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龍生態旅遊景區

靈龍生態旅遊景區

靈龍生態旅遊景區,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這裡景色優美,景觀奇特,是旅遊度假的好去處。

簡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龍景區”因道光年間摩崖石刻“有龍則靈”而得名,此龍長約3米,高一米,雕刻工藝精湛,神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足下是鱗波閃閃的龍灘子深潭,一股泉水從近十米高的峽谷墜入潭中,波濤屢屢,此龍便迎波踏浪,呼之欲出。右側鐫刻著“有龍則靈”四個大字,其書法之灑脫、之雋永,是民間不可多得的書法魁寶和歷史文物古蹟,1996年便被萬州區人民政府授予萬州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嶺鎮位於重慶市萬州區東部12公里處,歷為川鄂交通要衝,著稱萬州東大門,是萬州政治、經濟、文化的視窗,重慶市級試點小城鎮,三峽庫區小康工程開發示範鎮,萬州十家重鎮。有工業企業28家,外資企業1家,移民安置105家363人,場鎮4個,幅員100餘平方公里,所轄11個行政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流動)近10萬。

1、 “望柱”遺址:建於道光年間,傳說蔣氏富豪數十代有餘, 建造“望柱”、雕龍刻鳳、雄偉壯觀,留於後人傳頌紀念。(據考證蔣氏先人屬皇親國戚)。後毀於文革時期。

2、“長嶺”牌坊遺址:位於老場出口,建於道光年間,傳說屬蔣氏修建,雕龍畫柱、金碧輝煌。一次皇帝出遊看好此地,御賜“長嶺”牌匾一塊,懸掛牌坊正中,十分醒目,文革時期被毀。

3、靜安橋:橫跨長嶺南北,用巨石單拱而成。長約30餘米,寬5米,拱高20餘米,建於道光年間。傳說原萬縣縣令從長灘去萬州州府議事,途經此地發現許多百姓被洪水捲走,蛟龍昂頭晃尾,常出入此地殘害生靈,於是稟告州府上奏朝廷,當皇帝得知後,立即下旨修建“靜安橋”,並將宮廷之寶“降龍劍”賜予長嶺,並懸掛於“靜安橋”橋拱正中,以作斬妖、降龍、避邪之用。“文革”時期曾有人想取走“降龍劍”,當木梯高架、人剛接觸劍時,晴天霹靂、雷電交加,三人觸電死於橋下。90年代初,長嶺被列為四川省級試點小城鎮,城鎮規劃需建造公路大橋一座,政府上報相關部門批准,修建時因資金短缺,準備拆掉“靜安橋”條石,以備建公路橋之用,因下雨數日不能開工,鎮長督戰施工現場,突然昏迷、高燒噩夢,一位白髮老者投夢於鎮長不能輕舉妄動“靜安橋”,否則長嶺百姓不得安寧,方被留於今日。被列為萬州區文物保護單位。

靈龍生態旅遊風景區是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的市級龍泉風景名勝區的一個景區。其風景區的總體規劃已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開發的總體思想和原則已確定。“靈龍”景區,根據地形及特色和文化底蘊分為6個分區。

龍灘景區

以豐富、離奇的民間傳說為依託。

位於重慶市萬州區長嶺東部,即長嶺鎮老土村蘆家灣,離318國道100米的峽谷帶。四面重山懷抱,翠竹蔥蘢,,小溪流水壓於重森林腳下,唯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通往幾百萬年形成的自然深潭——龍灘。

1、流米洞:相傳是上天賞賜的,它能接濟勤勞貧苦的百姓。只要你辛勤勞動,即使遭遇天災人禍,僅到此燒香一拜,說明原由,即可從洞中流出米來。而後,此地來一懶漢,燒香大拜,米洞只流出幾粒米,懶漢心懷不滿,將米洞沖大,希望能流出更多的米來,誰知惹怒神靈,為懲治人心貪慾,從此再也流不出一粒米來。

2、石鼓對石鑼:據傳說是天皇玉帝派二啷神招回七仙女回天宮時留下的,“銅錘四響,百姓遭殃”,為使凡間太平,玉帝降旨,“銅鼓對銅鑼”留於凡間,確保一方平安,風調雨順。如今,每當夜深人靜之時,仍可以聽到銅鼓銅鑼的響聲。

