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台古文化遺址

霸王台古文化遺址

霸王台古文化遺址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城東南25公里的張集鄉霸王台村,它與龍王台古文化遺址隔水相望,距東南角的三河岔(出土石斧、石鑿等地)1.5公里,距裴東崗類型文化的石磨盤出土地約2公里。此地歷史悠久,相傳甚多,如“古台子”、“神農台”、“祖先台”,延續至今傳說最多者通稱“霸王台”。清乾隆七年(1743年)石刻“光州十景”中有霸王荒台的詩曰:“蕭條路柳色蒼蒼,此日登台恨轉長”。 遺址,南靠層巒疊嶂的大別山北麓,屬丘陵壟崗地帶,北接平疇千里的平原,地勢起伏,南高北低,中南部有三條泥河,分別由江家集鄉和商城入境,至鄉北部匯流入春河,處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我們的祖先用自己勤勞的雙方、聰明的才智創造出燦爛的古文化。

遺址考古

遺址高出地面3-5米,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560米,東西寬約470米。該遺址是1955年發現的,1978年、1985年又相繼進行了兩次文物普查,地面散存漢代陶片甚多。大都是夾砂褐陶、泥質紅陶、夾砂灰陶等陶系,器形有鬲、鼎、盆、甑、壺等,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鋸齒紋、斜線紋、附加堆紋,在距地表2米處曾發現薄如蛋殼的黑陶片,型若壺罐;距地表4米處發現桔黃色和灰黑色陶片,胎質鬆散,薄厚不均,火候太低,有手觸即破之感。這些陶片中很難找到器型,大多為素麵,但也雜有格線紋、篾紋、手掐紋。在整體遺址的中下層內涵豐厚,大致有長足鬲、實心長鼎足、豆、盆,多為夾砂紅陶,尚未見輪制的痕跡;石器中多為石斧、石鑿、石箭頭、石錛等磨製光滑細膩。其中有些石斧為梯形,長形石鑿,偏厚近似三角型,刃部短而斜直。1981年9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安志敏(研究員),帶研究生在該遺址考察時,發現灰坑三個,內涵獸骨、狗骨、破碎陶罐、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遺址東南部的斷壁處發現大面積的蚌殼殘骸及魚網墜。

遺址現狀

潢川縣人民委員會(61)會文字第3號檔案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人民政府(1986)111號檔案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遵照河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劃定保護範圍”的規定劃定了遺址保護範圍,樹立了“標誌”,成立了縣、鄉、村三級保護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