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東嶽廟

雷州東嶽廟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朝天門外,始建於宋淳佑六年,硬山頂。

雷州東嶽廟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朝天門外,自建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六朝古蹟的歷史天空上群星閃耀,賢良忠勇仰如山斗,名流精英紛至沓來。
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孟安仁奉旨建廟,王應午作記。孟安仁,南宋嘉熙進士,知雷州,道光《廣東通志·宦績錄》曰“寶祐元年(1253),知州孟安仁復“修築堤渠,傍渠有餘壤,給貧民墾治”。享有“雷州糧倉”之美譽、雷陽八景之一“萬頃連雲”的東西洋良田就是孟安仁、何庚、戴之邵等幾任知州開闢出來的,可謂功在千秋。明代雷州百姓思其功,修建“揚功閣”祀之。王應午,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宋淳佑年間任雷州官學教授,寶祐元年中進士,點翰林,授編修,累遷京都國子祭酒,由他手書的《雷州東嶽廟記》石碑於明代嘉靖年間被毀。
明代成化年間,顧雲重修,符瑛作記。顧雲,明成化、正德年間歷任雷州衛鎮撫、指揮使、廣東指揮使司指揮使。其間雷州濱海海盜猖獗,顧雲奉旨鎮壓成功,擒賊數千,使雷州得以安寧,造福一方百姓。符瑛,浙江杭州人,明成化進士。
明嘉靖三十年太常寺卿魏校毀雷州東嶽廟。嘉靖三十二年羅一鸑重建。羅一鸑,福建閩縣(今閩侯縣)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知雷州。道光《廣東通志·循吏傳》曰:“政尚寬平,決獄明允,薄書過目洞然,吏不敢欺,時逢巨災,沿海居民,漂屍盈野,出資痤之,海堤潰決,撥款修繕,復建崇文書院,以教育子弟,尋升廣西副使,士民思慕之。”現在的東嶽廟基本上保留了該次重建的面貌,山門前有工藝精湛的石柱、石鼓、石花盆各一對,一條約十米長的青石路見證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還有一條與明代古城有同等研究價值的約三米高,六十米長青石牆墩。
明萬曆年間陳九仞重修。陳九仞,福建漳平人,明隆慶二年進士,歷任河南安陽知府、廣東雷州知府,有述輯入《四庫全書》。
明崇禎十四年,廣東南海縣冶鐵業聯盟十幾位爐主為東嶽廟捐鑄一口鐵鐘,重四百餘斤,一直保存至今,是東嶽廟鎮山之寶.該鐘對我省明代經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到了清代,雷州東嶽廟發展成為雷州文化策源地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陳璸掌教雷陽書院期間在東嶽廟開設平民義講,手書“思無邪,公生明”並勒於石碑上,時人把東嶽廟也稱為“陳學廟”,一直流傳至今。遺憾的是,右碑“思無邪”文革時被毀,現在只存下左碑“公生明”。“思無邪”語出孔子〈詩經 * 頌〉,“公生明”語出〈荀子*不苟〉,古籍中並未發現這六個字合在一起,石碑卻發現有三通,除了雷州東嶽廟這一通外,另外兩通在山東孔廟和四川靜安書岩,分別由北宋著名大文學家歐陽修和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手書。 陳璸(公元1665—1718年), 字文煥,號眉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進士,歷任福建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學政、台灣廈門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併兼攝閩浙總督。他為政清廉,勤於政事,與邱浚、海瑞並稱嶺南三大清官。被康熙帝譽為“清廉中之卓絕者”、“苦行老僧”。身後被追授為禮部尚書,並賜謚“清端”。他的事跡與學術被載入《清史·列傳》、《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粵人傳》、《台灣通志》、《廣東歷史人名大辭典》等重要文獻。
