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海

碰海

“碰海”一詞源於早年,泛指厭世之人投海了卻生命;後被人們對不要命的海碰子們的行為稱謂,可見碰海之艱辛和兇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大連話中“碰海”又有了趕海的意思。

簡介

海碰子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大連地區,那是饑饉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們為了填飽肚子想盡了一切辦法,一些居住在市區內的“爺們兒”去海邊碰海,他們餓著肚子,冒著生命危險拱入水下拽海帶、裙帶菜、“海谷穗子”等。幾年過後,生活好轉,碰海人明顯少了。
不久,“文革”開始。原本以社會無業青年為班底的碰海小群體,一下子隊伍擴充,人員分別來自廠礦工人和中等學校的學生(高校學生很少有碰海)。此時,市面上閒散的人多了,好“擱了水”的人三五成群地去碰海。

海碰子的工具

海碰子們的碰海工具很簡陋,有自製的潛水鏡、繫著網兜的浮漂、鮑魚搶子,以後有了腳蹼(少數人配備)。
最早的潛水鏡套臉是銅皮製作的,先是將銅皮根據臉形剪樣,然後經敲打窩出邊,再箍上玻璃鏡面,繫上鬆緊帶。這種近似原始的潛水鏡揢臉,下一趟水上來臉被銅皮套臉揢壓得生疼。以後條件好了,膠皮取代了銅皮,潛水鏡戴在臉上舒適多了。
浮漂分為幾種,有葫蘆、球囊子(足球內囊)、氧氣袋(醫用)、車軲轤內胎。尤以車軲轤內胎浮力最大,負重海貨多。
鮑魚搶子有普通鋼筋的,也有上講究的白鋼棍的。鮑魚搶子有一尺來長,一頭是木柄,一頭是帶倒鉤的扁刃。用於把鮑魚從礁石上搶下來,從礁縫裡鉤出來。
腳蹼一般人買不起,買一副腳蹼得工人半月工資,只有少數海碰子配備。有的海碰子用機器上的傳送帶自製“土腳蹼”,這種腳蹼生硬發板磨腳。有了腳蹼後,游泳潛水快捷,縮短了上下水的時間,在水下呆的時間長了,撈的海貨也就多了。
除了碰海工具外,海碰子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拐筐,用於裝海貨、碰海工具和盛飯食。

碰海的演變

海碰子們碰海的地點最初是在大連市區內的海域,沿著市區內的海岸線由東南至西北。沿途是:老澗溝、驢圈子、偏牆子、棒棰島、大石槽、半拉山、岔道(長壽浴場)、燕窩(燕窩嶺)、半鋪炕、小崗子、傅家莊、南大汀、星海、黑石礁。以後,近處的海底資源枯竭了,碰海的地點又延伸至凌水、石廟、劉家村、小平島……黃龍尾。再以後,市郊地區陸續封海,他們又去了大孤山、三山島、長海縣。最後,他們跨出了省市界去了大東溝、煙臺、威海、青島、秦皇島等地碰海。
在海碰子隊伍中,碰海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碰海的好手以搶鮑魚為主,順便弄點別的海貨回家吃。碰海稍遜者,以搶鮑魚、撿海參為主,也揪扇貝、撿海螺等,半賣半吃。碰海次者,主要是揪扇貝、撿海螺、抓蟹子、撈刺鍋子(海膽)、揪海紅,以吃為主。
上個世紀60年代中後期,海碰子們碰海以搶鮑魚為主,鮑魚值錢在於殼而不在於肉,鮑魚殼收購價每公斤4元8角錢,這是一個誘人的高價碼。國家收購鮑魚殼用於醫藥和貝雕工藝方面。一個碰海好手一潮水就能搶鮑魚15至20公斤,光鮑魚殼就能賣10元錢,這是一筆不小的收入。老海碰子們都知道,大連一個極有“盛名”的碰海老前輩,最多一次一潮下兩水搶了55公斤鮑魚。這事乍聽起來有些玄乎,但確有其事。老海碰子們說,在水下遇到鮑魚“厚”的時候都把著片往下搶,專揀標準的“三寸大鮑”搶。
相比之下,鮑魚肉就不值錢了。火車站前的青山飯店周邊,是海碰子們賣海貨的地方,一串六七個的熟鮑魚肉才賣一毛多錢,還不好賣,有時還得搭上兩個熟海螺肉。這樣一來,可美壞了剛下火車出差的外地老客,他們吃著海鮮喝著小酒,大飽口福。而素有“棒面肚子、料子褲子”的大連人卻捨不得如此“奢侈”,有吃一串鮑魚肉的錢能打二斤醬油,夠普通人家一個月調味用的。
幾年過去,到了上山下鄉的年月,“社會青年”下放農村插隊落戶。此時,工廠恢復了正常,好碰海的工人只能在星期天和工休日去海邊,碰海的人寥寥無幾。轉眼又是多年過去,“知青”招工陸續回城,當年的“社會青年”也辦理返城。海邊碰海的人驟然劇增,這不僅是從農村回來的人,很多是中學畢業後工作沒有著落的“待業青年”,他們擴充了碰海的隊伍。
以後,隨著“改革開放”,市內沿海的海域陸續被私人承包,再去這些地方碰海就屬於違法了。有的海碰子就此“金盆洗手”不幹了,有的海碰子還在小打小鬧,還有少數“鐵桿”海碰子仍“碰心”不死,軋著伴兒去遠離市區的海邊。再後來,他們結夥跨海去了“海南家”碰海,河北地界也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最終,到處實行了承包責任制,海碰子們失去了最後的“天堂”。
社會發展,物質豐富。如今的鮑魚殼沒有人收購了,賓館、酒店的後廚把鮑魚殼當做垃圾倒掉。記得,大連市內最後不收鮑魚殼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那時候金州區還收購鮑魚殼,市內的海碰子把鮑魚殼往那裡送,價格已是每公斤54元。不久,那兒也不收鮑魚殼了。此時,鮑魚肉的價格上漲了,海參也“高貴”起來。

