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水輪泵站

青山水輪泵站

中國規模最大的水輪泵站工程,位於湖南省臨澧縣境內。該工程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航運。樞紐工程位於澧水下游,控制流域面積15250km2,設計20年一遇洪水流量為19500m3/s,實測最枯流量16.9m3/s,多年平均流量475m3/s,多年平均徑流量150億m3。工程於1966年開工,1972年主體工程完工受益,以後陸續進行渠道防滲和電站建設。1978年灌溉面積達到3.4萬hm2。其主要工程設施有攔河壩、副壩、水輪泵站、發電站、船閘、灌區配套設施等。

情況簡介

臨澧縣青山水輪泵站管理局是國家大型灌區青山水輪泵站灌區的主管部門,下設機構有:局機關、水電所、灌溉管理站、勞動服務公司和青山賓館,共有在崗人員437人。青山水輪泵站

青山水輪泵站青山水輪泵站

位於澧水下游,站址座落在杉板鄉坪山村與新安鎮上坪村交界處,是一座以提水灌溉為主,兼有發電、通航等綜合經營的大型水利工程,是目前亞太地區最大的提水泵站,設計灌溉農田53萬畝。泵站另建有配套電站二座,裝機總容量8900KW。青山水輪泵站自1972年投入運行以來,累計提水33億立方米,引水20億立方米,發電12.5億千瓦時,為促進臨澧工農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自1995年以來,青山局依託電力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招商引資,最佳化經濟環境,目前青山地區已發展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初步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青山工業小區。青山工業小區是臨澧“白青工業走廊”的重要組成。2006年,青山工業小區共完成產值8000萬元,實現利稅300萬元以上,為實現臨澧工業強縣目標、促進臨澧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

青山水輪泵站

水輪泵是中國獨具風格的一種提水機械。它把水輪機和水泵結合在一起,利用水流動力推動水輪機而提水,分布在南方水量充沛的中小河流上。青山水輪泵站位於湖南省臨澧縣境內,

青山水輪泵站青山水輪泵站

工程於1966年開工,1972年主體工程完工受益,以後陸續進行續建。目前灌溉面積達到2.2萬hm2。灌區由攔河壩(漿砌卵石重力壩,壩高17.2m)、水輪泵站(共40台不同型號的水輪泵,總提水能力15.1m3/s)、自流引水閘(引水流量18m3/s)、發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900kw)、船閘、總長404km的乾、支渠道等組成。灌區內還有74座水庫、7041處塘壩,攔蓄當地地表徑流1.3億m3。水輪泵站年提水約1億m3,不耗油、電,降低了灌溉成本,成為中國多種灌溉系統類型中有特色的一種形式。中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緊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2220m3。雖然雨熱同季的氣候條件,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由於降雨集中,時間和空間分布不均,且與人口、耕地分布不相匹配,中國歷來水旱災害頻繁。據歷史記載,在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中國共發生大的水災1092次,大的旱災1056次。特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防洪、灌溉、排水等水利工作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和環境保護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治水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有4000多年。2200多年前,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從此“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成為“天府之國”。經過歷代修繕,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成為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水利事業,把水資源作為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來促進防洪和灌溉、排水事業的發展。50多年來,累計修建江河堤防27.8萬km,建成水庫8.5萬座,初步控制了大江大河的常遇洪水。農田灌溉面積從1500萬hm2發展到目前的5600萬hm2,每年在灌溉土地上生產的糧食占全國總量的3/4,生產的經濟作物占90%以上。中國灌溉排水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國能夠以占世界6%的可更新水資源量、9%的耕地,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溫飽問題,為中國農業生產、糧食安全以及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從長遠來看,水資源短缺始終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中國的水旱災害仍呈現加重的趨勢,因水旱災害減產的糧食約占同期全國糧食產量的8%。城市和工業用水增長以及嚴重的水污染,加劇了灌溉用水的短缺。挑戰是嚴峻的。但是近幾年來,我們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實效使我們堅信,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大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就一定能解決好中國的水資源問題,保障國家的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糧食安全、水生態和環境安全,實現水資源與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防洪、灌溉和排水事業發展的歷史、經驗、成就以及挑戰,在第19屆國際灌排大會暨第56屆執行理事會召開之際,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組織編寫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國灌溉與排水》、《中國防洪與管理》和《中國灌溉與防洪史》圖書。這些圖書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中國水利的豐富內涵與發展進程。我相信,它們的出版不僅能夠為中國的讀者認識中國水利帶來幫助,也能夠在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搭建一座橋樑,為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水利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揮應有的作用。

灌溉設施狀況

(1)灌區數量與灌溉面積。到2003年底,中國農田灌溉面積為5590萬hm2,為1949年的3.5倍;人均占有灌溉面積0.65hm2,是1949年的2倍多。5590萬hm2灌溉面積中,糧食、蔬菜等種植業灌溉占91.6%,果林灌溉占3%,林業灌溉占2.4%,天然草場及人工飼草料地灌溉占1.9%,其他占1.1%。
目前全國大中小型灌區約1000萬處。其中,灌區規模大於2萬hm2的大型灌區402處,灌溉面積占全國灌溉面積的29.2%;灌區規模在666.7萬~2萬hm2的中型灌區5300多處,灌溉面積占全國灌溉面積的15.5%;灌區規模小於666.7hm2的小型灌區數量眾多,其灌溉面積占全國總灌溉面積的55.3%。
(2)灌溉工程設施構成
1)蓄水工程:全國8.5萬座水庫中,絕大部分承擔著向農業灌溉供水的任務。水庫總庫容5658億m3。庫容超過1億m3的大型水庫453座,其庫容占全國水庫總庫容的近3/4;庫容0.1億~1.0億m3的中型水庫2800多座,庫容占全國水庫總庫容的近14%;庫容0.001~0.1億m3的小型水庫8.2萬座,庫容占全國水庫總庫容的10%。此外,還有蓄水量0.03~10萬m3的塘壩約600萬座,蓄水量小於300m3的水池(窖)約500萬個。
2)提水灌溉設施:為農業灌溉排水服務的泵站共50.2萬個,其中絕大部分為灌溉泵站,動力設備保有量近2200萬kw;農用機電井420萬眼,動力設備保有量3770萬kw;移動排灌機械2100萬kw。此外,還有一大批從河道上引水的灌溉設施。

雨水集蓄利用工程

位於四川省龍泉山脈中部的仁壽縣文宮鎮義和村,原來無塘、池、堰水利工程,生產生活用水全靠自然降水,每遇乾旱,農業減產,村民生活困難。1997年起,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坡面建渠,在凹地建窖,在平地建池,把池、窖、塘連線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蓄水、輸水灌溉體系。工程產權明晰,為農戶所有,調動了農民參與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截至2003年底,共新建山平塘1口,蓄水池237口,水窖80個,開挖襯砌引水渠5000m,增加蓄水能力60900m3,增加灌溉面積36hm2,噴灌面積13hm2,滴灌面積6.7hm2。村民在留足口糧田的前提下,種植枇杷、柚子、桃子、臍橙等水果67hm2;利用荒山荒坡發展草坡畜牧業,飼養優質羊1200多隻。還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目前該村農民不但糧食自給,而且收入大幅度提高,人均年收入達4000元。

著名灌區與機電排灌工程

機電排灌常用於無自流排灌條件或採用自流排灌不經濟的農田排灌、人畜飲水、城鎮供水、圍海造田、抽水蓄能及跨流域調水等,它在保證農業全面豐收,促進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