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戰飛機又稱為電子干擾機,是帶有電子干擾設備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設施進行干擾的軍用飛機。專門用於對敵方雷達、無線電通信設備和電子制導系統等實施偵察、干擾或襲擊的飛機的總稱。電子對抗飛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敵地面搜尋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己方航空兵部隊順利遂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按照所執行的任務,電子對抗飛機一般可分為電子偵察機、電子干擾機、反雷達飛機(亦稱反輻射攻擊飛機)等。

簡介

電子對抗飛機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戰飛機又稱為電子干擾機,是帶有電子干擾設備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設施進行干擾的軍用飛機。一般都利用轟炸機,戰略運輸機、重型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的機體加裝電子干擾設備而成。大型的重達上百噸,小型的總重也在20噸以上。專門用於對敵方雷達、無線電通信設備和電子制導系統等實施偵察、干擾或襲擊的飛機的總稱,通常用其他軍用飛機改裝而成。電子對抗飛機的任務主要是通過告警、施放電子干擾、對敵地面搜尋雷達和制導雷達進行反輻射攻擊等方式,掩護己方航空兵部隊順利遂行截擊、轟炸等作戰任務。可以說,電子對抗飛行是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等主戰飛機的“保護神”。

分類

電子對抗機分為電子偵察飛機、電子干擾飛機和反雷達飛機:①電子偵察飛機,通過對電磁信號的偵收、識別、定位、分析和錄取,獲取有關情報。它裝有寬頻帶的電子偵察系統。其基本工作程式是:偵察系統收到信號後,測出信號源的方位和技術參數,顯示在顯示器上,同時加以錄取;必要時,用數據傳輸系統實時地將數據傳送給己方指揮中心或作戰部隊。②電子干擾飛機,主要用以對敵方防空體系內的警戒引導雷達、目標指示雷達、制導雷達、炮瞄雷達和陸空指揮通信設備等實施電子干擾,掩護航空兵突防。電子干擾飛機主要裝有大功率雜波干擾機、無源干擾投放器和偵察、引導接收機。其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機收到信號後,經計算機處理,引導施放有源和無源干擾。③反雷達飛機,主要用於襲擊地面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它裝有告警引導接收系統、反雷達飛彈和其他制導武器。其基本工作程式是:接收系統收到信號後,識別出雷達類型,測出其位置,發射反雷達飛彈進行攻擊。

發展歷程

電子對抗飛機電子對抗飛機

電子對抗鬥爭是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最早發生在本世紀初的日俄戰爭期間。而電子對抗飛機則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煙中,其對抗的範圍已從通信對抗擴展到了雷達對抗。

二戰期間,為了對付敵方新出現的警戒雷達和炮瞄雷達,英、美、德等國相繼研製出了早期的電子干擾裝置。1939年5月,英國人首次開發成功機載型電波干擾器,經過改進後,於40年代初安裝在轟炸機上,在對德國本土進行空襲時,用它干擾防空雷達。同一時期,美國航空兵為了減輕德軍防空部隊炮瞄雷達的威脅,開始為轟炸機配備APT-2型電波干擾器,結果飛機的損失率由12.6%降到7.5%。此外,美、英還將“惠靈頓”、B-24等型轟炸機改裝成電子偵察機,對德軍的雷達、通信系統進行偵察。

五六十年代,電子對抗技術發展較快,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如美國的P2V-7電子偵察機、EB-66電子干擾機、F-105G反雷達飛機等。大部分的戰鬥機和攻擊機,如美國的F-4、英國的“掠奪者”等型飛機已開始配備較完善的機載自衛干擾系統。