老碰海者的故事

筆者走訪了一些六十開外的老海碰子,他們退休多年,呆在家裡膩歪。經常又軋著伴兒來到海邊,再抻巴抻巴身子骨,扎個猛子玩玩兒。
老龐今年64歲,曾是這幫碰海人的“頭”。原住家在西崗區大眾市場附近,這一帶住的海碰子不少。他後來搬到中山區青雲街居住,這兒的海碰子聚堆。雖然歲月在老龐古銅色的臉膛上刻下了道道皺紋,他不服老,依然很樂觀。一打開記憶的話匣子,碰海的故事就像小河流水一樣淙淙地流淌著。他說:“當年我們在海底逐礁、逐縫、逐面、逐片地搶鮑魚,最大的一個鮑魚有鞋窠長,用鉤子秤一提拎,足有1公斤重。回家後用鮑魚肉剁餡包餃子,叫上碰海的哥們兒一塊兒來,吃著鮮美的鮑魚餡餃子,喝上衝勁的老酒,那感覺賽神仙。鮑魚殼沒捨得賣留在家裡做個擺設,後來搬家不知弄哪去了。”說到高興處,老龐的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停頓了一會兒,他接著又說:“當年的老夥伴有的去世了,有的偏癱了……”說到此處,老龐的表情黯然,眼角濕潤了。
老姚今年62歲,在幾位老哥們兒當中年齡最小,他住家離老龐家不遠。他個頭不高,短小精悍,根本看不出是年愈“花甲”之人。他嫻熟幹練的水下功夫依然了得,雖然比不上年輕時憋上一口氣潛水十幾米深,但浮出水面仍有驚人之舉,手裡攥著兩個大鮑魚。在岸上休息時,他嘮起了一次在水下歷險的事。那是在水下撿海參,突然一個黑影從身旁掠過。他驚慌地扭頭一看,是一條一米多長紡棰形的大魚。“鯊魚!”驚恐的他在水下幾乎叫喊出聲。他急速地躥出了水面,拼盡全力向岸邊衝去。上岸後,驚恐萬狀的他向海里望去,只見幾條“大鯊魚”巡遊了一陣子後遁水而去。回家後,驚魂未定的他把海中遇險之事說給家門口的老漁民聽,老漁民捋著鬍鬚笑著對他說,那是海豚,不禍害人,老實得很。不管怎么說,以後再去那地方碰海,他仍心有餘悸。
還有老傅,這是一位虎背熊腰的漢子,他比老姚大一歲,家住中山區中南路。他家離海邊近,自小就和大海打交道,大連的海邊他走了個遍,是碰海的“活地圖”。老龐說起了當年一樁海碰子溺水身亡的事。一夥海碰子去碰海,有一個人下水後沒上來,其他海碰子幾番潛水下去都未尋找到。一年後,又一夥人來此碰海,有人在海底礁洞裡發現了一具遺骸,這才使遇難者重見天日。
回想起當年在水下鑽礁縫、拱礁洞、遇急流、入險境的往事,老海碰子們很是激動,看樣子是一時半會兒說不完。看得出,他們無限感慨留戀那難忘的碰海日子。說起“海碰子”一詞的由來,幾位老海碰子異口同聲地說:“那是鄧剛的‘專利’,他的一篇小說把大連的碰海人揚名了……”
站在礁石上向海里望去,看見老海碰子們在水裡翻下浮上的身影。我知道,他們並不是只為了弄點什麼東西,而是在尋找那久違了的感覺。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一輩子離不開海,在下放農村的日子裡還偷著跑回來沾沾海水……真有一天不能到海邊了,人也快爬大煙囪了。”這話讓人聽了唏噓不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