淠史杭

淠史杭

淠史杭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東南部,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水力發電、城市供水、航運和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簡介

淠史杭灌區位於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東南部,地處大別山余脈的丘陵地帶,橫跨江淮兩大流域,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的總稱,

淠史杭鳥瞰淠史杭鳥瞰
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水力發電、城市供水、航運和水產養殖等綜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受益範圍涉及安徽、河南2省4市17個縣區,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實灌面積1000萬畝,區域人口1330萬人,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是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之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

覆蓋範圍

灌區控制面積覆蓋皖豫兩省1.3萬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100萬畝,境內灌溉面積已達616萬畝。沿淮地區開闢了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姜家湖、壽西湖5個行蓄(滯)洪區,有效保障了淮河汛期安全。
灌區水源來自佛子嶺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龍河口水庫和梅山水庫。總庫容66億立方米。該灌區於1958年開工 ,1959年開始灌溉農田,以後逐年續建配套,1987年乾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還在進行。工程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航運、水產養殖、城市用水的綜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樞紐工程,7級渠道的2條總乾渠,11條幹渠,19條分乾渠,總長1384千米;1.3萬條支渠、斗渠、農渠,總長2.26萬千米;大小渠系建築物2萬多座;中小型調節水庫1066座和21萬口塘壩,有效庫容12.3億立方米;抽水站、補水站總裝機容量14.1萬千瓦。該工程實現了40萬公頃農田的自流灌溉,實灌面積達58萬公頃,並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災,減輕了淮河幹流的洪災。

走近淠史杭

淠史杭灌區以艱苦卓絕的創業歷史享譽中外。位於江淮分水嶺兩側的特殊地形和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氣象條件,使歷史上皖西皖中地區水災頻發。在這片飽受水患的土地上,古代先哲們雖然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今安豐塘)等工程,但並沒有改變江淮分水嶺地區十年九災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安徽人民積極回響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陸續興建了攔蓄大別山區洪水的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五大水庫。以此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1000萬畝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區。從1958開工興建至1972年基本建成通水的14年裡,在經濟極端困難、物資十分匱乏、技術設備落後的條件下,安徽人民用十字鎬、獨輪車等簡單工具,肩挑手抬,以最高日上工人數達80萬人、累計4億工日的“人民戰爭”和建設時期每畝不足40元的國家投資,開挖了6億立方米的土方量,建起了縱橫皖西、橫貫皖中的龐大灌溉系統,創造了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朱德、劉伯承、李鵬、喬石、溫家寶、曾慶紅等先後來到灌區考察,美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的友人先後來到灌區觀摩。
淠史杭灌區以宏偉的灌排體系著稱於世。灌區以五大水庫、三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系建築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多萬座塘堰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縱橫交錯在崗巒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溝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江淮兩大流域,實現了雨洪資源的科學利用和水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貧脊之地變成了今天的魚米之鄉,被譽為新中國治水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淠史杭灌區以強大的服務功能支持安徽奮力崛起。淠史杭灌區控制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面積1.3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1/10;耕地面積1160萬畝,占全省1/6;有效灌溉面積1000萬畝,占全省1/4;糧食產量占全省1/4;水稻產量占全省1/3,奠定了安徽糧食主產省的重要地位,促進了全省的糧食安全。灌區優質的水源是1330萬人的生命之源,是全省1/3國民經濟發展的用水保障,是維持灌區良好生態的源頭活水,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淠史杭灌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抒寫著灌區建設管理的新篇章。1963年,淠史杭灌區在全國灌區較早地實施了基本水費+計量水費的水費計收辦法;1984年,淠史杭灌區在全國大型灌區中第一個引進世界銀行貸款進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上世紀90年代以來,淠史杭灌區按照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和水利部黨組的治水思路,緊緊圍繞灌區體制、機制創新與灌區工程改造兩項任務,改善工程老損面貌,改革體制機制,加快灌區管理工作與市場經濟的接軌。工程自1959年開始發揮效益,累計引水1429億m3,累計灌溉3.6億畝,增產糧食440億公斤;城市供水60億m3。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今天,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淠史杭灌區以服務灌區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力爭建設一個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管理先進的現代化大灌區。

淠史杭建造的始末

這是一頁複雜而敏感的歷史。這也是一頁難以述說的歷史。
這又是一頁不得不說,值得後人永遠銘記的歷史。
曾希聖的名字和淠史杭聯繫在一起,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
儘管曾希聖曾身兼安徽、山東兩省省委書記,馳名於中國政壇,儘管淠史杭是新中國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列為世界七大灌區之一,然而,隨著歷史風雨的磨蝕,曾希聖已經漸漸地被人們所忘記。今天,40歲以下的人很少知道曾希聖了,省外和水利行業之外的人,也很少有人知道安徽有個與四川都江堰同等規模的灌區淠史杭。寬容一點說,後人可以忘記曾希聖,局外人也可以不了解淠史杭,但是,作為安徽人特別是皖中皖西地區的人民,不能也不應該忘記曾希聖領導開發淠史杭的那一頁歷史。
“乞丐之鄉”的窮根在哪裡?