3、龍王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借旁邊28米處“龍灘”之靈氣,許多求雨者排著長隊在此(偏岩)等候,天突降大雨,有一白頭老者便“呼呼”大睡,醒來時大聲嚎叫,說此地是“龍王廟”,不能占道,而且“龍王”許諾有一股神水可治百病,不可多得。老者說完便急忙上前,將坑中水一飲而盡,只見老者白髮變黑,皮色紅嫩,因貪得無厭,不到一個時辰卻奄奄一息。於是,人們常稱它為“龍王廟”,建於同治年間,香火旺盛,保平安,治百病,一求百靈。

4、有龍則靈:據論證屬道光年間摩崖石刻,因石壁分化加之龍的多次顯靈,感動民間,後於同治23年將“有龍則靈”四字刻於此地石壁。傳說當時連年乾旱,一將軍騎馬路過此地,見一和尚盤腿坐立龍灘巨石之中,求龍王降雨,一瞬間南北烏雲四起,便下起傾盆大雨,和尚全身濕淋,將軍揮筆留下“有龍則靈”之絕句。

5、仙女腳:傳說七仙女下凡私配董郎,違反天規,玉帝大怒,派二啷神用銅錘敲開天門,七仙女驚恐失措,一腳踏石中,一腳踏水中,飄飄蕩蕩逼回天宮,空留仙女腳印,仿佛是對人間美好愛情的美好憧憬和印證。

6、猴子寨(川祖廟):宋朝時期,此山動物昌盛,成群獵食相鬥,彼此爭雄,猴子累遭犬欺,便匯集此山選舉猴王,統一指揮,布局尋食方案而獲勝。明朝時被一風水師看中,由瓷器老闆花重金買下此山,中部修建“川祖廟”一座,存放瓷器珍品,“大躍進”時被毀。

7、白龍峽:此地山陡溪清,兩岸松林壓頂,擋住了陽光,讓人感到十分恐怖。而溪流在這裡活躍起來,只見它時急時緩,不時掀起陣陣白浪,就象一條白龍在峽谷中翻滾。

8、伏龍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條白龍經常在這溪中呼嘯翻滾,捲走了不少生靈,使山民不敢進山,後經神靈指點,要用石棍壓住白龍方得平安,於是眾山民抬來兩條大石壓在小溪上,才得到了平靜。這兩塊巨大的條石被人們稱為“伏龍橋”,此橋在七十年代修龍灘電站時被炮石打斷。現在又在原地修建了一座公路橋,人們依然稱作“伏龍橋”。

9、降龍石:幾乎和“伏龍橋”同時誕生,他的神奇在於山民抬來兩條巨石壓在小溪上被眾人稱它為“伏龍橋”時,天降暴雨,只聽“轟”的一聲炸雷巨響,便劈下三塊大石,眾稱“降龍石”。

10、牛漢頸:自古以來,牛是忠厚誠實的象徵。牛漢頸據傳說是玉帝加封的。一天,玉帝打開天門看凡間,見牛汗包巨大,為百姓耕田犁地、挨打受罵,其累無比,活出一身力,死獻一終生。於是玉帝將牛化作此山,喝水靜養,告慰民間。

11、老龍嘴(二龍戲珠):相傳兩條巨龍貪玩貪睡貪吃,青石片區連年乾旱,百姓四處求雨不靈,驚天動地,一龍呻吟要天宮降雨,一龍仍貪睡不起,當玉帝得知後下旨二啷神用銅錘將懶龍打死在此。於是沉積多年,青龍叫冤,自身分化,變為溪中青石,從此,人們常稱它為“青石”或“青石溪”。

12、石龍寺:青龍化為青石後,改過自新,一直善待百姓,勤政為民,風調雨順,為祭奠青龍靈位,百姓集資在此修建石龍寺一座,燒香祭拜,廣為流傳,慈禧太后得知準奏,傳說後幾十年,石龍寺駐守數十人,由皇宮支付薪金。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此處改建為青石人民公社。