乾隆辛卯年,吳應銓為雷州東嶽廟山門撰聯“木德發生基在坎,岳靈鍾秀萃於南。”吳應銓,廣東海康人,乾隆武舉,歷任江蘇葦盪營參將、直隸通州協副將、雲南開化鎮總兵。
嘉慶十五年,陳昌齊在東嶽廟設帳講學,題匾“以木德王”。時有當地百姓矛盾不決,都來東嶽廟找陳昌齊評理,均得以和解而歸,雷州衙門幾年裡幾乎成為擺設,至今,雷州還流傳著“去東嶽廟評理”的諺語。陳昌齊,字賓臣,號觀樓,海康人。乾隆辛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浙江溫處道,嘉慶十四年致仕,政績卓著,溫州百姓攀輿歡送,途為之塞。歸里掌教雷陽、粵秀書院,著述甚豐。《清史稿 ·列傳》、《國朝耆獻類征》、《清代粵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面城樓詩鈔》、《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地方志詞典》、《中國語文學家大辭典》、《番禺縣誌》、《瑞安縣誌》均有傳記。
道光二十四年,楊鱣在東嶽廟設帳講學,題匾“興雲致雨”。楊鱣 ,廣東遂溪縣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分發直隸井陘即用知縣,不喜為官,數月辭官歸里,掌教雷陽書院,纂《遂溪縣誌》。《廣東歷史人名大詞典》、《遂溪縣鄉土志》有傳。
光緒二十九年,陳喬森在東嶽廟開設道學館,題匾“仰如山斗”。每有好友到訪,陳喬森都邀其前來東嶽廟論道,旁聽者踵接肩摩,時人又把東嶽廟稱為“道學廟”,一直沿用至今。 陳喬森1835~1905)晚清書畫家。原名桂林,字一山。原籍遂溪縣,同治初年始遷居雷州府城。鹹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任戶部主事。能書擅畫,山水仿道濟,頗有粗頭亂服、蒼莽自喜之致。尤善作蘆蟹。至於花鳥人物,興之所至,也不乏佳作。著有《海客詩文雜存》10卷。歷主省博學館、學海堂、黃埔水師學堂、韓山書院、雷陽書院等清代五間嶺南高級學府,桃李滿天下,是廣東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中國美術家大詞典》、《越縵堂日記》、《碑傳集》、廣東歷史人物大詞典》有傳。
由於雷陽書院陳璸、陳昌齊、楊鱣、陳喬森等四任山長在東嶽廟設帳講學,從而奠定了東嶽廟在雷州文化史和教育史上重要的地位。
光緒三十一年,關廣槐、吳鳳典重修。關廣槐,廣西蒼梧縣人,光緒三年進士,任雷州知府。吳鳳典,廣西上思縣人,早年效力劉永福黑旗軍任先鋒官,中法戰爭羅池大捷和紙橋大捷中居功至偉,光緒帝封其為“龍虎將軍”,停戰後任雷州營參將.
1992年12月,考古界泰斗級專家羅哲文先生和鄭孝燮先生考察雷州東嶽廟。題詞“五嶽名山,冠蓋中華。東嶽為首,泰斗雷州。”
2004年,共和國開國功勳、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李景上將為雷州東嶽廟撰聯。
2005年,書畫藝術界殿堂級大師郭紹綱先生拜訪雷州東嶽廟,題匾“五柱擎天”並撰聯一副。
今天的雷州東嶽廟,集粵西民間文化藝術之大成。其由多種文化元素組成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展示雷州文化魅力的主視窗,也是引領粵西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代表性中堅力量。

