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市圖書館

青島市圖書館

青島市圖書館是青島市屬大型公共圖書館,是青島市重要的知識性信息樞紐和精神文明建設基地,也是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團體的科學決策提供服務的公益性、學術性服務機構。青島市圖書館前身是1924年建立的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建館初期

膠澳總督府於1899年開辦膠州圖書館,中國古代有藏書樓,膠州圖書館是中國第一個圖書館。1914年,日本帝國主義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機強占青島,膠州圖書館停辦。為”誓死掙回青島”,1919年爆發了”五四”愛國運動。1922年12月中國政府收回青島,青島回歸祖國,建為膠澳商埠。

辛亥革命

青圖舊照片青圖舊照片

(一)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二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政府,由孫中山任臨時總統,鏇由袁世凱任總統。

長期從事民主革命的蔡元培任教育總長,聘周樹人(魯迅)為分管社會教育的主事(科長)。蔡元培、魯迅引進西方現代圖書館機制,廢止封建社會的藏書樓,創辦為社會大眾服務的通俗圖書館。當時,青島先後處於德、日帝國主義統治,沒有建立圖書館。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北洋政府建膠澳商埠,由山東省長熊炳琦兼任膠澳督辦,1923年由高恩洪(定庵)接任膠澳督辦,公布《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募集圖書公啟》,籌建圖書館。

1924年8月,膠澳商埠公立通俗圖書館開館,地址在莒縣路2號,創辦經費5,580元,有藏書室2間,閱覽室l間,管理員2人,雜役1人。1925年,下設講演所。

1925年至1928年,每年經費2,020元。至1928年累積藏書5,000冊。

1924年膠澳商埠接管日本測侯所,建立青島觀象台,蔣丙然任台長,在觀象台建圖書館,成為最早的科技圖書館,後由海洋科長宋春筋兼任圖書館主任。

1924年,利用原德國伴斯麥兵營舊址建私立青島大學,大學設圖書館。

國民政府

(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改稱”中央”直轄的青島市,膠澳通俗圖書館停辦,原址做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圖書館。

1930年6月,青島市立圖書館在河南路開館。

1930年7月,宋春舫在青島創辦褐木廬圖書館,是世界著名的戲劇專業圖書館。

1930年9月,國立青島大學在私立青島大學舊址開學,青島大學圖書館由梁實秋任館長。

1932年,青島市立圖書館與國民黨青島市黨部圖書館合併,由市黨部、教育局共同管理。 青島市立圖書館設總館外,下設四個分館,第一分館設大港,第二分館設滄口,第三分館設東鎮,第四分館設李村。總館館長由李先良兼任(以後李先良任青島市市長),有管理員4人,雜役1人。設閱覽室三個:報紙閱覽室、雜誌閱覽室和兒童閱覽室,借書室2間,閉架管理。四個分館,各設閱覽室,借書室開架借書。青島市立圖書館採用《中外圖書統一分類法》和《王雲五四角號碼檢字法》。經費每月700元,其中總館375元,分館325元。總館開放時間,上午8時至11時半,下午1時至4時半,晚6時至8時半。借書證辦理分兩種:一為保證書制,憑黨政機關出具的保證書辦理借書證,二為交納”押金”辦理借書證,外借每人每次一冊,借期一周,可續借兩次,逾期不還,每逾期一天交罰金5分。青島市立圖書館除總館、分館外,為普及文化設流動圖書車及巡迴書庫。流動圖書車共四輛,利用”手推車”改造,每車有報紙3-5種,雜誌20-50冊,圖書五百冊,管理人員1人。流動圖書車只閱覽不外借,定時定點服務。如第一流動圖書車,上午在太平路紀念碑(今太平路、青島路口)、棧橋公園各服務1個半小時;下午在第5公園(火車站前)、台西公園(貴州路)各服務1個半小時。巡迴書庫專為未設圖書室的機關、團體、學校服務,由市圖書館與有意承辦單位簽訂契約,出具保證書,定期換借圖書。到1936年,共有藏書15,297種33,940冊,其中自然科學圖書1,231種1,803冊;文學圖書3,235種7,882冊;兒童讀物2,196種3,173冊。圖書外借每月平均1,100人次,3,500冊次。

(三)1936年時,青島市除青島市立圖書館以外,有山東大學、市立中學、立立女中、禮賢中學、崇德中學、文德女中、聖功女中等學校圖書館,青島觀象台、市政、郵政局等圖書室,民眾教育館圖書室,褐術廬戲劇圖書館,在全國各城市中處於先進地位。

1936年7月20日一24日在青島舉行了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三次年會。年會設論文委員會、招待委員會、圖書行政組、圖書館教育組、分類編目組、索引檢索組、民眾教育組。來自全國各地代表192人,其中包括著名學者李石曾、袁同禮、萬斯年、朱光潛、金仲華、錢先艾、王獻唐、錢亞新、柳詒徽、錢存訓、皮高品、李達等,青島市代表6人,包括市立圖書館許筱山、山東大學圖書館胡鳴盛、褐術廬戲劇圖書館朱社佑、民眾教育館苟孟龍等。