13、關門石:三國遺址。相傳古軍作戰,石門大開,讓敵軍入侵,關門石後敵軍全殲,“有張飛好守關門石”之說。

14、青石溪:從養馬池發源,自西而東向龍灘流去。溪水蜿蜒八公里,沿途地質都是青色的岩石,加上涓涓秀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成為遠近聞名的秀水清泉,如遇山洪爆發,它似如一條白龍偏偏起舞,青石溪因此而得名。

摩天嶺景區

以古山寨“兵、匪”文化為主

位於景區東南部,與將軍碥相連,海拔一千零五十米,幅員2平方公里。山高坡陡,山峰突起,聳入雲端,大有與天比高之勢,所以人們叫它“摩天嶺”。

隨林間小道登上頂峰,進入眼帘的是一座古山寨,它修築在陡峭的懸崖上,十分險要。相傳這裡是張可望將軍所建,分前門和後門,前門是進出川鄂的唯一通道,一座座險峻的山峰就象步步上升的天梯,一座高過一座,直入雲霄,最為神奇的是每個梯介擺放著似如“腦花”的怪石。這高高的山峰,自然成為軍事重地,難怪張可望將軍當年要安營“將軍碥”,又修築“養馬池”、“摩天嶺”為左右二寨,可見其軍事遠見之略。

1、茶園:位於猴子寨與老屋院子中部,占地面積數百畝。岩層有豐厚的煤炭資源,這裡氣候獨特,年均溫度15℃左右,降雨量為1100多毫米,日照2500餘小時,無霜期為200多天,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四季變化明顯,而每個季節的景色又各具特色,所以茶葉清香可口,甘甜益人,產品“摸天毛峰”獲得重慶市金獎,在成都和廣東交易會上以1500元/斤搶購一空。

2、古墓群:位於摩天嶺景區中部的“老屋院子”,傳說為“風水寶地”,分別葬著道光、同治、民國不同年代的亡人,有這些古墓群石碑作證。從碑文記載和石刻藝術來看,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它將產生重大的古今文學藝術對比,有極大的觀賞、考古價值。

3、古桂花樹:在古墓群附近分別生長著三棵直徑為50厘米的的桂花樹,倘遇花季,方圓十里芳香無比,它被列為重慶市級保護古樹,據考證,此樹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4、小灣梁:位於古墓群至摩天嶺中部,長長的一座廊式山峰,蕨蒺重生,松樹林立,山花爛漫,屬作詩寫生觀景之地。

5、農家宅院:此院座南朝北,群山環抱,森林密布,院壩、碾盤、民具齊備,建於新中國成立初期,屬典型農家宅院,真正的“農家山莊”或“農家樂”。

6、觀音廟:此廟建於道光年間,占地20餘平方米,屬摩崖石刻雕塑。由於觀音顯靈,煙火旺盛,曾多次引發火災,政府投資,村民投勞,用條石砌成護欄,維護觀音神靈,均以許願為主。

7、洋荷灣:灣型極大,山胡椒、桃梨園成片,各種綠色植物繁多,一條長堰連於其中,別有情調。

8、打牌梁:此地幽靜,能觀八方,所有小道必入其間,為此來者必休片刻,故取名“打牌梁”。這裡可觀月亮灣風景,也可看龍門峽天坑地縫,還可望萬丈懸崖,能探險進入無人區。

9、摩天古松:此松直徑約100厘米,兩人用手可圍,約300厘米。松高30餘米,位於摩天嶺後門下行100米台階之中,從根部往上看,古松直衝雲霄,被重慶市列為二級保護樹。

10、腦花石:此石獨特,稱為奇石,整個石型表面10餘平方米,高約10米,聳立一蹲,遠觀近看均像人的腦花。血管、筋絡分明,依稀可見。傳說,很久以前為攻打摩天嶺,這裡發生過一次血戰,死亡人數很多,許多人頭都砍破,流出腦花,亡靈慘叫,於是留下腦花石祭靈。(續2)

養馬池

將軍碥景區:突出古代軍事遺蹟及軍事傳說

養馬池位於景區西面的山峰上,海拔1118米,幅員3.5平方公里,是五橋臨城最高的山峰。站在山頂環顧四周,白雲飄然於足下,遠處大大小小的山頭連綿起伏,若隱若現,奇特的是在高峻的山峰上居然還有一個長約10米、寬約6米、深約2米的水池,水質四季常清,終年不乾。