從明清以來,安徽就一直被世人譏為“乞丐之鄉”。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有一個細節,江蘇的巡撫官場失意,被異地安置到安徽,雖還是原來的級別,他卻以為是遭到了重“貶”。就連他的夫人都說,到那個“叫化子鄉”去當官,真是倒透了霉了。其實,安徽被稱為“叫化子鄉”,不是外人強加的,而是當地人自己唱出來的,皖東的鳳陽流傳著一首在全國家喻戶曉的民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朱明王朝橫徵暴斂,搜刮民財,民不聊生,天怒人怨。由清而至建國前,江淮大地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戰爭更為這塊土地留下了難以癒合的創傷。這是歷史的事實。
不過,這只是人禍,安徽窮還窮在天災上,淮河三五年發一次大水,這幾乎成了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洪水一來,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房屋毀於一旦,人畜均遭受滅頂之災。天災人禍,鬧得淮河兩岸人民年年鬧春荒,“身背花鼓走四方”,遠走他鄉去沿門乞討。安徽“乞丐之鄉”的帽子就是這樣戴上的。
新中國建立之後,曾希聖就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有人便戲稱他為“乞丐頭子”。可是,他這個深得毛澤東和周恩來器重的一方“諸侯”,不僅恥於戴“乞丐頭子”這頂不光彩的帽子,而且決心帶領安徽人民扔掉“乞丐之鄉”的帽子。
對於安徽人民來說,淮河是一條害河。1950年夏,淮河再次泛濫成災,兩岸4000多萬畝農田顆粒無收,1300萬災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曾希聖把災情如實地向毛澤東作了報告,毛澤東流著眼淚在報告上作出批示,請周恩來負責抓緊擬定治理淮河的方案。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1月15日,毛澤東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並親筆題詞。人民領袖一聲令下,淮河流域蘇魯豫皖四省迅速掀起了治淮高潮。
淮河是建國後中央人民政府系統治理的第一條大河,由水利部治淮委員會負責實施,四省分段施工。安徽位於淮河中游,自然成為治淮的前沿陣地,當然也得到了國家很多的支持。短短7年時間,僅皖西大別山區,就相繼建成佛子嶺、梅山、響洪甸、磨子潭四座大型水庫,均是由國家投資的重點工程。大別山四大水庫有效地遏制了下游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解除江淮地區人民的旱災之患。
江淮地區為大別山余脈,境內崗巒起伏,水資源為自然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豐水年份窪地洪澇成災,枯水年份乾旱成片。民謠唱道:“窪地洪水滾滾流,崗上滴水貴如油。一方盼水水不來,一方恨水水走。”以皖西為例,史料記載,建國前的500年間平均二三年就有一次水旱之災,其中旱重於澇,為害也更頻更烈,從世代沿襲下來的地名便可見一斑,如“曬死雞”、“曬網灘”、“死人堰”等,這些至今仍在的地名都與旱災有關,聞之令人發怵。皖西各地更是明確記載著大旱之年的慘狀:“赤地千里,杯水千錢”;“斗米千錢,人相食”。從皖西到皖東,江淮地區人民世世代代飽受旱魔的蹂躪,位於江淮丘陵中央地帶的省城合肥,亦屬嚴重缺水的地區。
建國後的第一場大水之後,曾希聖對安徽的省情就有了明確而清醒的認識,“乞丐之鄉”窮就窮在“水”上,要想不當“乞丐頭子”,要想帶領江淮人民徹底走出生存困境,根本的出路也在“水”上。身兼省委書記和淮委副主任,曾希聖是安徽治淮工程的最高統帥,他在安徽的水利建設事業上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佛子嶺水庫建成以後,他就萌發了利用水庫的尾水發展下游農田灌溉的構想。地處四大水庫下游的皖西六安專區根據曾希聖的構想,於1953年編制了《淠右灌溉工程初步設計書》,設計灌溉面積108.9萬畝,曾希聖同意開發,並應允撥給1.25億公斤糧食作為省里的投資。但是,由於挖壓土地阻力大,民眾搬遷困難,加之技術力量不足、物質匱乏,淠右灌區的方案沒能付諸實施。
“全國之最”的規模是怎樣形成的?