會議由曾任交通總長的學者葉恭綽任主席(解放後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畫院院長),他在開幕詞中說:”……青島不但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建設極為努力,尤其是文化方面。希望同仁們籍此機會,參觀觀摩。”與會代表分別參觀了市立圖書館、褐術廬、山東大學圖書館。

抗戰時期

(四)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從而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占據平津後,即將渡過黃河。國民黨政府在蔣介石”不抵抗”指示下,決定放棄青島,青島市立圖書館於1937年11月停止開放,少量珍貴圖書撤至後方。1938年1月10日,日本帝國主義第二次占據青島,1月17日成立漢奸組織”青島治安維持會”,接管原青島市立圖書館。

日占青島後,日本興亞院在青島設興亞院青島出張所,由興亞院向漢奸機構派”顧問”,是實際上的領導人。興亞院有情治單位,蒐集中國情報。興亞院青島出張所有圖書館,蒐集管理中日文圖書資料。

1937年青島建成海洋科學研究所房舍,但未使用。日占青島後利用其址(今海產博物館)成立山東產業館,工作內容包括蒐集山東全境情報資料,並有圖書資料室。

1939年7月,在偽教育局領導下偽青島市圖書館開館,開館之前對原有館藏中涉及抗日等愛國圖書、雜誌盡行銷毀,偽館開館時共有各類圖書一萬二千餘冊。辦理借書證仍採取保證書及押金兩種方式。因敵偽統治下,青島只有一份《青島新民報》,又無雜誌,閱覽室基本沒有報刊,只維持圖書外借。

解放戰爭

青圖大樓青圖大樓

(五)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1945年12月20日青

島市立圖書館在莒縣路2號復館,開館之前銷毀一批敵偽圖書。山東大學圖書館部分藏書於1937年底輾轉運至四川,1946年山東大學在青島復校,又運回青島,重建山東大學圖書館,由著名文學家陸侃如任館長。淪陷時期停止開放的各中學圖書館大部份恢復開放,青島國際俱樂部的外文圖書館也恢復開放。中國政協會青島分會成立了圖書館,另外,基督教青年會設立圖書館,藏書內容不限於宗教,包括了許多新文學書刊。1946年12月底的情況,青島市立圖書館設總務、閱覽、采編三部,館長1人,工作人員9人,雜役2人。館舍三層,一樓有閱覽室三個:報紙閱覽室、雜誌閱覽室、兒童閱覽室;二樓有書庫、借書處、采編部;三樓為館長室、總務部。報紙閱覽室有報紙14種,一半為本市出版的報紙。雜誌閱覽室僅訂有8種,另有贈送的雜誌。已分類、編目、上架可供讀者借閱的圖書10,352冊,其中(按《王雲五中外圖書分類法》)總部350冊,哲學475冊,宗教276冊,社會科學2475冊,政治473冊,自然科學768冊,套用科學479冊,藝術153冊,文學2976冊,史地127冊,未編目圖書3748冊,是從敵偽機關接收的圖書。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的反革命內戰,在中國共產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使其節節敗退,國民黨軍費開支日大,使物價飛漲,自1947年下半年,市立圖書館取消了購書經費,只發工作人員工資。

1948年,市立圖書館報紙閱覽室只有本市報社贈送的6種報紙,而其它報紙沒有經費訂閱,平均日閱覽人數僅為20-30人,平均借書人數僅為5一10人。

1949年市立圖書館已奄奄一息,采編部無錢”采書”,無書”分編”,借閱部基本沒有讀者。

新中國成立後

(六)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市軍管會立即派人接管了青島市立圖書館,原有工作人員全部留用。1950年奉上級指示改稱青島市人民圖書館,遷至廣西路14號,擴大了館舍、新購圖書、訂閱報刊,接管了原興亞院圖書館館藏日文圖書,其中有日本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著作,包括《世界藝術大全》、《大百科事典》等大型圖書,日譯的中國名著,包括《三國志》、《大魯迅全集》,也包括日本人著的《膠州灣》、《膠州灣詳志》等圖書,以及興亞院對中國進行情報調查的資料,有鉛印本,也有油印本。接收了原國際俱樂部圖書館藏外文圖書,以英文書為主,間有法、德文圖書,主要為各國著名文學作品,也有《韋氏大詞典》等工具書。

圖書館為解決人員不足,在社會上徵集業餘服務員,每人每周一天到圖書館從事借閱服務、裝訂報刊等工作。

1950年舉辦了”魯迅生平·著作”大型展覽,以照片、圖片、圖書、文字介紹魯迅生平,展出魯迅著作各種版本,包括中文的解放前、解放區、解放後各時期版本,日、俄文翻譯本。眾多大中學生、幹部、市民參觀。

市政府撥棧橋回瀾閣給市圖書館,在閣內開辦了報刊閱覽室並陳列時事圖片,一個新型的社會主義圖書館展現於青島。

舊青圖正門舊青圖正門

1953年,奉上級指示改稱青島市圖書館,迂至魚山路37號(見照片3)。魚山路37號是1937年建的紅十字會青島分會舊址,前樓為羅馬式建築,中院為仿孔廟建築,後樓為伊斯蘭式建築,實用面積達2,200平方米,有優美的庭園花木,雇有專門的花匠在溫室培養花木,管理庭園花木。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舊的圖書分類總已不適用,青島市圖書館組織人員編制了《青島市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自編圖書分類法在全國極為少見。