傳說明末清初時,張獻忠進川來到萬縣,看到長江南岸崇山峻岭,恐有敵軍駐山,於是派養子張可望進駐山區。張可望領兵來到山上,時置炎炎夏日,加上數十里行軍,人慌馬渴,無水可飲。於是,張可望派兵尋水,他來到一峰頂山處發現前面有一草坪。只是這草坪中間低,四周高,有些奇怪,於是躍馬奔向草坪,誰知剛到草坪,馬失前蹄,落入泥中,不得而起,慌亂中,戰馬向上一躍,只聽“撲通”一聲,戰馬離地而起,躍上山坡,再回頭看時,落馬之處一股白花花的清泉從地面噴出。不一會,把整個數丈寬的大草坪變成了滿滿的一池水。張可望喜上心來,叫士兵把馬都牽來飲水,同時,就地安營紮寨,砌牆頓兵練馬,從此,人們就把這裡叫做“養馬池”。

將軍碥位於景區西南部,與養馬池緊緊相連,寬寬的帶狀森林,把兩地連為一體,顯得綠樹成蔭,莊嚴肅穆。

張可望到了養馬池後,一次巡山來到此地,見山大腰圓,四周險峻,山上卻很平坦,是安營紮寨的理想之地,於是派兵修建馬道,將指揮營“將軍營”遷移於此,時光流逝,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將軍碥”。

1、崗樓(炮台)遺址:建於懸崖峰頂之上,能觀四周群山,至高無上,全用巨大條石所砌成。

2、古戰道、馬道遺址:從養馬池直通將軍碥有一條約4米寬的馬道,傳說是將軍閱兵訓馬之地,儘管年久失修,但隨處可見。

3、燕窩槽:傳說張可望訓馬時被駿馬甩入窩槽,燕子成群飛來,“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張可望又氣又怒,取出寶劍四周亂劈、狂刺,留下許多圓孔和小坑。於是上萬隻燕子均安營在劍孔(坑)生兒育女,直到張可望離去。

4、將軍印:傳說張可望安營後不屬正規編制,曾多次找養父張獻忠將軍索取編制(印),養父承諾養子,待兵馬匯集上萬,習武成功後再賜大印,沒想到養子總不成正果,卻有疲勞組建之功,感動上帝,賜給將軍石印一枚,統領部下。

5、指揮營房遺址:張可望常住此營房,指揮兵馬習武,也經歷了幾次交戰,在摩天嶺戰役中,因營房失守被土匪燒掉,現修建成民房。

6、練兵場:此地開闊、隱蔽,新兵騎馬掄劍比武、氣功托沙舉石等基本訓練均在這裡進行,屬初訓場地。

7、石舞塘:位於風斗岩、灌口梁、小灣梁之間。近2平方公里的陰森林區荒無人煙,蕨蒺雜草黑壓壓的布滿了整個山峰,一條古戰馬道通往將軍碥,讓人心醉的是塘以靜、闊、寬、溶、清、明、亮、爽為一體的獨特優勢所占有。相傳將軍練兵習武訓馬後汗流滿面,不時來此洗浴,不生百病。地方官員為慰勞將軍便組織百姓投勞與軍營合建,此塘是用石灰和糯米碾制而成,後地方官也常帶嬌女入塘洗浴,便成風流佳話,“將軍住此山,美女展英台,十美選一美,塘中比姿才”。

8、灌口梁(觀口):觀其望身臨其境,這裡能目睹雲海,近看大小奇峰,農家宅院,森林密密層層,曲折迴環,連綿起伏,蒼翠蔥蘢,巍然壯觀。遠看都市萬州、飛機場、長江,使人盪氣迴腸,既感到無比幽靜,又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9、八角廟:在將軍碥的東下方,原有一座古廟,此廟過去很大,八角翹首,雕梁畫柱,金碧輝煌,造型十分美觀,在廟前的岩崖上還有一座八角亭,臨岩而建,懸於岩邊,供人閒息觀景,後毀於五八年,但現在還能看見廟宇的部分遺蹟。

