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黃花魚

臨澧黃花魚

基本介紹

臨澧黃花
魚學名為細鱗鯝,屬鯉形目、鯉科、鯝亞科、鯝屬。
關於“臨澧黃花魚”名稱的來歷,大體分為“黃花魚”和“臨澧黃花魚”兩個階段。首先,“黃花”的來歷已久。臨澧民間傳說和記載統一的說法是源於紀念宋玉。據傳,戰國末年,楚大夫宋玉居住於雲夢之田(今臨澧縣)期間,特別喜食浴溪河裡一種黃色的魚。宋玉仙逝後,葬於浴溪河畔,其居住地被後人命名為宋玉城,現為臨澧縣望城鄉宋玉村。相傳每年四月油菜花開時節,雨水頻繁,浴溪河水陡漲,這種黃色的魚便成群結隊匯集至宋玉墓前,黃色魚尾翹出水面(實為此魚生物習性,喜歡在水流衝擊下集群產卵,俗稱“斗水”),波光粼粼,漣漪圈圈,猶如朵朵黃花水中盛開,與油菜花海相輝映,場面蔚為壯觀,神似朝拜宋玉。臨澧先賢為紀念和緬懷這位文學先祖,將此魚命名為“黃花魚”。據《湖南通志》、《湖南地方志》和《安福縣誌》記載的《黃花魚兒歌》描述:“年年四月菜花黃,黃花魚兒朝宋王。花開魚兒來,花謝魚兒去。只道朝宋王,誰知朝宋玉。”此歌為六朝時民間創作,是我國最早的一首漁歌,一直流傳至今。以此為證,細鱗鯝以“黃花魚”作為名稱在臨澧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其次,“臨澧黃花魚”的來歷還來源於臨澧對黃花魚的規模養殖。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了黃花魚這種珍貴的野生資源,將黃花魚苗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養殖規模日漸擴大,黃花魚遍布了臨澧縣大小水域。因為黃花魚獨特的品質特性,臨澧人民特別喜愛養殖和食用黃花魚,官亭、同歡等水庫的黃花魚,因口感獨特,肉味鮮美,受到民眾的喜愛。本地老百姓遇家中來客,常將黃花魚作為待客的一道美味佳肴,逢婚嫁喜事,更把黃花魚列為置辦酒席的主菜之一。外地遊客來臨澧遊玩時,也能在臨澧大小餐館品嘗到黃花魚這道美味的特色菜。隨著黃花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臨澧黃花魚”這一名稱逐漸在臨澧民間傳播開來。
由於黃花魚優良品質,臨澧先民將其從河流中捕撈後,放入堰塘進行餵養,這就是早期人工養殖的雛形。解放後,農業生產活動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全縣大建水庫,廣泛開展臨澧黃花魚養殖,特別是1971年青山水輪泵站建成後,通過提水,澧水中的黃花魚苗隨著渠道流入全縣大部分水庫和池塘自然繁殖生長,形成了種群規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臨澧黃花魚進入深度養殖階段,在全縣各大小水庫、河流、堰塘大量投放黃花魚苗,據《臨澧縣農業區劃報告》記載:“1980年雨季,僅在佘市的向陽水庫,一次就起水臨澧黃花魚1800斤,官亭水庫年產臨澧黃花魚5萬斤以上。”隨著產量的增加和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臨澧縣也因盛產黃花魚而聞名省內外,“臨澧黃花魚”因此而得名。
臨澧黃花魚適應大小各類水域,主要攝食各種有機碎屑、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固著藻類、底棲藻類等水生物,具有清潔水質、減少污染、健康生態等優點,屬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發展前途的自然增殖優良魚類。

