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勝利渠灌區

人民勝利渠灌區

人民勝利渠灌區工程於1951年開工,1952年建成通水,引水能力60——85秒立方米,是新中國建立後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灌區南起黃河,北至衛河,總面積1422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近200萬畝。

簡介

人民勝利渠灌區人民勝利渠灌區

人民勝利渠灌區(People'sVictoryCanalIrrigationArea)位於中國河南省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1個引用黃河水灌溉的大型自流灌區。灌區總控制面積1486km2。主要灌溉新鄉、安陽、焦作市的8個縣(市、區)47個鄉鎮的9.8萬hm2耕地,其中充分灌溉面積5.8萬hm2,補給灌溉面積4萬hm2。同時還承擔著新鄉市城市供水和必要時向安陽、天津送水補源的任務。工程設計流量60m3/s,加大設計流量85m3/s。灌區於1951年開工,1952年4月第一期工程建成,當年開灌受益。後經幾次整修擴建,達到現有規模。

灌區土質以輕壤土和中壤土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棉花水稻、花生等。複種指數1.8。灌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4℃,無霜期220d,年平均水面蒸發量1300mm,年平均降水量620mm。開灌至2000年,灌區共引水300.6億m3,其中農業用水174億m3,新鄉城市用水9.6億m3,向天津市送水11億m2,補給衛河水68億m3,回灌補充地下水38億m3。

灌溉系統

開灌前灌區旱澇災害頻繁,社會經濟十分貧窮落後。開灌後,旱、澇、鹼、沙災害得到綜合治理,糧棉產量逐年增產,20世紀末糧食平均每公頃14250kg,棉花每公頃1125kg,分別是開灌前的10.7倍和5倍,同時還利用黃河泥沙沉沙改土,把低洼荒涼的鹽鹼地改造成高產穩產的農田,先後淤改土地達6000多hm2。
為了解決灌區耕地鹽鹼化問題,從1954年開始,灌區逐步實施計畫用水,推行井渠結合,建立了一套水鹽監測、水量調配製度,開展鹽鹼地改良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引黃泥沙淤積問題上,採用沉沙池集中處理,並積極開展渠系調整,提高渠道輸沙能力,把泥沙輸到田間,既減輕渠道淤積,又提高土壤肥力,為黃河下游引黃灌溉開創先例。
人民勝利渠開灌以來,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積累了引黃灌溉的寶貴經驗。20世紀90年代以來,灌區開始進一步進行節水減淤的技術改造工程,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
人民勝利渠灌區工程於1951年開工,1952年建成通水,引水能力60——85秒立方米,是新中國建立後在黃河下遊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灌區南起黃河,北至衛河,總面積1422平方公里,控制灌溉面積近200萬畝。灌區工程由沉沙、灌溉、排水、機井四個系統組成。沉沙系統進行自流沉沙;灌溉系統由總乾、乾、支、斗、農5個固定渠道組成;排水系統實行灌排分設的工程模式;機井系統由機井和相應的田間工程組成,實行渠井結合,井灌井排,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衡。灌區實行統一管理,積極開展科學試驗研究,實行計畫用水,開創了一條渠井結合、灌排並舉、工程配套、沉沙改土、防治鹽鹼、發展引黃灌溉事業的新路子。人民勝利渠自開灌以來,灌區的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糧食畝產量成倍增長,與此同時,灌區還多次向天津市送水,並為新鄉市的工業和居民用水提供水源。

著名灌區與機電排灌工程

機電排灌常用於無自流排灌條件或採用自流排灌不經濟的農田排灌、人畜飲水、城鎮供水、圍海造田、抽水蓄能及跨流域調水等,它在保證農業全面豐收,促進農業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