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琅琊颱風景區

青島琅琊颱風景區

琅琊台在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2001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級景區。

介紹

琅琊台是兩 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它“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現在的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7.5公里,平坦的台項周長130米。琅琊颱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蹟和自然風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有許多帝王來這裡祭祀四時主。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啟航地,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所以,琅琊台猶如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自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裡舉行全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蹟探訪活動。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裡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的慶典。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自1993年開發建設以來,景區先後開發建設了徐福殿、跺腳溝、雲梯、御路、望越樓、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入海求仙群雕、秦琅琊刻石、徐福東渡啟航處、觀龍閣、鯨館、琅琊文化陳列館、秦闕、觀龍台、觀龍亭、龍灣海水浴場等景點,建成了為遊客提供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服務的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及展示秦代市井風貌的徐福街。在龍灣岸畔的王家台後村、台西頭村開展起漁家宴民俗游。現在的琅琊台景區,服務完善,遊覽環境優美,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融匯、特色鮮明、海內外知名的風景名勝區。

琅琊台各景點詳細介紹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台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雖然飛檐重迭,層台迴廊,但線條直而不繁,造型樸拙大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向琅琊台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迴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台圖》、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著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台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在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迴廊的廊壁上嵌刻著歷代名人吟詠琅琊台和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著高大的板栗樹,它們枝繁葉茂,一到秋季,遊人就可在路邊上撿拾板栗,別有一番情趣。

徐福殿


 在跺腳溝北端琅琊台下,依山而建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便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著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著國內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在琅琊台,經常有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研究和遺蹟探訪,有許多日本和韓國的人士到徐福殿謁拜徐福像。

雲梯


 在徐福殿後,在琅琊台和爭高山的連線線上,有一條沿著山坡彎曲有致上升的花崗岩石砌台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裡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條御路之一。它在御路原址上於1994年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台階,中有4個平台。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觀龍閣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為觀龍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台上空的雲經常變換成龍的形狀,出現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台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著捲來的樣子,不是人們常見的濤嶺浪山的形狀,而一道道拉的長長的,縱著奔騰。每道波浪都呈現出龍頭高昂、龍鬚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的秀資。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琅琊台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那種氣勢磅礴、震人魂魄的景象。觀龍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台觀龍》電視記錄片。

秦兵馬俑布陣館


 設在觀龍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制的,方陣也依原樣布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將士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現在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好象踏在水中似的,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群山、滄海大地都在腳下,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台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志在收拾江山稱雄天下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台,又在台上建瞭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古都會稽。望越樓三面環海,又在琅琊台頂最東側,是觀海上日出的絕佳地理位置。

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台頂的一處土坡前,有一道廊亭,在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著削直的土層面。夯土每層厚約6厘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它證明琅琊台確是緣山夯土築成的,是依琅琊山築起的一座比琅琊山還高的人造山,可以想像當年築台的工程是何等浩大!使人真正看到了琅琊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奇蹟。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在琅琊台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官、武官、武士、侍女各兩名及一名手執華蓋的侍從。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在琅琊台召見徐福,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壯觀而有氣勢,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頂南側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蓋頂的亭子,亭內是秦琅琊刻石的複製碑,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於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時,內容是歌頌其偉業盛德,共497字;秦二世來琅琊時又在該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兩次均由李斯撰書。後來,琅琊刻石被毀,碑文只剩下二世詔書部分。琅琊刻石現存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辭13行,86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置於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複製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台定向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的資料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鐫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上文辭是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的,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台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是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上擱淺的一頭幼鯨。當地政府和科研部門對鯨在琅琊台下出現十分重視。經專家對鯨進行多方面鑑定研究後解剖,將鯨皮和鯨骨製成鯨標本。膠南市人民政府籌資建起了這座鯨館。它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亭子蘭炮台


 亭子蘭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裡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起航處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啟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現在,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台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裡。在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藥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諸城縣誌·山川考》得名“齋堂島”。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線。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右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左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致,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更是別有一番奇妙意趣的境地。山頂上有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龍灣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著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著陸地的一面刻著“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著“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肆市並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闢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不僅灘廣沙細,游泳者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百鳥園在龍灣海水浴場正北方300米處的一座綠樹茂密的小丘上,各種鳥兒在這裡悠然自在地生活和繁衍。

觀龍台


 觀龍台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台,臨海一側立著一塊刻有“觀龍台”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台觀龍灣里銀龍奔騰的景象,離“龍”很近,使人覺得“龍”幾乎能跳上平台與人逗樂。這裡是觀“龍”最近的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連著一排石砌台階,站在台階上人們會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人們稱這裡為“龍吟回應處”。登完這排台階,你會看到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龍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龍灣里龍騰龍躍,有一種在近處俯視的效果,即看得真切,又覺得很有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著秦代建築凝重大氣的風度。匾額上刻著劉海粟題寫的“琅琊台”三個字。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龍橋”,站在橋上,回望龍灣里群龍聚會,可見“龍”們都從闋前經過,好象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莊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綠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仿佛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神泉


 酈道元的《水經注》稱之為“神源”,《太平寰宇記》和《山東通志》則叫它為“神泉”。水質清澈甘甜,水中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礦物成分。在神泉一側有茶室,是秦漢風格的建築。茶室煮神泉水沏茶,遊人在這裡一邊飲茶賞泉,一邊遠望龍灣的海光山色和船影,悠然享受大自然對身心的滋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