1953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市圖書館專業培訓班。

市委、市政府下達專項檔案,指示各機關、團體、學校中所藏1949年解放以前圖書全部上交市圖書館,半年間收到各類圖書二萬餘冊,其中中文平裝書一萬餘冊。對於當時政治形勢下認為”黃色”的武俠、言情、偵探等通俗文學作品,每種保留一冊(後交市文化局,含王度廬、劉雲若、還珠樓主、張恨水等作品),其餘銷毀。其它則存於市圖書館。在知識分子改造、社會主義教育中,社會上掀起捐獻圖書給國家的熱潮,如島城著名藏書家的張公制、鄭爰居、張錚夫等捐獻了許多珍善本古籍線裝書,趙爾巽、趙琪等後人也捐獻了圖書。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時,市圖書館沒有一本古籍線裝書,到1953年底已達11萬冊。1955年,青島市召開了第一次全市圖書館工作會議,各級各類圖書館代表一百餘人參加了會議,市文化局局長主持會議,宣傳部領導做了講話,青島一中圖書館等單位做了先進事跡報告。

(七)1955年,青島市文管會辦事機構合併於市圖書館辦公,所藏圖書也交市圖書館。這一年市圖書館遷至茌平路13號,線裝古籍仍在大學路1號,外文圖書在廣西路。1956年,青島市政府為青島市圖書館定編,為正縣(團)級單位,館下設”部”為科級單位,全館編制45人,正館長、書記為市委宣傳部任命幹部,部主任為市文化局任命幹部。1956年10月,定製為四部一室,即采編部、借閱部、參考部、業務輔導部和秘書室。為貫徹全國知識分子會議精神,採取上門服務等方式為科學研究服務,編印有《明清兩代山東人著作書目》、《嶗山文獻書目》等,配合科研、教學、嶗山寺廟修復等方面做出一定成績。各區文化館圖書室工作人員每周一次在市圖書館進行業務學習。這一時期,市委、市府一些領導人、山東大學一些教授都是基本讀者。毛澤東主席、陳毅副總理來青島都曾借閱過市圖書館的圖書。1957年5月遷回魚山路37號,因部分館舍做為市博物館籌備處,館舍面積有所縮小,部分善本古籍移交市博物館。這一年山東成立省科委,下設圖書組,組長為山東省圖書館,副組長為青島市圖書館。1958年,即墨、膠縣、膠南三縣劃歸青島市轄,業務輔導由市內各區擴至市屬三縣,為以點帶面,派出三人小組去膠縣蹲點,下至各公社,半年內膠縣普及了公社圖書館的建設,領先於全國。“大躍進”開始後,部分人員去鋼鐵廠蹲點服務,普及郊區生產大隊圖書室,郊區各生產大隊均有一名業餘圖書管理員,由市圖書館借出圖書,每月更換一次。全館同志,除個別老疾人員,每人分工2-3個生產大隊,騎腳踏車或乘長途車下鄉送書,遠至大河東、嶗山半腰的竹窩、以及城陽等地。如以後成為著名農民詩人、民間文學作家的張崇綱,開始是張村生產大隊圖書管理員,得力於圖書室成才。

(八)為解決圖書館分屬中央各部委,1958年國務院成立”圖書組”進行統一協調,發展圖書館事業,青島市科委首批撥專款2萬元支持市圖書館工作。1959年始在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提高工作,為經濟建設、科學研究服務。首先設立了科技部、館內設科技外借處、科技閱覽室,館外深入重點工廠、科研部門。每人分工兩個系統,一個重點單位,實行”一、二、三”制度,即每周一天到重點單位上班,與科技人員共同工作,了解需要,學習知識,二天巡迴到分工各廠、各科技部門,三天在館內為了解到的生產科研需要查找圖書資料,本館未入藏的與北京、上海等圖書館進行”館際互借”,然後再上門送書。一年的時間解決重大生產、科研項目七十多項,其中有利用海水提取”鍶”、從理髮店收集的廢頭髮中提取胱氨酸、鋼鐵二廠高爐技改等項目,有的科研單位向市委致信表揚,有的工廠投書報紙表揚,有的工廠派出幾十名職工乘汽車敲鑼打鼓到圖書館送感謝信。市圖書館還設立了”青島市地方文獻室”,將中外文地方文獻集中管理。十幾名史學家、文學家在市圖書館積極提供文獻的基礎上寫出了論文和專著,舉辦了地方文獻、詩文展覽。這時為實現”資源共享”,在館內建立了全市外文圖書查目中心(全市主要圖書館凡購入的外文書加印兩張卡片給查目中心),並參加了全國外文圖書查目中心。編輯、出版了青島市外文期刊、機械圖書、紡織圖書、化工圖書、輕工圖書、建工圖書等8種書本式全市聯合書目,進行全市圖書館館際互借,為高級知識分子辦理全市通用借書證。承擔了全國重點項目《全國海洋水產圖書聯合目錄》的編制,歷時一年出版。

由於這些突出成績,青島市圖書館被評為全市、全省先進單位,光榮參加了建國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中央召開的教科文衛”群英會”,受到了黨和政府中央領導人的接見,先進事跡刊於全國性刊物《圖書館》雜誌。