1956年,淮委遵照曾希聖的意見,再次提出開發淠右灌區,並抽調了一個控制測量隊和四個地形測量隊,進行實地勘測,然後於1957年11月正式編制出《淠右灌溉工程規劃》,將六安專區於1953年設計的灌溉面積發展到了551萬畝。
出人意料的是,幾年前就積極要開發淠右灌區的曾希聖卻否定了這個方案。原因何在呢?
繼1956年批鄧子恢“反冒進”之後,在路線問題上,黨的一些高級幹部寧“左”勿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向不折不扣執行毛澤東命令的曾希聖,正是從這時開始,在對安徽工作的指導上一個勁地向“左”看齊,一味地求大求快。出於這種心態,曾希聖對安徽的水利建設提出了過高的要求,比如,淮北實現河網化,根治澇災,保證旱年有水利灌溉,大小河道要能行船。與此同時,他對皖西的淠右工程也形成了新奇而大膽的構想:在佛子嶺、響洪甸兩座水庫下游的東西兩淠河交匯處,攔河築壩,再建一座水庫,然後把水引向合肥,引到皖東。
幾年來,一直在積極籌劃開發淠右灌區的六安地委一班人,儘管對水利工程是那么的“如饑似渴”,但對曾希聖的構想也是望而卻步。曾希聖的構想是有遠見卓識的,也是非常有魄力的,但若按這一構想實施,現在的霍山城就完全成為水鄉澤國了,全縣的糧食主產區全部淹沒,移民數萬人,付出的代價太大,人力財力物力也不堪重負。那么,曾希聖怎么會收回這一成命的呢?淠史杭灌區現在的規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六安地委第一書記杜維佑回首40年前的往事,記憶猶新,就連一些數字都記得十分準確。他說,曾希聖當時提出建兩河口水庫,給了我們很大啟發,說實話,我們沒有力量承擔這么大的工程。但是,曾希聖要求我們把水送到合肥送到皖東,是死命令,沒有商量的餘地,怎么辦?在廣泛徵求水利技術人員的意見後,地委經過慎重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折中的方案,就是將六安地區境內的淠河、史河、杭埠河溝通,建一個特大型灌區。
地委形成決議之後,杜維佑和第二書記、專員趙子厚一道,專程赴合肥向曾希聖匯報這一方案。曾希聖聽說六安的兩個黨政一把手來匯報淠史杭的方案,立即召見。開始,他不說話,聽完匯報後說,你們不要光考慮六安地區如何,要為全省著想。我問你們,你們能調多少水到皖東?能不能保證合肥董鋪水庫的供水杜維佑和趙子厚都不敢提相反意見,但他們對自己的方案研究得是成熟的,構想是周密的,按照曾希聖的思路,他們端出了有把握的對策:興建龍河口、白蓮岩兩座水庫,溝通史、淠、杭三河,水量不少於兩河口水庫,完全可以把水調到皖東,而且可以保證合肥地區的供水。這個方案實現了曾希聖送水到皖中皖東的目的,所以,他比較滿意,也就不再堅持上兩河口水庫了。最後,他要求杜維佑和趙子厚,要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這個方案進行論證,一定要站在全省的位置來規劃灌區。
六安地委根據曾希聖的指示,成立了由趙子厚掛帥的工程指揮部,並抽出三個常委加強領導力量。指揮部組織原淮委勘測設計院淮南組的25名工程師,在4個月時間裡完成了工程的總體規劃:由史河、淠河、杭埠河三個毗鄰灌區組成,縱橫皖豫兩省12個縣市,橫跨長江、淮河兩大水域,覆蓋13130平方公里土地,設計灌溉面積900萬畝。這個規劃便是現在的規模。工程最初的名稱為“史淠杭溝通航灌工程”,是按三河由西至東的順序命名的,後來,曾希聖提出按三個灌區的大小順序命名,便正式改為“淠史杭溝通航灌綜合利用工程”,簡稱“淠史杭”,1989年版的《辭海》里列有專條,並配有灌區全圖。
淠史杭的規劃得到了曾希聖的認可。按照這個規劃,大別山四大水庫的水通過淠史杭灌區的渠道,可送向四面八方,西至河南固始,東至江淮屋脊八斗嶺、淮南鐵路以東的杜集,南至巢湖以南的廬江,北至淮河沿岸的霍邱壽縣。這無疑是我國水利史上一項偉業。
工程是在什麼條件下上馬的??
