾荒隊,分別到黑龍江和內蒙古開荒。其中有300名到黑龍江省蘿北縣青年墾區,1000名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草原。赴黑龍江蘿北縣墾荒的隊員中,有男青年212名,女青年88名,年齡18歲-26歲,其中有農具維修人員、車夫、木工、飼養員等各類專業人才,國中文化的8名,高小文化的92名,初小文化的38名,是一支有文化、有技術的朝氣蓬勃的青年墾荒隊。赴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青年墾荒隊員原定1000名,因廣大青年參加邊疆建設的熱情高漲,多批准了17名,共有1017名青年參加。其中男青年946名,女青年71名。他們到達內蒙古自治區布特哈旗後,受到當地政府和青年的熱情歡迎。

1957年2月15日,黑龍江省蘿北縣北大荒河北青年集體農莊傳來豐收的喜訊。全省500多名在北大荒草原開墾荒地的青年,在當地政府的領導和民眾的支持下,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開發荒地750多公頃,蓋起100多間新房,有90對男女青年結婚,在北大荒安家落戶。
到黑龍江蘿北墾區的河北青年墾荒隊員共有三批,共670人。墾荒隊把北大荒——河北莊建設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們和來自北京、河北、天津、山東、哈爾濱的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們共同創立了共青農場,到2005年(時值墾荒50周年),共開墾荒地16600畝,糧豆總產15萬噸,經營利潤5000萬元,現在農業生產有大型鏈軌拖拉機6台,大型聯合收割機9台,中小型膠輪車70台,達到了國家農業機械化的先進水平。河北莊是共青農場27個生產隊中的先進典型、先進黨支部和小城鎮環境建設先進單位,有閱覽室、活動室、室外運動場,有各種中老年健身器材,夏季運動場周圍花草、松柳成蔭成行。河北墾荒隊隊員被推選為管局以上勞動模範的有7人,被選拔為幹部的有20人。

遼寧青年志願墾荒團

1955年8月27日,遼寧團省委向中共遼寧省委和團中央遞交了組織遼寧青年志願墾荒團的請示報告,隨後,在團省委組成遼寧志願墾荒團辦公室,開始對墾荒地點的尋找和考察,並和瀋陽市團委在瀋陽市高小、國中畢業生中開展動員工作。徐雪卿、雷建敏、李寶光、李明珠、高希成張靜茹劉玉奎等7名青年於9月16日寫信給團市委提出申請,決心“以北京青年為榜樣,讓荒地變成糧田,在荒野建設村莊”,並向全省青年發出了“到農村去墾荒,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倡議。得到了團省委、團市委的支持和全市青年的熱烈回響,到9月24日,全市青年報名人數達到6881名。經過考核和選拔,組成了55人的遼寧青年志願墾荒團先遣隊,其中黨員3人,團員24人,女青年10人。9月26日上午,瀋陽市各界青年1500多人在紅星劇場舉行歡送大會,當天下午先遣隊出發赴多方考察後選中的墾荒地——瀋陽北郊區興隆台。10月初,瀋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和遼陽等市的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到達興隆台。1956年春節過後,又有數百名各地誌願青年到興隆台墾區,全省先後共有900多名青年參加了志願墾荒活動。

遼寧青年志願墾荒團員在興隆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用自己的雙手,蓋房修路,打井修渠架電線、開荒各地,用艱辛的勞動,換回了豐碩的果實,從1955年9月到1958年9月,三年中,墾荒隊員把890垧荒地變成糧田,置辦了一套種植400垧水、旱田的生產設備,建築了4700平方米房屋,3年共生產糧食150萬斤。志願團員自身也得到了很大鍛鍊,在1956年墾荒一周年時,就有3名墾荒團團員入黨,75人加入青年團。1958人民公社化以後,遼寧墾荒團併入當地人民公社

其他城市的青年志願墾荒活動

黑龍江:1955年-1956年,青年團黑龍江省委協助有關部門先後接收安置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青年志願墾荒隊12批,約2000餘名隊員;省內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等13個市縣組織20個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約3000多人;還以農業社為單位組織4500多個小型、近距離青年墾荒隊,隊員9.4萬人。

山東青島:1956年2月20日青島市青年志願墾荒辦公室成立,市政府、團市委根據上級指示在本市組織100名青年志願墾荒隊隊員赴黑龍江集賢縣和即墨青年墾荒隊一起建立“青即第一農莊”。3月4日,青島本市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先頭部隊10人赴黑龍江集賢縣。

雲南昆明:1955年11月,昆明青年劉小三、梁正福、何樹英等10人,發起組織398人的青年志願墾荒隊,唱著他們自己創作的《墾荒隊員之歌》,告別

昆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昆明市青年志願墾荒隊

父母,奔赴潞江壩創建青年墾荒農場(今新城青年農場),開始大規模的種植糧食和發展甘蔗咖啡胡椒橡膠等經濟作物。1956年1月至1957年4月,昆明市共有693名青年(含學生工人農民機關工作人員)回響“到農村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參加邊疆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組成青年志願墾荒隊來到德宏邊疆參加墾區事業建設。

活動特點

第一,這一活動是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助下開展的,因為這符合當時解決糧食問題和失業問題的需要。沒有這些支持和扶助,這一活動是不能順利開展的。同時,青年團在這一活動起了重要的領導和組織作用。各級團組織在這一活動中,投入了大量的力量,來宣傳、組織、推廣和協調,有的團組織還專門設立了相應機構。當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對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生前曾數次到黑龍江蘿北青年墾區、江西共青社(共青城)墾區、浙江溫州大陳島等地看望慰問青年志願墾荒活動的參與者,死後還把自己的骨灰也安葬在江西共青城。從更深的思想層次上來說,這一活動寄託了胡耀邦等老一輩青年團領導人對建設社會主義美好社會的理想。

第二,這一活動得到了廣大青年的支持和參與。儘管當時一些主要城市和地區直接參加墾荒活動的人數只有數百人,但報名參加的人數往往都達到了成千上萬,還有更多的青年通過捐款捐物,來表達自己對這一活動的支持,充分體現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人對建設社會主義理想事業的追求。

第三,青年志願墾荒隊活動都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艱苦的自然環境,大躍進開始後左傾路線的干擾,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天災人禍,使青年墾荒隊活動一波三折,很多地方都是幾經搬遷,付出了很多無效勞動。一些青年由於各種原因退出了,但是,還有很多青年在那裡堅持了一輩子,生長繁衍,和當地人民一道,把那裡建設成為如現代的“北京莊”“共青城”“大陳島”等那樣美好的家園。他們的付出,成為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正如胡耀邦在這一活動三十周年時所說的:“一切有理想、有報負、有出息的中國當代青年,都應該從你們的奮鬥歷程中悟出一個不朽的真理:中國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雙手去開闢,中國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雙手去開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