196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開設函授教育,青島市圖書館承辦青島函授站,這是當時青島唯一的大學教育函授班,市圖書館有3個人錄取學習,1人畢業。1963年正式建立了藏書組織和目錄組織,建立了一整套的互動式目錄,印刷了書本式目錄。這一年建立了內部資料閱覽室,在採購工作、借閱工作中從單一圖書向產品樣本、標準、報告等特殊資料發展,建有相應目錄。

為青島化工業生產、膠濟鐵路新站建設等提供了文獻資料,在青島刺繡工業、服裝工業、製鞋工業生產中提供了文獻,發揮了作用,受到多次表揚。在市委書記張敬燾直接指示下,青島市文聯、市圖書館、市文化館和工人文化宮聯合組織了”每周一講”,請本市著名學者、專家作報告,並利用全國文人來青休假、開會時請其做報告,一般在工人文化宮舉辦,參加人數多時則在市政協禮堂。先後請文學家王瑤、孫昌熙、史學家蕭滌非、黃公諸、電影演員祝希娟等人做講座報告,歷時兩年,共進行五十多次,是當時青島市一道文化大餐。1965年年底,全館藏書共達70萬冊。

文化大革命

(九)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1966年8月開始”破四舊”,停產鬧革命,90%圖書停止開放,大部分被捆綁堆放。除毛主席著作、魯迅著作、當時報紙外,一律停止開放。市圖書館建築上的”四舊”被拆除。部分解放前圖書被焚燒。年底,大部分工作人員進京串連,工作中止。

1967年3月青島市革命委員會成立,青島市圖書館革命委員會於5月成立,開放借書處、閱覽室,主要是學習和大批判,因除毛主席著作外,沒有什麼書可借閱。

1967年4月館藏解放前報紙全部移交市檔案館。為配合一次又一次的大批判,編印一些宣傳材料。1973年恢復部室,一部分圖書開始恢復借閱,報刊品種也有增多。1974年組織全市圖書館雙網。一是圖書館協作網,由市圖書館牽頭,包括海洋學院、化工學院、建工學院三大院校圖書館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大型圖書、資料室。二是基層圖書館網,除中學圖書館網、中央駐青單點陣圖書館網外,分工會網、情報網。工會網,按專業局建有紡織局、機械局、一輕局、二輕局、化工局、港務局、水產局、儀表局等8個工會圖書館網,儀表局、化工局、紡織局等3個情報資料室網,入網圖書館達136座。

市圖書館與市總工會、市教育局每年對圖書館網有計畫、有總結、有評比。各網每月活動一次,互幫互學,使青島市基層圖書館工作邁入一個新階段,先後有三十幾個市的基層圖書管理員來青島參觀學習。與此同時,市圖書館先後組織了5期圖書館業務學習班,參加培訓的圖書館專、兼職管理員223人次。

青島市圖書館藏書由於歷史的原因採用了多種不同的”分類法”,古籍線裝書採用山東省圖書館古籍分類法,外文圖書採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分類法,早期中文書採用青島市圖書館圖書分類法,1966年後中文書採用中小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為統一分類方法,1975年起開始啟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採用種次號取代四角號碼著者號,又開始陸續將原有館藏改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

(十)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青島市圖書館同全國一樣進入一個新時期。1978年對全館部分藏書進行了清點,這是建館後的第二次圖書清點。同時進行了”剔舊”,剔出破舊、過時舊書。1978年底,市圖書館共有藏書72萬冊,其中線裝古籍13萬餘冊,外文圖書4。7萬餘冊,中外文期刊1.64千餘種。全館正式工作人員44人,分行政組、采編部、借閱部、科技服務部、參考輔導部。科技服務部繼承市圖書館為生產、科研服務的傳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技部堅持下廠、下科研單位,為北海船廠、青島化工廠等解決多項生產、科研、項目。

1958年開始建立的青島地方文獻在撥亂反正以後重新恢復,除原有解放前的中外文地方文獻、地方期刊外,大批日占時期滿鐵、興亞院、山東產業館等調查資料劃入地方文獻書庫,編出《青島地方文獻管理條例》。這期間,編印了《清史稿人名索引》、《青島大事記(1949-1979)》、《青島地方文獻目錄》等重要出版物,受到專家、學者好評。在青島市地方志編纂全面開展以後,以上方面工作起了重大作用,如港務局壽揚賓同志到館查閱上百次編寫出版了《青島海港史》地方文獻,也為青島市志各分志的編纂做出重大貢獻,受到表彰。

法國、日本老舍研究者到館查找過有關文獻。為編輯出版《老舍文集》、《孟超文集》,老舍女兒舒濟、孟超女兒孟博均來抄閱俠文(當時尚無複印機),三十年代詩人沈旭來館查閱《青島郵工》。許多大學教師到館查閱舊期刊。做為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工作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作,事實做了說明。

