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廟會

雷公廟會

雷公廟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容的民眾性文化活動,也是當時的民間醫學交流及陶瓷商貿集會,該廟會興盛於元,延續於明清和民國,每年在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及十月二十二日香客、鄉民、郎中及陶瓷藝人、窯主均雲集於此,先於雷公廟與墓地燒香吊表,再到“亞父行宮”祭拜,求醫祈福,後是陶瓷成品交易,至晚戲樓前觀戲,一連數日。民間對行業神的信仰,是中華民族尊祖敬賢,尊重創造而特有的俗信。在老百姓、許多中醫和陶瓷藝人心目中,認為信奉雷祥,能建其身,保其安,精其藝,興其業,消其災。在我們這箇中醫大國和陶瓷大國,不能沒有醫陶始祖這個象徵。保留民間鄉土文化,再現醫陶始祖雷公廟會盛況,加強其保護與挖掘,對傳承我國醫陶文化,推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區域文化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基本內容

醫陶始祖-雷祥塑像醫陶始祖-雷祥塑像

對醫陶始祖的崇拜,是中華民族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尊祖敬賢的傳統俗信。相傳黃帝時代,雷祥任“處方”,後居“陶正”,今白水雷牙就是雷祥“府地”。 《辭海》載:雷公“古代名醫,曾與黃帝討論醫學理論。”清道光二十一年《重修雷公廟宇創建行宮戲樓碑記》載: “雷公,祥,黃帝時人,黃帝命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脈,作內外經。”
在雷祥故里——陝西白水,矸上儲量豐實,又是最早產煤和用煤之地,自古以來,陶瓷藝興盛,明清時期境內及周邊地區窯場及陶瓷作坊多達數百家。據明《白水縣誌》載“雷公,名祥……能醫善陶,所造瓷器,工巧精緻……”。如白水西河碗、阿文瓮,澄縣堯頭粗瓷,耀州細瓷,蒲城陶池等。白水民謠曰;“南乾沙鍋西河碗,阿文老瓮實在諂。”
千百年來,白水鄉民、醫學界、陶瓷行藝尊其為醫祖窯神,認為信奉雷祥,能健其身,保其安,興其藝,消其災。每年四月二十二日及十月二十二日均雲集於此,先於雷公廟與墓地燒香吊表祭神,再到“亞父行宮”祭拜,後是陶瓷成品交易,至晚戲樓觀戲,一連數日。
目前,境內現存有八一陶瓷廠和阿文陶瓷廠及窯場舊址30餘處。對醫陶始祖雷祥俗信傳承、雷公廟會的搶救及保護、雷公粗瓷工藝的記憶維繫等亟待開展。

基本特徵

①與一般的集市廟會相區別,是典型的民間信仰活動廟會;
②足白水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民間陶瓷藝人和香會聯合組織的行藝文化活動空間;
③具有行藝神的特點,承載著大量的民俗事象足一種自發的民間社會秩序。

相關器具與製品

亞父行宮亞父行宮

文物景觀:雷公廟、亞父行宮、雷公塑像、戲樓
祭祀禮儀:祭器、祭樂、服飾、祭品
陶瓷製品:碗、瓮、酒罈、酒具
歷史碑石:《重修雷公亞父廟記》元至正十二午(1352年);《重修雷公廟宇創建於行宮戲樓碑記》、清道光二十一年; 《續行雷公香稅碑記》大中華民國八年。

歷史淵源

醫陶始祖雷公廟位於白水縣大雷公村東側雷祥墓前,村中建有雷祥行宮、戲樓等。因白水河域盛產陶瓷,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二日,十里八鄉的鄉民、窯主和澄城、蒲城、銅川、耀縣等周邊縣陶瓷藝主在此舉行盛大的廟會。

區域及地理環境

白水縣,周代稱彭戲,春秋為彭衙,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置今稱。白水縣位於渭南市北部,地處渭北黃土高原,介於東經109°16'——109°45',北緯35°4'——35°26’之間,屬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東隔洛河澄城縣相望,南鄰蒲城縣,西接銅川市,北以黃龍山雁門山為界,與黃龍、洛川、宜君三縣相依,東西長四十五公里,南北寬四十三公里。全縣總面積986平方公里,耕地27萬畝,轄7鎮7鄉,194個行政村,人口28萬。縣城距省會西安140公里,距渭南市86公里。渭清公路和西延鐵路及蒲白鐵路專線穿境而過。醫陶始祖雷公廟位於白水縣城東南8公里的馮雷鎮大雷公村。

主要價值

①保留了關中地區以民間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傳承著眾多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民間文化活動的原生形態。
③對發揚中華民族尊祖敬賢,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傳統美德和發展旅遊業具有重要價值。