地理位置

雷州東嶽廟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朝天門外,自建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六朝古蹟的歷史天空上群星閃耀,賢良忠勇仰如山斗,名流精英紛至沓來。

典故

南宋淳祐六年(公元1246年),孟安仁奉旨建廟,王應午作記。孟安仁,南宋嘉熙進士,知雷州,道光《廣東通志·宦績錄》曰“寶祐元年(1253),知州孟安仁復“修築堤渠,傍渠有餘壤,給貧民墾治”。享有“雷州糧倉”之美譽、雷陽八景之一“萬頃連雲”的東西洋良田就是孟安仁、何庚、戴之邵等幾任知州開闢出來的,可謂功在千秋。明代雷州百姓思其功,修建“揚功閣”祀之。

歷史

王應午,江西廬陵(今吉安)人,宋淳佑年間任雷州官學教授,寶祐元年中進士,點翰林,授編修,累遷京都國子祭酒,由他手書的《雷州東嶽廟記》石碑於明代嘉靖年間被毀。
明代成化年間,顧雲重修,符瑛作記。顧雲,明成化、正德年間歷任雷州衛鎮撫、指揮使、廣東指揮使司指揮使。其間雷州濱海海盜猖獗,顧雲奉旨鎮壓成功,擒賊數千,使雷州得以安寧,造福一方百姓。符瑛,浙江杭州人,明成化進士。
明嘉靖三十年太常寺卿魏校毀雷州東嶽廟。嘉靖三十二年羅一鸑重建。羅一鸑,福建閩縣(今閩侯縣)人,嘉靖二十三年進士,知雷州。道光《廣東通志·循吏傳》曰:“政尚寬平,決獄明允,薄書過目洞然,吏不敢欺,時逢巨災,沿海居民,漂屍盈野,出資痤之,海堤潰決,撥款修繕,復建崇文書院,以教育子弟,尋升廣西副使,士民思慕之。”現在的東嶽廟基本上保留了該次重建的面貌,山門前有工藝精湛的石柱、石鼓、石花盆各一對,一條約十米長的青石路見證了幾百年的滄桑歷史,還有一條與明代古城有同等研究價值的約三米高,六十米長青石牆墩。
明萬曆年間陳九仞重修。陳九仞,福建漳平人,明隆慶二年進士,歷任河南安陽知府、廣東雷州知府,有述輯入《四庫全書》。
明崇禎十四年,廣東南海縣冶鐵業聯盟十幾位爐主為東嶽廟捐鑄一口鐵鐘,重四百餘斤,一直保存至今,是東嶽廟鎮山之寶.該鐘對我省明代經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到了清代,雷州東嶽廟發展成為雷州文化發祥地之一。
清康熙三十四年,陳璸掌教雷陽書院期間在東嶽廟開設平民義講,手書“思無邪,公生明”並勒於石碑上,時人把東嶽廟也稱為“陳學廟”,一直流傳至今。遺憾的是,右碑“思無邪”文革時被毀,現在只存下左碑“公生明”。“思無邪”語出孔子〈詩經 * 頌〉,“公生明”語出〈荀子*不苟〉,古籍中並未發現這六個字合在一起,石碑卻發現有三通,除了雷州東嶽廟這一通外,另外兩通在山東孔廟和四川靜安書岩,分別由北宋著名大文學家歐陽修和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手書。 陳璸(公元1665—1718年), 字文煥,號眉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進士,歷任福建古田知縣、台灣知縣、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學政、台灣廈門道、偏沅巡撫、福建巡撫等職,併兼攝閩浙總督。他為政清廉,勤於政事,與邱浚、海瑞並稱嶺南三大清官。被康熙帝譽為“清廉中之卓絕者”、“苦行老僧”。身後被追授為禮部尚書,並賜謚“清端”。他的事跡與學術被載入《清史列傳》、《清代七百名人傳》、《清代粵人傳》、《台灣府志》、《廣東歷史人名大辭典》等重要文獻。
嘉慶十五年,陳昌齊在東嶽廟設帳講學,題匾“以木德王”。時有當地百姓矛盾不決,都來東嶽廟找陳昌齊評理,均得以和解而歸,雷州衙門幾年裡幾乎成為空設,至今,雷州還流傳著“去東嶽廟評理”的諺語。陳昌齊,字賓臣,號觀樓,海康人。乾隆辛卯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浙江溫處道,嘉慶十四年致仕,政績卓著,溫州百姓攀輿歡送,途為之塞。《清史稿 列傳》、《國朝耆獻類征》、《清代粵人傳》、《清代樸學大師列傳》《面城樓詩鈔》、《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國地方志詞典》、《中國語文學家大辭典》、《番禺縣誌》、《瑞安縣誌》均有傳記。
道光二十四年,楊鱣在東嶽廟設帳講學,題匾“興雲致雨”。楊鱣 ,廣東遂溪縣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分發直隸井陘即用知縣,不喜為官,數月辭官歸里,掌教雷陽書院,纂《遂溪縣誌》。《廣東歷史人名大詞典》、《遂溪縣鄉土志》有傳。
光緒二十九年,陳喬森在東嶽廟開設道學館,題匾“仰如山斗”。每有好友到訪,陳喬森都邀其前來東嶽廟論道,旁聽者踵接肩摩,時人又把東嶽廟稱為“道學廟”,一直沿用至今。 陳喬森1835~1905)晚清書畫家。原名桂林,字一山。原籍遂溪縣,同治初年始遷居雷州府城。鹹豐十一年(1861)中舉人,任戶部主事。能書擅畫,山水仿道濟,頗有粗頭亂服、蒼莽自喜之致。尤善作蘆蟹。至於花鳥人物,興之所至,也不乏佳作。著有《海客詩文雜存》10卷。歷主省博學館、學海堂、黃埔水師學堂、韓山書院、雷陽書院等清代五間嶺南高級學府,桃李滿天下,是廣東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之一。
正因為雷陽書院陳璸、陳昌齊、楊鱣、陳喬森等五任山長對東嶽廟的尊崇與敬仰,奠定了東嶽廟在雷州重要的位置。
今天的雷州東嶽廟,集粵西民間文化藝術之大成。其由多種文化元素組成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展示雷州文化魅力的主視窗,也是引領粵西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的代表性中堅力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