外觀特徵

臨澧黃花魚體態勻稱,肌肉堅實,背鰭淺灰色,
尾鰭桔黃色,其他各鰭淺黃色。

風味特徵

臨澧黃花魚肉質細嫩、味美,具有獨特的清香。

營養特徵

臨澧黃花魚肉質優良,富含DHA牛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

產地信息

臨澧歷史悠久,古為荊楚之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承地,楚墓群以居湖南省楚墓密集區之冠和氣勢恢宏而聲名遠播。晉太康四年,設臨澧縣,清雍正七年,改稱安福縣,1914年改稱臨澧縣。春秋戰國時,有宋玉、申鳴兩座古城南北相望。臨澧人文薈萃,人才輩出,是民主革命先驅林修梅、開國元勛林伯渠、文學巨匠丁玲的故鄉。
臨澧縣地處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與津市接壤,南接鼎城區桃源縣,西鄰石門縣,北與澧縣相連。全縣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轄有18個鄉鎮(區),339個村(社區),總人口45.6萬。臨澧縣地處武陵山余脈與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地理坐標東經111°24ˊ~111°49ˊ,北緯29°17ˊ~29°46ˊ,南北長57.5公里,東西寬32.5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向東北傾斜,構成全縣以微丘、平原為主,間有山嶽的地貌形態。境內水土豐腴,物產富饒,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是國家商品糧、棉、油基地縣,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示範縣,湖南省綠色食品基地示範縣。
臨澧縣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季節性強,日照充足,雨量豐沛,氣候溫和,溫度適宜。年平均氣溫16.4℃,多年平均降水總量15.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218.2毫米,年平均降水日(≥0.1毫米)138天。縣域屬中低緯度,光能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1629.1小時,年均太陽輻射總量106千卡/㎝。年平均風速2.4米/秒。年平均相對濕度81%。常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20天以上,全年≥10℃的日期有239天,無霜期267天,適宜魚類生長的季節有8個月。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庫、塘水質達到三類標準以上。臨澧縣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種23種。土壤富含鐵、硒、鋅、鉀、磷、鈣、鎂等多種微量元素,是硒元素的富聚區。
臨澧縣南接常(德)益(陽)長(沙)經濟走廊,北鄰湖北宜(昌)荊(州)沙(市)沿江經濟帶,西倚張家界旅遊經濟區,東屬環洞庭湖經濟圈。境內有207國道縱穿南北,S304省道橫貫東西,枝柳鐵路、石長鐵路、洛湛鐵路、常荊高速、安慈高速穿境而過,距離常德市45公里,距常德桃花源機場60公里,距張家界國際機場200公里,澧水、道水通江達海。特別是縣鄉公路四通八達,通鄉通村公路全部硬化,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通達各鄉鎮和常德的半小時交通網,具有優越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

養殖信息

養殖環境

臨澧縣具有良好的臨澧黃花魚養殖生態環境。境內山水相連,水資源豐富,水體清澈,無污染,水質良好。全縣河網密布,119條大小河流呈樹枝狀分布。全縣庫、塘遍布,建有中小型水庫151座,庫容達2.65億立方米。全縣水環境質量良好,庫、塘水質達到三類以上標準。河流總長度751.5千米,河網密度0.62千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9.894億立方米。澧水幹流修建有亞洲最大的水輪泵站——青山水輪泵站,多年平均提水量1.2億立方米;在道水建有金寶灘、清水、烽火3座中型水輪泵站,年均提水0.3億立方米。上述四座泵站通過150多公里長的乾渠對全縣各結瓜水庫及部分池塘進行補水,為臨澧黃花魚的生產養殖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證。

