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人教版語文國小教科書課文]

青山不老[人教版語文國小教科書課文]
青山不老[人教版語文國小教科書課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教版語文國小教科書收入在六年級上冊第16課的名稱。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梁衡梁衡
當代作家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 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國小教材總顧問。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章回體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取出》《把欄桿拍遍》《名山大川感思錄》《人傑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

今年來又致力於人物散文,特別是有關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著有散文集《覓渡》、《洗塵》、《把欄桿拍遍》,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寫作研究集《為文之道》,政論集《繼承與超越》等。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全國好新聞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梁衡散文九卷。先後有《晉祠》、《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夏感》等多篇作品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夏》被選入國中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青山不老》被選入國小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16課,為略讀課文。

課文內容

文中的種樹老人:代喜增文中的種樹老人:代喜增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一切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裡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的這個手端一桿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裡的小環境。一排三間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起來抓把柴煮飯,帶上乾糧扛上鍬進溝上山;晚上回來,吃過飯,抽袋煙睡覺。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了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他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回來,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他敲著旱菸鍋不緊不慢地說著,村幹部在旁邊恭敬地補充著……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台電視機--他還有宏偉構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為止。

在屋裡說完話,老人陪我們到溝里去看樹。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老人說:"這樹根下的淤泥也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看完樹,我們在村口道別,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就再也出不來了。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樣東西。是真正與山川共存,日月同輝了。

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本文中的老人名叫高富)

詞句解釋

句子解釋

課文課文
1.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鬱,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闢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3.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紮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蹟,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4.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5.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他的生命的意義在這茫茫的綠洲中得到延伸,他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詞語理解

肆虐:任意殘殺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亞大風經常吹刮,給當地造成很大的破壞和損失。

盤踞:非法占據。文中指經常受到乾旱、霜凍、沙塵暴的迫害。

歸宿:人或事物的最終的著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終結地。

勁挺:堅強有力地挺立著。文中指在山窪、山腰裡的楊樹、柳樹挺立著,生命力非常旺盛。

淤泥:河流、湖沼、水庫、池塘中沉積的泥沙。文中指樹下堆積的泥土。

蕩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動。文中指老人的院子裡到處充滿著綠色,到處被植被所圍繞。

治理:管理,處理、整修。

領悟:領會的意思。

風雨同舟:在狂風暴雨中同乘一條船,一起與風雨搏鬥。比喻共同經歷患難。

山川共存:與山川融為一體。

日月同輝:日月的光芒交相輝映。

三番五次:形容次數很多,次數頻繁。

不緊不慢:形容心情平靜,行動從容。

閱讀感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文章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文章層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老人名叫代喜增,是一位勞動模範,直隸寶坻(今屬天津)人。他出生在1899年,已於2005年去世,享年106歲。1937年進東北林區當伐木工人。1948年冬季,一人完成六個人的伐木量。195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鐵力林業局依吉密林場主任、鐵力林業局副主任。是中共十大、十一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分段段意

第一段1自然段: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景觀和一幅喜人畫卷。

第二段2-5自然段:寫老人改造山林及綠化山溝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所取得成績。

第三段6-7自然段:寫“我”的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點出文章中心意旨。

課文簡說

本文向我們介紹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中,用15年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的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讓我們看到了我國人民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堅強決心。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這片綠洲,以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文章層次井然,內容清晰。課文先描寫了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喻示老人綠化山林、改造山溝所取得的成績;接著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通過山溝的大環境(即自然條件)的惡劣險峻,來襯托改造山林的艱難困苦;通過老農生活條件的簡陋艱辛,突出老農植樹造林的難度之大、態度之堅決;通過村幹部的補充介紹、老農的陪同參觀,展現了老人植樹造林、綠化家園、造福後代的成績;最後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課文語言簡練、生動,藉助比喻、擬人等表現方式,將山溝里綠樹成蔭、枝繁葉茂、錯落有致的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展示的還有老農為創造這片綠洲所付出的千辛萬苦,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老農的勇敢和所創造的巨大生態價值。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從這位普通的山野農夫身上看到我國人民在保護自然、改造山林、綠化家園上的堅強決心,以及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寬學生的認識角度;二是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這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種樹老人

一位山野老農,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自然條件極度惡劣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辛的情況下奇蹟般地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執著的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這樣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化為另一種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年齡的增長,老人的離開而消失,它將永遠根植在我們心中,與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這青山就永遠不會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