70年代以後,機載電子對抗技術有了明顯的提高,電子對抗設備日趨完善,電磁頻譜鬥爭的範圍不斷擴大。1982年的貝卡谷地之戰,以軍把電子對抗技術和電子戰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一舉將敘軍19個地空飛彈陣地全部摧毀的勝利。此戰,成為現代電子戰的典範。以軍不僅充分利用已掌握的電磁優勢,而且在作戰中更多地注入謀略因素,有計畫、有組織地運用無人偵察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等技術勤務飛機,輔助和指揮己方的戰鬥機、攻擊機實施精確打擊行動,從而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海灣戰爭是另一場規模更大的、以電子戰為發端,且電磁鬥爭貫穿始終的現代戰爭。在“沙漠風暴”開始之前5個小時,多國部隊就派出EA-6B、EF-111、F-4G、EC-130等專用電子對抗飛機,對伊拉克境內的雷達、通信、指揮設施和防空系統進行了強烈的電磁干擾,使伊軍雷達螢光屏一片“白雪”。大規模空襲發起後的頭一個小時內,在前頭開路的F-4G等飛機,就向伊軍雷達和防空陣地發射了200餘枚高速反輻射飛彈,從而保障了攻擊編隊的安全突防。多國部隊實施的“白雪”電子戰,造成了伊軍通信中斷、雷達迷盲、指揮癱瘓、防空飛彈失靈,大大提高了己方作戰飛機的生存率和行動自由度。

戰後,美國海軍反映,當戰鬥機編隊有EA-6B電子干擾機護航時,幾乎就沒有受到伊軍地對空飛彈的攻擊。實戰結果再次證明,只有奪得整個戰場的制電磁權,才能獲取制空權,並進而以較少的損失贏得戰爭的勝利。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飛機的戰損率只有千分之0.3,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電子對抗飛機的支援和保障作用不可低估。

電子對抗飛機發展的主要趨勢是進一步擴展頻率覆蓋範圍,增大幹擾的等效輻射功率,提高自動化程度和對雷達襲擊的命中率,研製多用途無人駕駛電子對抗飛機。

EF-111A電子對抗飛機

EF-111A電子對抗飛機EF-111A電子對抗飛機
EF-111A是美國空軍委託格魯門公司在通用動力公司F-111A機體的基礎上研製的專用電子對抗飛機,用以取代EB-57、EB-66電子對抗飛機。EF-111A於1975年1月開始研製,1977年3月氣動力原型機開始試飛。同年5月帶全套干擾系統的第二架原型機試飛,1981年11月EF-111A開始交付使用。美國空軍共採購EF-111A飛機42架,所有飛機已交付完畢。EF-111A能執行以下三類任務:遠距離干擾,在敵方地面炮火射程以外建立電子屏障,掩護自己的攻擊力量;突防護航干擾,伴隨攻擊機沿航路連續干擾敵炮瞄準雷達與飛彈制導雷達,掩護近距支援攻擊機。EF-111A的機體、發動機與F-111A基本相同,但加強了垂尾,在垂尾翼尖上有電子對抗短艙。修改了武器艙,加裝了機身腹下艙。電源系統改用兩台90千伏安的發電機,改進了空調系統。
動力裝置裝2台TF30-P-3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動力82.3千牛(8400公斤),機內載油量18920升。
座艙 共有兩名乘員,一名駕駛員,一名電子對抗操作員。
主要機載設備 AN/ALQ-99E戰術干擾系統,AN/ARC-109特高頻指令儀,AN/ALQ137(改)自衛系統,AN/AL-62(V)4終端威脅警告系統,AN/APX-64敵我識別器,AN/APQ-160攻擊雷達,AN/APQ-110地形跟蹤雷達,AN/APN-167雷達高度表,AN/AJQ-20A慣性導航系統,AN/ARN-50特高頻定向器,AN/ARN-58儀表著陸系統,AN/ARC-112高頻通信電台。1987年開始發展EF-111A的改進型,包括改進控制顯示系統,增加兩台計算機與雙匯流排,改裝GPS慣性導航系統。
武器 EF-111A不帶武器,通常與帶反輻射飛彈的F-4G“野鼬鼠”反雷達飛機或其他作戰飛機協同作戰。
尺寸數據 翼展19.2米(全後掠7.94米),機長23.16米,機高6.10米,機翼面積(後掠角16°)48.77平方米,展弦比(後掠角16°)7.56,主輪距3.19米,前主輪距7.44米。
重量數據 空重25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40350千克,最大著陸重量3740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速度M2.02/2140公里/小時,作戰飛行速度(遠距離干擾)595公里/小時,(突防護航)940公里/小時,(近距支援干擾)856公里/小時,突防護航作戰升限16670米,(遠距離干擾)370公里,作距半徑(突防護航)1495公里,(近距支援干擾)1155公里,轉場航程3706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