養殖現狀

臨澧縣屬洞庭湖區,水系非常發達,天然餌料資源豐富,臨澧黃花魚養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在道水河支流的浴溪河畔有大量的黃花魚苗在水中遊動,便將其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黃花魚資源遍布了臨澧縣大小水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縣大建水庫,廣泛開展臨澧黃花魚養殖。特別是1971年青山水輪泵站建成後,通過提水,澧水中的黃花魚隨著渠道流入全縣大部分水庫和池塘繁殖生長,形成了種群規模。八十年代以後,縣政府對臨澧黃花魚養殖加大了重視和支持力度,全縣建立了以官廳水庫、同歡水庫、群英水庫等40座水庫為主的養殖基地,養殖規模達到10多萬畝,年產量一度達到300萬斤以上。1984年,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農產品展銷會上,臨澧黃花魚因綠色環保、口感清香、營養豐富被一搶而空,引起了國家水利部領導的高度關注,並要求在全國大力推介。1985年,為破解魚苗緊缺這一難題,省水利廳和省科委委託省水產科研所水產專家在我縣官亭水庫進行全國首次黃花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究;1986年,在省水利廳的支持下,我縣修建了同歡水庫黃花魚天然產卵場;1987年,同歡水庫天然產卵場項目和官亭水庫人工繁殖技術研究項目,經省科委組織中科院水庫漁業研究所與省水產科研所專家鑑定,天然產卵場項目榮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四等獎,人工繁殖技術項目榮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90年9月,省水利廳在我縣舉辦了四期培訓班,面向全省推廣臨澧黃花魚養殖技術;同年10月,國家水利部在臨澧舉辦鯝科養魚技術專題研討會,大力推介臨澧黃花魚。這一時期,我縣因盛產臨澧黃花魚而聞名省內外。
本世紀初開始,臨澧縣政府提出了“生態、環保、健康”養殖模式,制定出台了《臨澧黃花魚養殖技術規範》,對黃花魚養殖戶進行專門技術指導和全程質量監管。
全縣養殖水域全面實行禁采禁投,開展臨澧黃花魚的人工增殖放流與種質資源保護。同時加大漁政管理力度,嚴厲打擊偷捕、電魚、毒魚行為,為臨澧黃花魚的生長繁育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臨澧黃花魚的內在品質的不斷最佳化。臨澧黃花魚實行生態養殖後,雖然年產量有所下降,但其內在品質卻得到了大幅提升。2012年,為紀念中國文學先祖和楚文化代表人宋玉,在臨澧縣宋玉學會的提議下,縣政府在望城鄉宋玉村建成了年產1億尾黃花魚苗的孵化基地,每年可生產魚苗1億尾以上,培育夏花魚種2000萬尾以上,冬春片魚種1000萬尾以上。目前,臨澧黃花魚已形成魚苗孵化、養殖、銷售、深加工“一條龍”生產加工體系,發展前景非常廣闊。

發展現狀

目前,臨澧黃花魚養殖遍及全縣18個鄉鎮(區),養殖水面達到11.2萬畝以上,年產量達250多萬斤,年創產值5000多萬元,養殖戶達到1200戶、5600人,產生了十分可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生態效益。臨澧黃花魚適合清蒸煎炸等多種烹飪加工方式,口味俱佳,常見的有醉香臨澧黃花魚、平鍋臨澧黃花魚、醬香臨澧黃花魚、乾煎臨澧黃花魚、清蒸臨澧黃花魚和手撕臨澧黃花魚等多種,是湘菜中的美味佳肴。臨澧黃花魚產品遠銷湖北、江西、廣東、重慶等省市,深受消費者喜愛。臨澧戴鬍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的臨澧黃花魚五香系列產品、廖妹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的臨澧黃花魚香辣系列產品、欣發堂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的臨澧黃花魚醬香系列產品等在市場上十分走俏。2012年5月,中央電視二台《消費主張》欄目組來我縣錄製專題節目,面向全國觀眾大力推介美味的臨澧黃花魚。
近年來,臨澧縣委、縣政府立足於做大做強傳統特色產業、傾力打造臨澧黃花魚金色名片這一目標,將其列入品牌創建戰略規劃,提出了中長期發展規劃。縣政府計畫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加大臨澧黃花魚產業培育力度,提升產業競爭力,大力推廣臨澧黃花魚的養殖生產,著力提升臨澧黃花魚深加工水平,力爭實現臨澧黃花魚養殖、加工年產值超億元。目前,臨澧黃花魚已逐漸步入“規模、規範、生態、綠色”發展之路,形成了生產與加工協調發展、齊頭並進的新格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