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土耳其黨人

奧斯曼帝國統一進步協會(1913年更名為統一進步黨)的成員,史書中也常用來泛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專制統治、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參加者。

青年土耳其黨人

正文

奧斯曼帝國統一進步協會(1913年更名為統一進步黨)的成員,史書中也常用來泛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反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封建專制統治、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參加者。
1889年5月,伊斯坦堡軍醫學院的4名學生,即阿爾巴尼亞人易卜拉欣·泰莫、土耳其人伊斯哈克·絮屈蒂、庫德人阿卜杜拉·傑夫代特、切爾克斯人穆罕默德·賴希德,發起建立秘密組織奧斯曼統一協會。參加首次正式會議的共12人。不久,許多學校都有了這個組織的成員,帝國各地相繼建立了秘密小組。1894年這些小組聯合成立統一進步協會。協會的主要成員是知識分子、小官吏和軍官,最初領導人是艾哈邁德·里扎(1859~1930)。青年土耳其黨人自認為是新奧斯曼人的合法繼承者,主張推翻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政權,恢復1876年憲法,爭取實現國家的政治經濟獨立。協會在國內外廣泛開展宣傳鼓動工作。由於政變事機泄露,青年土耳其黨人遭到鎮壓,其成員紛紛流亡國外。巴黎、日內瓦等地成了青年土耳其黨人僑居的中心。他們在國外紛紛建立組織,出版自由報刊,秘密運回國內散發。19世紀末,他們在國外出版的報刊共達 116種,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協商報》和《天平報》。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國外活動中形成不同的政治思想派別。以穆拉德(卒於1912)為首的一派受泛伊斯蘭主義思想影響,尋求與蘇丹妥協的途徑,僅限於要求推行溫和的改革,如政府對議會負責、新聞自由等。1897年穆拉德等人在蘇丹特使的勸說下回國,背叛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事業。里扎的支持者始終堅持反對蘇丹專制制度的鬥爭,要求實行普遍和平等的秘密選舉,給議會廣泛的權力,司法獨立等;該派代表了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的利益。以薩巴赫丁親王(1877~1948)為首的“土耳其自由主義者”,要求給各民族廣泛的自治,主張歐洲列強幹涉土耳其內政,更多地反映了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里扎派與薩巴赫丁派的分歧,在1902年的青年土耳其黨巴黎大會上充分暴露。薩巴赫丁的支持者建立“個人主動和地方分權聯盟”,並通過決議,要求採取必要措施謀求歐洲列強的“道義支持”。而里扎派也通過決議,斷然拒絕任何有損帝國獨立的行動。
由於思想分歧,缺乏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策略路線,以及蘇丹的威脅和利誘,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青年土耳其黨人活動處於消沉時期。直到1905年以後,在國內革命形勢高漲和俄國革命、伊朗革命的推動下,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活動才重趨活躍。1907年12月,統一進步協會、個人主動和地方分權聯盟、達什納克會等組織在巴黎開會,就反對蘇丹專制政權的目的和手段達成了協定,初步實現了各派的聯合。與此同時,薩洛尼卡成為青年土耳其黨人國內活動的中心。統一進步協會在馬其頓駐軍中大力發展組織,約 2/3青年軍官加入了協會。1908~1909年的土耳其革命就是在薩洛尼卡的統一進步協會領導下發動的。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09年 4月廢黜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掌握政權以後,開始阻礙國家政權機構的民主化進程,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鎮壓民族獨立運動,對外奉行親德政策。1913年建立的恩維爾帕夏 (1881~1922) 、穆罕默德·塔拉特帕夏(1872~1921)、阿赫邁德·傑馬爾帕夏(1872~1922)“三雄”寡頭政權,終於把土耳其拖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1918年10月30日簽訂的《摩德洛斯停戰協定》,標誌著青年土耳其黨人政權的終結。同年11月4日統一進步黨舉行非常大會,決定自行解散,黨魁恩維爾帕夏等人逃亡國外。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歷史功績在於為此後新土耳其的誕生開闢了道路。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