淠史杭的規劃雖然在曾希聖的工作日程上“立項”了,但並沒有納入國家計畫,甚至在開工以後尚未在省水利廳立項。
但是,六安的各級幹部等不得了,六安的農民兄弟等不得了。1958年入夏以後,連續70多天無透雨,塘壩乾涸,田地龜裂,莊稼枯死,500多萬畝農田成災,尚有152萬畝不能下種,全區有200萬人投入抗旱。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開工典禮在六安縣蘇埠鎮南5公里的橫排頭隆重舉行,這裡曾是當年徐向前創造“蘇家埠48天戰役”大捷的地方,為了創造建設新中國的奇蹟,皖西人民再一次在這裡誓師,向大自然宣戰。杜維佑為典禮剪彩,淠史杭指揮趙子厚發布開工命令,揮鍬破土。
工程立不上項,就得不到國家的投資,這就意味著,興建淠史杭,皖西人民必須自力更生。開工初期,國家沒給一分錢,地區財政也拿不出錢,所需物資基本上靠民眾自籌。據統計,在一、二兩個工期,民眾自籌石料14.22萬立方米,木材2.16萬立方米,樹材22萬多棵,圓竹65萬公斤,毛竹12萬多根,舊鋼鐵437噸。開山炸石,沒有炸藥,就發動民眾刮牆土熬硝,自製土炸藥。沒有水泥,就自建了三個水泥廠。木料不足,許多民眾把家中蓋房子的木頭、門板都獻出來了,有的甚至把給老人準備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
11條幹渠全面鋪開,最高上工人數達67.8萬,民工們挑著糧食和鋪蓋,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所謂工地,不是荒崗,就是沙灘,頭上一片藍天,四望滿目荒涼。沒有住房,民工們就披荊斬棘,用蘆席和茅草搭起一座座工棚,一到秋天,八面來風,上下冰涼。每個民工一個工日補助0.25—0.5公斤口糧和一毛錢菜金,等於是盡義務。
淠史杭工程完全是白手起家,沒有現代化建築材料,沒有現代化運輸工具,沒有現代化施工機械,有的只是黨心和民心形成的合力。然而,要建成一個全國最大的灌區,光靠精神力量只能是一句空話,也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一個星期天的早上,曾希聖起床以後,臉還沒來得及洗,趙子厚就從六安趕到了他家。趙子厚簡明扼要地匯報了工程的實施情況,提出了幾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核心問題還是投資。
50年代的幹部都知道,曾希聖脾氣大,好罵人,可敬不可親。不過,他對工作非常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每件事、每個問題都打破沙鍋問到底。那些粗枝大葉、心中無數的幹部到他那兒去匯報工作,若被他問得卡了殼,非挨訓不可,甚至挨罵。
聽罷趙子厚的匯報,曾希聖詢問了幾個關鍵環節,問到哪,趙子厚答到哪,對答如流,胸有成竹。曾希聖滿意地點點頭,他對趙子厚這個工程指揮的工作很讚賞,高興地說,你們儘管去乾,有困難,我叫水利廳給你們支持。之後,他交待水利廳廳長張祚蔭:“六安的淠史杭工程有困難,你要支持。”
在曾希聖的親自過問下,水利廳在淠史杭第一工期快要結束之際,下撥1100萬元。這筆資金勉強只夠橫排頭、紅石嘴、龍河口三個渠首工程關鍵部位所必須的投資,但總算可以保證百年大計的重點建築物的質量過關了。
