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墩古文化遺址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位於杭州灣東北部金山縣山陽鄉戚家墩村防汛海塘內外兩側。最初發現於1935年,遺址上層屬西漢時期文化,下層則以幾何印紋硬陶和釉陶為特徵的春秋戰國文化。

基本信息

發掘

發掘歷史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戚家墩古文化遺址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民國24年(1935年)發現。村西原校場大隊辦公室的東側及周公墩一帶,還有與遺址同 期的墓葬。民國37年,上海市立博物館曾作小規模探掘。由於海灘上的一片遺址長期受海浪沖刷,大批古代的陶、瓷、銅、鐵器暴露在灘面上,1962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地點。1963年和1964年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先後兩次清理髮掘,發掘面積140平方米。發現地下古文化有二層堆積,上層屬西漢時代,清理水井1口,墓葬3座;下層為春秋戰國時代,清理戰國墓葬5座。

遺留建築

西漢的水井,用繩紋陶井圈壘成,尚殘存9圈半,深1.98米,井內充滿淤土,在上部淤土中發現西漢時代的繩紋筒瓦數塊、鹿角1支以及瓜子、核桃和杏梅核等;在下部有鐵釜2件、灰陶圜底罐2件、繩紋板瓦與筒瓦碎片多塊以及一些窗格紋、米字紋、米篩紋等印紋硬陶片,其中1件灰陶圜底罐,頸部還殘留一條粗約0.3厘米的細棕繩,是汲取井水時掉落井底的。古井由九節井圈壘成,每節井圈上都有若干個小孔,據說是為了讓海水、雨水緩緩滲入,逐漸變清澈,

西漢墓都是土坑豎穴墓,有2座是單人葬,1座是合葬墓。合葬墓,墓坑長3米、寬1.70米、深0.5米,槨與棺能找出痕跡,但已朽爛不堪。棺內人骨架皆頭向西南,仰身直肢,隨葬品共12件。北面一棺人頭骨口內置石琀1件,耳部各有石耳塞1件,左側置帶形鈕銅鏡1件,銅鏡周圍有絲織物和朽木的痕跡,原來是用絲織物包裹後放在1個圓盒內;人骨架腹部有五銖錢1串14枚;在棺外槨室中還有雙耳陶罐1件、已朽蝕不明器形的漆器2件、鐵器1件,以及一些五銖錢。南面1棺人骨架右臂處放置鐵矛1件,矛的銎內還殘留朽木,腹部亦放置五銖錢1串12枚。

出土器物

戚家墩古文化遺址戚家墩古文化遺址

戰國墓發掘時未見墓坑棺木和人骨等痕跡,僅見一堆隨葬器物。2號墓內有陶器54件,按東西向排成7列, 每列以3件方格紋的印紋硬陶壇為主,每件壇的口部或其一側各置黑衣灰陶盆1件。在一壇內還發現蓮子1枚。在這批壇旁還有細方格紋硬陶腰鼓形罐10件、泥質灰陶罐2件、甗1件、夾砂紅陶乳丁足鼎1件、釜2件。

在遺址或墓葬中出土的其他春秋戰國時代器物,尚有細方格紋乳丁足S形把硬陶罐,頂部作卷尾形、底部平口,拍印繩紋的陶支座,帶流刻直條紋的原始瓷匜,直筒形腹、內底有深鏇紋的原始瓷盅,口部微斂,弧形腹平底的原始瓷碗,以及大量拍印繩紋、席紋、斜線方格紋、圈點紋、方格紋、米篩紋和米字紋的印紋硬陶片,這類春秋戰國時代的器物,在考古學上已被稱為吳越文化戚家墩類型。

此外,在這片灘地的西側,尚有一處已被完全沖毀的遺址,地上採拾到石器刀、鐮、鏟、鏃以及拍印折線紋、回字紋、雲雷紋的瓿罐等陶器殘片,其年代可到西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