1978年山東省圖書館學會成立,青島市圖書館館長當選副會長,輔導部主任當選為副秘書長,此後幾屆換屆中大多循此例。

1980年-1991年

(十一)1980年武漢大學在青島市圖書館設圖書館學系函授站,首次在青招生。1981年青島市圖書館聯合海洋學院圖書館等8家單位聯合創辦青島市圖書館業餘專科學校,招收高等學校、科研單點陣圖書館工作人員為學員,學制兩年,教材全部採用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函授教材。1981年我國的專業職稱評定工作開始啟動,圖書資料系列與會計系列首先試點。青島市圖書館評出副研究員1人,館員6人。圖書資料職稱初級評審會辦公室設於市圖書館,儀表局等開始評定職稱,經過半年試點,中央決定暫停進行整頓。198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在青島市圖書館設函授站。1985年市圖書館承辦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學專業青島工作站。在培養大專專業人才的同時,堅持培訓中級專業人才。三年中,青島市專業圖書館工作人員均接受過不同的專業業務培訓。1985年2月,青島市圖書館發起建成青島市圖書館學會,是山東省圖書館學會、青島市社聯、青島市科協下屬團體會員,創辦有《圖書館工作》(油印)季刊,發表論文、交流經驗。每年參加省圖書館學會、市社會科學成果、市自然科學成果評獎。四年間,獲省三等獎1次,市二等獎1次,市三等獎6次。1985年市圖書館再次進行了剔舊,剔除破損、陳舊、過時圖書5萬餘冊,尚有圖書85萬餘冊,訂購和交換期刊二千餘種,共有正式工作人員70人,設辦公室、采編部、借閱部、書目參考部、科技服務部和研究輔導部等五部一室。對外開放部門有:社會科學外借處(附書庫)、自然科學外借處(附書庫)、社會科學閱覽室(附書庫)、自然科學閱覽室(附書庫)、報紙雜誌閱覽室(附報刊庫)、外文借閱室(附書庫)、社會科學參考室(附古籍、內部書刊、地方文獻庫)、自然科學參考室(附科技工具書刊)、圖書館專業書刊閱覽室(待建),共有持證讀者一萬人。

在為生產科研服務中,先後在青島、煙臺兩地舉辦國際服裝、裝飾、鞋帽圖書期刊資料展覽,同時放映錄相,吸引兩地大批科技、設計人員,如青島刺繡廠、服裝研究所等各派二十多人次長時期參觀、仿形。與平度、萊西等圖書館聯合在縣城舉辦農業科技書刊資料展覽,展出先進農業圖書、圖片、資料,油印最新信息散發。青島地方文獻工作,除保護原有文獻外,新購圖書中符合地方文獻範圍的由采編部做根查,直接分配地方文獻書庫。發函與派人全面在市屬各單位徵集地方文獻。1986年,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下發檔案至市直各單位,我市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的報紙、雜誌、圖書、資料均上交市圖書館一份,確需收費的售予市圖書館一份。利用市圖書館地方文獻,青島出版社出版了《青島詩詞選》、《青島遊記選》、《青島史話》等圖書。1986年從訂閱的國內及港澳台報刊中選取有關青島的報導,出刊《各地報刊上的青島》,每期分送市委、市府主要領導,曾受主要領導口頭表揚。1986年我國恢復專業職稱評定,市圖書館設初級圖書資料職稱評定委員會及辦公室,負責本館及我市初級職稱評定、任定。市文化局設中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及辦公室。市圖書館評定、聘用高級研究館員1人,副高級研究館員2人,館員10人,其比例在副省級城市中占第一位。青島市圖書館自1957年遷回魚山路37號後,因部分館舍做為市博物館,只有1,200平方米,後建臨時房舍及利用大廳共1,500平方米,而人員、藏書倍增,館舍早已不能適應,許多工作無法開展。市領導幾次選擇新建館舍地址,最後確定在山東路延吉路征地22畝新建館舍。

1984年規劃設計部門設計出館舍圖紙,1985年全國圖書館建築會議在青島召開,認為現代圖書館應同層、大開間、多功能,於是重新設計,總建築面積一期8,700平方米,總投資780萬元,占地22畝,予留二期工程用地10畝。1986年12月,青島市圖書館新館奠基,市委書記劉鵬等參加。1991年11月11日,新館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設社會科學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文獻檢索室,自然科學報刊閱覽室、圖書閱覽室、文獻檢索室,外文室。共有讀者座位400個,個人外借處一個,讀者15,000人,另有流動圖書車。

1993年至1995年

青圖藏書青圖藏書

(十二)1993年圖書館為進一步收集地方文獻,更好地為青島建設服務,安排專人在全市各行業收集地方文獻。令人高興和鼓舞的是許多人,包括作家、學者給予積極的支持。著名詩人紀宇的每一種詩集都主動送給市圖書館,他慷慨地說:”我只剩一本也給你們!”著名散文詩作家耿林莽找齊了他已出版的作品送到圖書館,作家梁修的長篇小說《夜潮》自己已無收藏,把贈送他人的一本要回來,交由市圖書館收藏。姜寶星先生也在病中將他印數不多的《姜寶星畫集》托人輾轉捐到市圖書館。不少學者、教授們稱市圖書館做了一件”功在當今,利在後世”的大好事。地方文獻收集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使其發展為一定規模,發揮了她極大的作用。我市各行業史志編纂者有不少人來館利用這些地方文獻,近幾年又完成了《商業志》、《旅遊志》、《社文志》、《民政志》等志書出版工作。