在丘陵上開挖河道,扒開土層便是堅硬的頑石,人工開石耗時費力,通水遙遙無期。龍河口水庫梅嶺進水閘施工時,民工在懸崖峭壁上用鋼釺打石頭,一溜幾十根鋼釺,號子喊得震天響,一齊下錘,一錘下去,迸幾粒火星。一米多長的鋼釺,用不了幾天就只剩下幾十公分了。趙子厚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找省水利廳請求支援開山機,水利廳說開山機調不出來。沒辦法,趙子厚只好去找曾希聖。曾希聖把張祚蔭找來,三人當面,曾希聖說,六安有困難,你想辦法調一些開山機支持人家一下呀。還是省委書記的話頂用,張祚蔭很快給淠史杭工地調來十幾台開山機。
1959年6月2日,曾希聖到龍河口水庫工地視察,工地上人拉肩扛,號聲震天,上十萬民工與大自然進行著殊死較量。他被艱苦卓絕的勞動場面感動了。回到合肥就批撥平板車1000輛,汽車一輛。稍後不久,省長黃岩也到龍河口工地視察,又批撥了500輛膠輪車。當時物資緊張得買什麼都要計畫,就是小板車,有錢在市場上也買不到。有了這1500輛車子,又有了一部汽車,龍河口工地真算是鳥槍換炮了,生產力解放了,加快了整個工程的進展速度。
古代愚公挖山不止,感動了上帝,派神仙下凡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建設淠史杭的百萬民工,不愧為當代愚公,他們不靠神仙,只靠雙手,雖然沒有感動上帝,因為上帝不存在,卻感動了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
在淠河流域,合肥、長豐、肥東一市兩縣派來民工,支援肥西人民開發大潛山乾渠和滁河乾渠。
在史河流域,河南固始縣投入大批民工,援助金寨、霍邱兩縣人民重建紅石嘴渠首工程滾水壩。
在杭埠河流域,廬江縣人民與舒城縣人民聯合開發舒廬乾渠。
這種省與省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大規模團結治水,在淠史杭建設史上,是光彩奪目的一頁。如果沒有省委和曾希聖的支持,是難以辦到的。這種上下左右的支持凝聚成一種精神,這就是犧牲自我,造福後人的精神。
困難時刻為何沒有半途而廢??
1959年的夏天,江淮地區再次遭受特大幹旱。
淠河總乾渠開通,首次放水抗旱。時值建國十周年大慶前夕,淠史杭在開工一周年之際發揮了它的效益,意義非同尋常。為了讓社會了解淠史杭,關心淠史杭,支持淠史杭,指揮部自行設計製造了一條機帆船,曾希聖又從董鋪水庫調來一條遊船,供民眾乘船參觀。兩條汽艇游弋在淠河總乾渠上,往來於橫排頭渠首與六安縣城之間,水在崗上流,船在嶺上行,這是開天闢地以來六安人沒見過的奇蹟。不用組織,沒有號召,人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兩隻船一趟只能載100人左右,人人都想先睹為快,越發刺激參觀者的好奇心。坐在船上穿行於荒崗之間,恍若在屋脊上觀賞彩色的田野,天是新的,地也是新的,確實給人以新奇的感受。
千年的夢想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沿渠的男女老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大旱之際,城鄉人民看到自己的辛勤勞動終於引來了清清的甘泉,興奮之餘,對掌握水利這一“農業的命脈”充滿了信心。
就在這一年的國慶之後,在曾希聖的關照下,省水利廳給了淠史杭一個特別代表的名額,由趙子厚參加全國水利水電施工會議。這是一次難得的宣傳淠史杭的機會,趙子厚在會場上把灌區的全圖掛在牆上,發表了一次生動感人的演講,淠史杭溝通三河的精妙構思和宏大氣魄令所有與會者嘆服。當時,全國各地水利工程如雨後春筍,遍地破土,其熱情之高,氣勢之大,跨度之廣,在中國水利建設史上是空前的。毋庸諱言,為適應當時政治形勢的需要,有的水利工程匆忙上馬,浪費巨大的財力物力,有的水利工程盲目躍進,建成之日便是報廢之時,其損失無法估量。淠史杭以明顯的優勢贏得了國家的重視,水利部在會上便決定為淠史杭工程投資4500萬元,鋼材200噸,這是淠史杭工程所爭取到的第一筆國家投資,並在國家計委立上了項目。