傳承譜系

雷祥文化後人雷祥文化後人

粗瓷匠人傳承譜系:
王三保,男,已故,從藝時間1930年,專長:瓮窯。
雷瑞生,男,已故,從藝時間1948年,專長:瓮窯。
張自新,男,已故,從藝時間1940年,專長:瓮窯、 瓷器。
党進宏,男,60歲,從藝時間1966年,專長:瓮窯。
張利民,男,53歲,從藝時間1979年,專長:原料處理、燒制。
黨高杜,男,44歲,從藝時間1980年,專長:瓮窯。
雷師俊,男,42歲,從藝時間1982年,專長:瓮窯。
雷公廟會組織者:
劉繼幫,男,已故,86;參與組織時間 1980年
劉德才,男,79; 參與組織時間 1985年
劉許宏,男,66; 參與組織時間 1990年
曹建章,男:75; 參與組織時間 1990年
劉興潤,男:67; 參與組織時間 1991年
民間馳名中醫傳承譜系:
1、郝會文,男,已故,1917年從醫,專長中醫
2、郝志璽,男, 已故,97歲,1937年從醫,專長中醫傷寒
3、郭成勞,男,68歲,1960年從醫,專長中醫
4、楊都全,男,58歲,1970年從醫,專長中醫骨科教授,鹹陽中醫學院。
5、郝繼祖,男,58歲,1972年從醫,專長中醫
6、郝繼忠,男,52歲,1975年從醫,專長中醫
7、劉文昌,男,53歲,1974年從醫,專長中醫
8、郭紅軍,男,48歲,1982年從醫,專長中醫
9、劉新倉,男,45歲,1983年從醫,專長中醫
10、曹傑,男,30歲,1998年從醫,專長中醫

瀕危狀況

雷祥塑像雷祥塑像

①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民間信仰日益淡化,行業神的形象在人們的認識中逐漸模糊,原生態制陶工藝瀕臨失傳。
②雷公廟原有景觀漸毀,傳統廟會危機,民俗事象瀕臨絕跡的可能。
③恢復資金短缺,古老文化事跡亟待挖掘整理。民間技藝瀕臨失傳,千年窯廠奄奄一息。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2003年在雷祥墓旁出土的陶罐2003年在雷祥墓旁出土的陶罐

①成立陶祖雷祥廟會搶救保護領導小組,積極蒐集整理其文化事象資料;
②對廟、墓、行宮、戲樓等進行修復;
③組建執串會和香會組織;
④從2003年起由政府和鄉民聯合組織每年四月二十二日或十月二十二日舉辦廟會。

保護內容

①廟會活動組織及傳承;
②相關景物、建築物的修復;
③民俗事象的恢復;
④傳統陶瓷作坊的再現。

十年保護目標

①廟會活動的組織與傳承;
②相關景物、建築物的修復;
③民俗廟會恢復;
④再現傳統陶瓷作坊。

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時 間:2009年

保護措施

1、蒐集整理醫陶文化及雷公廟、雷公廟會文字及影像,並編輯出版。 (10萬元)
2、複製元至正年間《重修雷公亞父廟記》碑移置今存放於杜康廟內二通雷公碑記。(2萬元)
預期目標:建立資料庫
時 間:2010年
保護措施
1、蒐集收購粗瓷實物500件。(30萬元)
2、劃定和保護雷公廟及三個民間陶瓷遺址。(30萬元)
預期目標:開展普查
時 間:2011年
保護措施:
1、修建縣道至雷公陵園柏油路1.5公里。(20萬元)
2、修建醫陶文化展館300平方米。(30萬元)
3、保護民間醫陶傳承人20人。(10萬元)
預期目標:完善設施
時 間: 2012年
保護措施:恢復一個傳統民間作坊和瓷窯。(60萬元)
預期目標:傳承技藝
時 間:2013年
保護措施:
1、完善民間大雷、小雷、窪卓、扶蒙四社祭祖團社。
2、成立醫陶始祖丈化研究會。
3、恢復、完善、規範祭祀雷公祭品、祭樂、祭服、祭品等禮儀。
4、舉辦高規格的醫陶始祖祭祀活動。(總計70萬元)
預期目標:規範廟會禮儀

五年主要保護措施

1、成立縣、鄉、村三級保護組織;
2、縣保護中心指定專人負責、落實責任;
3、在雷公廟區、西文化、阿文陶瓷廠、八一陶瓷廠劃定四個總計1平方公里保護區範圍。
4、確定一支20人左右的民間名中醫和民間陶瓷藝人,並做好其傳承保護工作。
5、從省、市、縣社會各界,當地民眾廣泛籌集資金,開支透明、專款專用。

建立機制

1、成立雷公廟會搶救保護領導小組;
2、組建執事會和委員會組織;
3、由政府和鄉民聯合,組織舉辦每年的廟會。

經費預算及其依據說明

1、蒐集醫陶文化及影像資料,建立資料庫,複製相關碑石。12萬元
2、徵集粗瓷精品500件。30萬元
3、劃定和保護4個保護區。40萬元
4、成立研究會,恢復祭祀社團,完善序禮儀,舉辦高規格的醫陶始祖祭祀活動。70萬元
5、修建雷公陵園路3.5公里。60萬元
6、保擴醫陶傳承人20名。10萬元
7、修建醫陶丈化展館。30萬元
8、恢復一個傳統民間作坊和瓷窯。60萬元
共需資金:312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