10、八角響泉:小溪從養馬池出發,順上而下。從八角廟貼身而過,由於山勢陡峭,溪中亂石林立,溪水飛泄而來,呼嘯而去,撞擊著亂石,拍打著溪岸,發出“轟隆”的聲響。側耳細聽,那聲音時起時伏,時緩時急,時遠時近,似微風掠過弦琴,似僧人敲打鐘鼓,似老人在低吟,似少女在歌唱,似急促的呼喊,似千軍萬馬在混戰,一時傳來,難分難解……

11、千米峰:在將軍碥的頂部有一山峰,古人稱為“千米峰”。這裡是道絕妙的景觀,西邊是萬丈懸崖,使人望而生畏,群峰白雲,都在足下。“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小山”。在這裡,仿佛就是巍峨鑫頂。在這裡看日出、觀雲海,俯視龍泉大峽谷全貌,遠望毛壩天坑群全景,環顧四周田園農舍……

尖山子景區

以古寺廟為主的民間傳統香火為特色。

位於風景區北部。山峰呈東西走向,海拔900多米,山頂面積20000餘平方米,擁有古文化遺址。在山上有兩處較大的古建築物,一座是古寺廟,一座是古山寨,經論證,古寺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香火旺盛,均以求藥許願為主。

1、飛來石:它不知從何而來,位於古寺後面,奇特的是橫臥於孤峰之顛,好似臥龍抬頭,又似白虎觀光,真可謂一道奇觀。

2、仙露井(仙來泉):原是寨內的一處飲水池,建在石板上,但卻井水清涼,常年不乾。

3、雄獅峰:位於寨內中央頂峰,屬寨內的最高點,它如同一頭巨大的雄獅張開大口,面向東方,似乎是在觀日出,又似乎在向遠方的情人表達思念之情。其景象栩栩如生,十分壯觀。

4、八仙岩:在雄獅峰的足下,是一個偌大的扁岩洞。據說,八仙曾路過這裡,看到此處風景優美,便佇立此洞,休息片刻。後來人們在此供奉著八仙的神像,把這裡稱作“八仙岩”。

項家埡口水庫景區

(包括青石紅旗水庫)

以避暑、度假、垂釣、划船、會議為主的休閒娛樂中心。

1、鹿湖(又名龜王湖)(項家埡口水庫):傳說楊戩斬葉龍將定海神針取走後,一股神水直衝雲霄,海龍王大怒,忙招蝦兵蟹將修復,只因龜王貪睡未將水源堵住,便成為一潭水,為使神水不危及山民,又變遷成塘,龍王大怒,發配龜王三弟守於塘邊,由於此塘清水常年不減,時有大量噴出之勢,後為利用水資源時就打造成如此巨大的鹿湖。

2、古墓群:距離項家埡口水庫約30餘米,主要是清朝項家祖輩藍老太君之墓,保持完整,文化考古價值極大。

3、紅旗水庫:位於青石場上,現在主要養殖珍惜水產類。

龍門峽景區

(大龍門至小龍門):

位於長嶺鎮鹿池村與茨竹鄉盛家村(毛壩、小塘)之間,幅員20多平方公里。有縮小的仙境、放大的盆景之美譽。是整個景區的精髓。擁有奇石林、峽谷、三峽模型、溶洞群、天坑群等內容豐富、驚險刺激、神秘莫測的旅遊資源。

1、石林:在峽谷的頭、尾部即大龍門峽和小龍門峽各有一座石山,面積約2400餘平方米,縫隙長滿了雜草、荇刺和灌木,淺石林呈青灰色,留刀砍斧劈之跡印,傳說是楊戩斬葉龍時留下的,著稱為奇特石林。

2、龍門峽谷:又名三峽模型,源頭是三處山谷的山水匯合成(其一便是三疊瀑)一股水流,順峽谷向東延伸至龍泉風景區,兩邊是懸崖峭壁,險峻異常,活似宿小的長江三峽,傳說盤古開天地之時,因三峽實在太過險峻,於是先在此設計了三峽雛形。