淠史杭一下子便“高山打鼓——名聲在外”了。它的巨大效益和遠景規劃已為社會各界所認可,當工程需要人力物力支援的時候,省委一聲令下,四方回響。
然而,與此同時,一場特大的悲劇正在共和國的土地上悄悄地醞釀著。1959年夏的“廬山會議”,由於彭德懷的問題,形勢急轉直下,糾“左”變成了“反右傾”。“浮誇風”、“高指標”在各地更加變本加厲,毛澤東於1958年來安徽視察,對曾希聖及安徽的工作給予高度的讚揚:“沿途一望,生氣蓬勃,肯定是有希望的,是有大希望的。”不過,毛澤東在肯定成績之後,特別提醒曾希聖“不要驕傲”,而曾希聖恰恰在這一點上疏忽了,他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滋長了驕傲情緒,安徽的“五風”颳得尤其厲害。
1960年的初春,江淮地區開始被濃重的陰影所籠罩,潛伏已久的災難終於降臨。食堂辦不下去了,農村家家戶戶斷糧,有的連鐵鍋都砸掉“煉鋼”了。淠史杭第二期工程正進入關鍵階段,工地上的民工因飢餓所迫已不堪重負。兼任山東省委書記的曾希聖,從山東調來1萬民工,以工代賑,承擔大潛山乾渠的土方施工,直到第二期工程基本完成才返回山東。糧荒在繼續加劇,“餓病逃荒死”的慘象開始在農村蔓延,工地上,死人的事不斷發生。淠史杭工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中央為了緩解國家的經濟困難,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許多“半拉子工程”被一刀切下來,半途而廢。六安也有輿論,說修淠史杭死了很多人,現在不該修淠史杭……中央調查組到了安徽,民政部的調查組也來到六安。一時間,從上到下,各級領導幹部人心惶惶。
一次,黃岩省長到六安來,找趙子厚談話,非常關切地說,老趙呀,形勢嚴峻,不能幹了,還是停吧。趙子厚說,修淠史杭,民眾作出了巨大犧牲,現在渠道一段通,一段不通,停工多可惜呀。趙子厚的壓力很大,曾希聖的壓力更大,但是,在堅持施工,不能讓工程半途而廢這一點上,他們卻有著驚人的共識。在六安,杜維佑為趙子厚分擔了巨大的壓力,根據趙子厚的建議,地委正式研究決定:面上的工程暫時停工,民工全部撤回;重點渠道和重點工程不停。趙子厚專程到合肥向曾希聖匯報了地委的這一決定,曾希聖認為這個辦法很好,爭取主動,不誤工,不浪費,保住了重點工程,淠史杭就不會半途而廢。
不久,曾希聖來六安檢查工作,先看六安縣淠東的小麥,由於得淠史杭灌溉之利,長勢良好,一派豐收景象,再看緊鄰的肥西縣的農作物,因缺水而相形見絀。曾希聖對杜維佑和趙子厚說,淠史杭不但不能停,還要儘快送水過肥西,一定要把水送到合肥和皖東地區。勞力不足,我給你們調。
6月初,省委從合肥15所大專院校和17家工廠調集師生職工1.27萬人,到大潛山乾渠參加義務勞動。從六安的青龍堰通到肥西的紅旗溝,又延伸到官亭,全長26公里,一個半月小斷面通水。
8月中旬,省水利電力廳管教一、三支隊也奉調到淠史杭工地,承擔深切嶺、高填方等工程,不受季節限制,常年施工。一直乾到1972年,各乾渠基本建成通水,才相繼撤出。
在這段日子裡,每逢星期天,曾希聖總是想法擺脫一般性事務,帶上自己的夫人和孩子,到淠史杭工地上參加義務勞動。不打招呼,不驚官動府,更不要新聞記者陪同。他的勞動如果以土方計算,或許不能跟任何一個民工相比,但是,淠史杭的工程卻注入了他的心血。沒有他的心血,很難想像,會不會有今天的淠史杭。筆者在採訪期間親耳所聞,老一輩的淠史杭建設者眾口一詞:“沒有曾希聖,就沒有淠史杭”?
功過是非後人如何評說??