1995年市圖書館舉辦了”青島地方文獻展”,引起社會很大反響。至此,市政府史志辦開始將他們收藏的各地方志和我市63種方誌送到圖書館,進一步充實了地方文獻,深受廣大讀者歡迎。

在為本市廣大讀者服務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與單列市館和對外交流。多年來15個副省級圖書館互通信息,交流學習,汲取各館長處,發展自我。1995年始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愛國人士石景宜先後兩次為我館捐書達8000餘冊。日本民間組織花甲協會先後為我館贈書八次,達2398冊,內容包括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2000年青島市圖書館領導做為我市教育考察團成員去日本考察學習,參觀了考古博物館、彥島圖書館、下關市立大學、商業學校、圖書館以及市民會館等多所單位,帶回了先進的工作經驗和方法。

圖書館在做好館內讀者服務的同時,對外開展了科技項目跟蹤服務,為科研工作提供前期勞動。為偏遠地區送書和為部隊送書也是圖書館力爭做好的一項工作。十多年來,充分發揮圖書流動車的作用,拓展服務領域,緩解館舍擁擠的矛盾,他們堅持以書為橋,服務社會的宗旨,在全市建立了33個固定服務點,包括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福利院、勞教所、干休所等單位,至今行程6萬多公里,送書達50萬餘冊。

為適應新時期圖書館工作要求,圖書館鼓勵職工更新知識,加強學習,經多年努力,逐步使工作人員都具有一定學歷和專業職稱。正高職稱為2人,副高職稱9人,中級職稱33人初級職稱49人。工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服務質量均有很大提高。

1994年市圖書館和流動汽車圖書館被評為全國文明圖書館。

1999年後

(十三)1999年我館深入挖掘館藏,在揭露日本侵華史的研究中,挖掘出一批重要文獻資料。這些文獻主要來自日本侵華時在青島的機構興亞院、山東產業館和滿鐵收藏的資料。這些文獻多是日本人撰寫,記錄了日本占領青島,攻打青島的戰略計畫,以及對華經濟、文化侵略等事實。我館還在研究中參加了國家”十五”規劃”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研究”,即”滿鐵資料”的研究工作。在抗日戰爭勝利55周年時,舉辦了新發現史料展覽,展出了日本一戰、二戰時侵略青島的進攻計畫圖,政治、經濟侵略計畫等一系列的珍貴史料,中央電視台、新華網、齊魯電視台、青島電視台及今晚報等多家媒體給予報導。市有關領導、民主黨派及中國小生和市民5萬多人觀看了展覽,參觀者紛紛留下觀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等強烈誓言,使我們圖書館工作者深深感到,圖書館是文化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有義務有責任做好圖書館工作。

近幾年,圖書館根據毛澤東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為黨政領導提供決策信息,為企事業單位提供經濟、法律等信息的同時,向社區普及文化知識實施了”營造書香家園計畫”,在全市18個社區建立了圖書室。圖書館送書和社區自籌相結合,保證了社區健康發展。珠海路和永清苑、永樂等社區圖書室開展了多種活動,通過評選”五好文明家庭”、”文化特色家庭”、”讀書明星”、”暑假快樂夏令營”等活動,讓書香飄進千家萬戶,營造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使百姓不出社區也可借到圖書。

2000年,在市領導的重視下,市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從60萬增加到120萬,繼而又增加到150萬。2001年入藏圖書13000種31000冊,占全國圖書出版總類的16%。

圖書館在發展中,不斷引進競爭機制,1999年開始逐步實行中層幹部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大膽提拔使用年輕幹部,最佳化幹部隊伍,為新館啟用,奠定了一定基礎。

圖書館在二期工程建設中,加強了硬體建設,新增報告廳、展廳、多功能廳、近代文獻閱覽室、電子閱覽室等,閱覽座位達1500餘個。新館的管理理念是”以人為本,服務至上”,採取開放式的服務方式,全年365天天開放,向社會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青島市圖書館全貌青島市圖書館全貌

隨著時代的發展,位於山東路舊館設施已遠不能滿足社

會發展的需要。1997年12月,中共青島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原址以東擴建青島市圖書館,投資7200萬元。工程於2000年9月正式開工,2001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2002年7月6日擴建部分對外開放。2003年,市政府又投資800萬元,用於舊館改造,並將新舊館連為一體。2004年11月,改造完工,圖書館全面開放。擴建改造後新館總建築面積近2.6萬平方米,高7層,正面外型以巨大的框架意喻知識之門,是青島市標誌性文化建築之一。

館藏資源

青島市圖書館現有工作人員100名,內設部門:辦公室、後勤中心、社會工作部、采編部、信息網路部、數字資源部、外借部、期刊部、閱覽部、特藏部、外文部。該館藏書約123萬冊。其中古籍15萬餘冊;報紙期刊26萬冊;民國出版物3萬餘冊;地方文獻1.5萬冊;外文文獻10萬冊,其中日、德占時期文獻資料3萬餘冊;中文普通圖書64萬冊。

為適應學習型城市建設的需要,營造良好讀書氛圍,吸引更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利用圖書館,青島市圖書館除通過外借、閱覽、現場諮詢、圖書宣傳等手段,為廣大市民學習、進修等提供服務外,還定期舉辦“半月一講”、周末影視欣賞、文化展覽,開展流動服務進社區、進軍營活動;不定期開展法律諮詢、英語沙龍、讀書知識問答等活動。