3、蓮花寨(蓮花寺):此山形似男性生殖器(又名仙人脫球),而對面的山形似於女性生殖器(又名仙女塞羞)。傳說某年春季某子時開出蓮花,被一童女見後死於此地,便化作仙姑行善濟貧,懲治男盜女娼,為紀念仙姑之靈而建寨,明未清初改為蓮花寺,曾駐守和尚三人,文革期間被毀。至今香火旺盛,財運亨通,許願、投石非常靈驗。

4、草原(渣龍槽):平梯形從低到高,由小到大,一塊草坪方圓面積達60000平方米,據考證古今無人居住,非常原始。毛澤東發起農業學大寨高潮時改為良田,後因收不抵出,荒蕪人煙變為草原,此地野生植物眾多,有人曾採集野黃豆、野綠豆高達五十餘公斤。傳說龍在此成群遊玩,昂頭擺尾,相互戲逗,呈現出許多圖案,眾稱“群龍圖”。

5、溶洞群:它將各種不同形狀、大小深淺不一、名目傳說繁多、各具特色的溶洞連為一體,構成溶洞群的一道景觀。

(1)沙罐龍洞(琴音龍洞):位於西邊懸崖之中,洞口小,進深寬,呈“窖”型,長約30米,內有各種形狀的鐘乳石,奇特的是用不同的石子或鐵陶器具可以敲出不同音調的樂曲。

(2)消水龍洞:位於西邊山岩最底層,洞口大而高,深不可測,內有大怪石、奇石、形象生動的鐘乳石、險灘。傳說龍頭在萬州,龍尾在雲陽,也有人說葉龍出自於此洞,總之屬探險之洞。

(3)扁槽龍洞:位於東部懸崖上,洞口人立可進,但必進扁槽才能入洞,長約20米,內乾燥,槽旁有一泉水,傳說為避難龍洞,有花果山水簾洞之稱。

(4)乾龍洞(棒老二洞):位於東部半崖處,洞口人立可進,內寬敞,乾燥,有不同形狀的鐘乳相似如猴又活像是虎,似乎是鼓卻又似柱……深度約50米,建國前夕土匪曾在此洞生存8年有餘,並攜妻生兒育女。

(5)燕子龍洞:位於北部懸崖處,洞口大,進深淺,約10米,洞內有鍾乳龍鳳雕像。

(6)渣龍洞(蓮花龍洞):位於東部半崖處,洞口內觀形同重慶市地圖,進深約100米,鍾乳多,有猴、獅、虎、龍、鳳、蓮花等形象造型,在燈光的映射下光輝奪目,有如群星璀璨,又如千萬顆寶石鑲嵌其間。最為奇妙的是從中部開始有80餘台“滄海桑田”,成階梯行斜向上延伸,洞中部一個巨幅蓮花待放雕塑,特別令人感慨的是洞到盡頭又一幅蓮花讓你難辨真假。

(7)、長龍洞(小龍洞):位於東南角半岩處,洞口人立可進,深度100餘米,鍾乳多,有層出不窮的形狀,它塑造了大自然的飛禽走獸,此洞以臥龍穿宮、蟠桃、石林、玉蠶吐金絲、龍脊、水簾洞為特色,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8)、連二洞(小天坑):位於毛壩、小塘之間的一座斜形山峰中部,此洞從北部的一塊平地入口往南出連二洞(天坑),口徑小,可一人直立而進,深度約150米,洞內有鍾乳,形象各異。此洞有趣的風格在於連通二天坑,坑中有洞,洞中有坑。

6、天坑群:位於毛壩、小塘之間的一座斜形小峰中部,有數十上百個天坑,它分為大天坑和小天坑。

(1)、大天坑:口徑約50米,底部直徑約100米,深度約250米,相似園孔,人們稱它為“大鏇孔”。東西南面為懸崖,唯有北面植物昌盛,一人可攀崖上下,底中部有一盤鏇階梯,旁有“滄海桑田”30餘處。底部有一洞可觀,鐘乳石多。傳說是楊戩斬葉龍時,留下三孔的其中一孔—大鏇孔;

(2)、連二孔(天坑):位於大天坑上端,二天坑間距10米,每個坑的深度約10米,口徑10米,底部有一小洞可相互連通,此天坑特色在於間距規格相等,並且可連通。

(3)、小天坑:位於連二孔上端,在二孔周圍有許許多多的小天坑,隨處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