淠史杭沒有半途而廢,確實是不幸中的大幸。甘肅的引洮工程與淠史杭同時上馬,正是在1961年停工,至今也沒有建成,造成了民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其損失再也無法挽回。淠史杭乾成了,是因為曾希聖敢擔擔子,在當時那種形勢下,沒有足夠的勇氣和魄力,沒有犧牲自我造福後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不敢逆“風”而上的。在三年困難時期堅持興建淠史杭,皖西人民確確實實作出了無可估量的犧牲,許多人甚至獻出了生命。對此,曾希聖應負一定責任。但是,扔下半拉子工程不管,上百萬民工幹了三年,工程毀於一旦,物質、血汗、生命全部付諸東流,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罪過?
對於淠史杭這樣一座全國最大的灌區來說,若論犧牲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惟有檢驗其效益,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
1974年,淠史杭灌區建設成就以圖片、模型和實物的形式,在廣州春秋兩季交易會連續展出,在國內國際都產生了極大影響。日本代表團團長在60平方米的展廳里流連忘返,看罷展覽,他豎起大拇指,連聲讚嘆:“了不起?只用16年趕上了兩千年前的都江堰,真是了不起?”
是的,淠史杭工程確實了不起。灌區內渠道如“藤”,一千多個反調節水庫、20多萬個塘壩似“瓜”,渠道縱橫交織,庫塘星羅棋布,構成“長藤結瓜”的水利網路。在乾渠下游,建有39座補給站,如遇特大幹旱,可提河湖之水,補灌區水源之不足。地跨1.3萬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自流灌溉達80%,提水灌溉占20%,完全解除了人工灌溉之苦。歷經幾十年的驗證,淠史杭工程規劃設計科學,布局合理,是集中民眾智慧和力量改造自然的傑作,是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過去,這個“命脈”完全由老天操縱,有了淠史杭,灌區人民才真正操縱了水利的“命脈”。截止1995年,灌區累計灌溉面積?不含河南境內面積 24524萬畝,增產糧食206億公斤。灌區內再也沒有鬧過饑荒,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百業興旺。“淠史杭水滾滾流,流來幸福流去愁;流來幸福滿河面,流去苦難不回頭。”這首民謠在灌區內廣為流傳,表達了灌區人民愛淠史杭、贊淠史杭的真情實感。
1982年,國務院在批覆水利電力部報告中指出:“淠史杭灌溉工程經過多次乾旱考驗,證明是效益好的工程。”從這一年起,淠史杭灌區被國務院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全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討論通過的《關於第六個五年計畫的報告》指出:“要繼續建設好安徽淠史杭灌區等商品糧基地。”
淠史杭是一座綜合利用工程,灌區內40餘座發電站年發電量4000萬度;可供水產養殖的水面達80萬畝;通航乾渠長度為142公里。更為重要的一項效益是,為沿渠城鎮村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活生產用水,合肥市四大自來水廠,目前就數淠史杭這一條水源最為可靠,水質污染最輕。
面對灌區如此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許多人對當年皖西人民白手起家興建淠史杭感到不可思議。確實令人不可思議:截止1987年,淠史杭的總投資為8.17億元,國家投資4.19億元,而民眾投工投料折款卻高達3.98億元,這後一個數字幾乎全部是民眾的無償奉獻。照此投資數額及其投資比例,我們今天還能再建一個淠史杭嗎?
回過頭去再來回味一下“沒有曾希聖,就沒有淠史杭”這句話,更深一層地感受到了它的份量。
令人遺憾的是,1962年的“七千人大會”上,曾希聖被中央罷了官。曾希聖向劉少奇提出,他還回安徽工作,不能幹大的,就乾小的,就是到淠史杭當最後一名副指揮也行。他說,“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毛澤東給我下的命令,我得完成。“安徽還很窮,人稱是‘乞丐之鄉’,稱我是‘乞丐頭子’,這頂帽子還沒有徹底甩掉。我要回安徽,拚老命把‘乞丐之鄉’這頂帽子徹底甩掉。”但是,曾希聖的這個願望沒能實現。他從此離開了安徽。在上海工作期間,曾希聖還念念不忘皖西的淠史杭,不止一次地托人捎話回來,什麼事不乾,都要把淠史杭工程乾好?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曾希聖支持關懷淠史杭,是順民心,合民意,利黨利國利民之舉。
淠史杭是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江淮大地上鑄造的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它將永遠向後人昭示:造福於民者與天地長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