信息系統

青島市圖書館已建立起一個集圖書館業務管理、辦公自動化、文獻信息加工與服務於一體的大型計算機綜合系統。該系統是由8個子系統組成,包括中西文獻管理子系統、視聽文獻管理子系統、二次文獻及全文管理子系統、讀者管理子系統、公共檢索與查詢子系統、辦公自動化管理子系統、“網上青圖”管理子系統、多媒體導讀子系統。其範圍涵蓋了圖書館日常的文獻採訪、編目、典藏、流通、連續出版物管理、加工工作,並採用通用的文獻和信息處理標準,對館藏文獻進行分類、標引、數位化、存貯,形成館藏書目資料庫與對象資料庫,以利於讀者進行館內檢索和網上查詢利用。該系統為青島市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提供了技術與設備方面的充分保障,同時,也為廣大讀者獲取海內外信息提供了有效平台。

場館規模

青圖大廳青圖大廳

新館是一座初具智慧型化、現代化的圖書館,它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一流的服務、方便快捷的借閱方法來滿足讀者多種形式的需求。

新館設32個廳、室及活動區域,其中,新增報告廳、展廳、讀者休閒廳、期刊閱覽室、外文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少兒電子閱覽室、文學閱覽室、法律藝術閱覽室、青島地方文獻閱覽室、史志閱覽室、古籍閱覽室、老年人閱覽室、殘疾人閱覽室、少兒借閱室、低幼兒閱覽室、自學閱覽室等,閱覽座位達1900餘個,以實現知識傳播、信息傳遞、學術交流、文化展示、休閒娛樂、教育培訓等功能。新館管理理念是“以人為本,服務至上”,書刊借閱以開架為主,採取開放式的服務方式,全年365天開館,向全社會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圖書館領導

冷秀雲(館長兼書記)

孫孝詩(副館長)

劉玉貞(副館長)

於婧(工會主席)

劉毅(調研員)

外借部

報刊部

閱覽部

外文

采編部

特藏部

社工部

電子閱覽室

辦公室 後勤中心 數字資源

所授榮譽

集體榮譽

時間(年) 所獲榮譽

1960 全國"群英會"先進集體

1986 山東省第一屆公共圖書館業務競賽團體第二名

1989 山東省先進圖書館

1991 山東省第二屆公共圖書館業務競賽團體總分第二名

1993-1994 青島市文明標兵單位

1994 先後獲"全國圖書館工作先進集體"稱號、文化部"全國文明圖書館"稱號、文化部"流動汽車圖書館"先進單位、市委、市政府"三優一做"先進單位

1996-1998 青島市民眾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87-92,95-96 青島市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單位

1997 山東省第三屆公共圖書館業務競賽團體第一名、青島市"軍民共建先進單位"

1998 青島市"雙擁工作模範單位"、市總工會"先進女職工集體"

1999 獲市總工會"女職工明星崗"

2000 省總工會"先進女職工集體"、市總工會"先進基層工會委員會"

2001 山東省第四屆公共圖書館業務競賽團體一等獎

個人榮譽

時間(年) 姓名 所獲榮譽

1964、1965 魯海 青島市勞動模範

1988 魯海 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3 張齊增 青島市優秀黨務工作者

1994 孫少峰 青島市"三優一做"先進個人

獲青島市宣傳部民眾文化先進工作者的有:

1993 於婧,姜澤,鄒聖媛

1995 於婧,鄒聖媛,孫少峰,翟新寧,孫孝詩,張暾,陳文祥

1998 徐肇筠,鄒聖媛,尹立麗,於婧,鄧滋萍,宣嘉靜,翟新寧,朱桂華,徐月霞,劉燕

2001 賈曉伶,鄧滋萍,劉新紅,曲玲,王莉,劉佳,戰新建,張傑成

獲青島市總工會先進女職工獎的有:

1992 鄒聖媛

獲青島市婦聯"三八"紅旗手稱號的有:

1994 鄒聖媛

1995 馮平

獲山東省自然科學優秀成果獎的有:

1995 王宗芳"版本學在現代文學研究中的作用"獲山東省第四屆優秀學術論文三等獎

獲青島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的有:

1987 王宗芳"論基層圖書館網的建設"第3屆三等獎

1992 王宗芳"現代文獻論"第2屆科協三等獎

1998 王宗芳"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第11屆三等獎

1998 翟新寧"論圖書館對信息產業的價格確定"第3屆三等獎

1999 華山青、劉毅"試論圖書館工作實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第12屆三等獎

2000 王宗芳"圖書館業務人員知識結構探討"第14屆三等獎

2001 徐月霞、劉佳"淺談機讀書目數據的規範化與標準化控制"第15屆三等獎

曲玲"談我館舊日文文獻的整理與開發"第15屆三等獎

山東省業務競賽

1986 孫孝詩 第一屆 圖書著錄 第一名;陳淑蘭 第一屆 圖書編目 第三名

1991 馮平 第二屆 圖書分類 第三名;徐月霞 第二屆 圖書編目 第二名

1997 劉佳 第三屆 報刊管理 第一名;徐月霞 第三屆 圖書編目 第六名

張旭麗 第三屆 讀者工作 第五名;劉燕 第三屆 報刊管理 第一名

2001 劉佳 第四屆 文獻信息計算機檢索服務 二等獎

孫曉玲 第四屆 圖書流通計算機管理 二等獎

陳東慶 第四屆 計算機編目 二等獎

獲中國圖書館學會和情報學會成果:

1994 華山青、孫孝詩、劉凱軍 "圖書館管理適應時代的需求" 第八屆全國十三城市公共圖書館工作研討會優秀論文

1996 翟新寧"論世紀之交"大圖書館"觀念之確立"第十屆全國十五城市公共圖書館工作研討會論文獎

1998 王宗芳、孫孝詩“第十二屆全國十五城市公共圖書館工作研討會獲中國圖書館學會論文獎”

孫孝詩、劉毅 "淺議華東地區圖書館之間的協作" 獲華東地區圖書館學會優秀論文

1999 馮 平 "試論中國機讀目錄的標引與套錄" 在全國優秀成果評比中獲圖書情報科學研究 一等獎

尹立麗 "概述 圖書館學研究對象之演變" 在全國優秀成果評比中獲圖書情報科學研究 二等獎

孫孝詩 "淺議圖書館的科學管理" 中國圖書館學會大會交流論文

孫孝詩、張齊增 "論文獻資源共建共享的客觀條件" 全國十五城市公共圖書館工作研討會優秀論文獎

2001 孫孝詩 "論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新觀念與新形式" 第十四屆全國十五城市公共圖書館工作研討會獲中國圖書館學會論文獎

孫孝詩 "我館新館建設看21世紀圖書館建築與布局" 華東地區圖書館學會一等獎

部門設定

人們在讀書人們在讀書

中文外借

中文外借室位於青島市圖書館二層,主要負責中文圖書的借閱。

中文期刊

中文報刊閱覽室位於青島市圖書館二層,臨近圖書館主入口,面積750平方米,收藏有中文期刊2000種、中文報紙300種,承擔中文報刊閱覽、查詢職責,有閱覽座席304位。

中文采編

中文采編負責中文圖書的採訪和編目。

閱覽部

閱覽部是全館中文圖書基藏書庫兼提供開架閱覽服務。

外文

外文負責外文圖書的採訪和編目。

電子閱覽室電子閱覽室

電子閱覽室

電子閱覽室位於青島市圖書館四層,面積450平方米,有多媒體電腦134台,百兆頻寬到桌面,可進行網上瀏覽、音視頻點播、資料庫查詢等。

多功能廳

多功能廳位於青島市圖書館一層,面積600平方米,其中有三個單間,有一流的燈光、音響,吧檯、小舞台齊備,是舉辦咖啡廳、茶吧、音樂吧、休閒吧的理想場所。

多功能廳多功能廳

報告廳

報告廳位於青島市圖書館三層,獨立出入口,面積400平方米,擁有高檔軟座席260位、一流數字會議系統和數碼環繞電影放映系統,定期舉辦學術會議、講座、影片欣賞、獨奏音樂會,特別是“半月一講”、“周末影片欣賞”等活動,吸引大批社會公眾參與,有較高社會知名度。

服務指南

入館須知

一、本館向公眾開放,讀者須辦理本館一卡通中、外文借閱證、一卡通少兒證或臨時閱覽證,經刷卡確認後方可進入有關部室。

二、凡殘疾人、60歲以上老年讀者可憑殘疾人證、老齡證或離、退休證免註冊費〈不含工本費〉使用借閱證。

三、請注意儀表,勿穿汗背心、拖鞋入館,隨身攜帶的包及其他物品請寄放存包處。

四、請保持館區安靜,禁止大聲喧譁,入室請將手機、尋呼機置於靜音狀態。

五、愛護文獻資源和公共設施,損壞須按規定賠償。

六、維護館內衛生,請勿在館內亂貼亂畫及亂扔紙屑、果皮等雜物。

七、本館為無煙圖書館,禁止在館區內吸菸和使用明火,禁止攜帶易燃、易爆品入館。

八、請勿在室內從事與閱覽無關的活動。

九、請自覺遵守圖書館各項規定,服從工作人員管理。

開放時間

夏令時:5月1日—9月30日 8:30—20:30 自習室至20:30 其他部門至17:30

冬令時:10月1日—4月30日 8:30—19:30 自習室至19:30 其他部門至17:00

提示

為保證讀者安全,維護入館秩序,本館正門(延吉路)開放時間為8:45,西門(山東路)開放時間為8:30

本館自習室為避免搶座、占座而發生糾紛,寒暑假、節假日期間及讀者較多時,將實行對號入座。讀者早間可由西門(山東路)排隊領票(當日有效),自當日8:30領票起,如超過半小時不對號入座視為自動放棄,該座位可由他人使用。

交通位置

地址:市北區延吉路109號(市北區政府對面)

交通位置交通位置

公交線路: 乘33路,205路,211路,224路,307路,318路,320路,322路,374路,502路,605路,761路,626路,都市觀光3號線圖書館站。

圖書館概覽

介紹中國大陸地區的部分圖書館,了解它們的歷史,現在,館藏精品以及具體服務情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