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西邊中心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教育部設定於雲南大學的全國百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下設有魁閣研究室、民族關係與民族問題研究室、邊疆問題與跨國民族研究室、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室、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5個機構。

簡介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簡稱雲南大學西邊中心成立於2001年,是中國教育部設定於雲南大學的全國百所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下設有魁閣研究室、民族關係與民族問題研究室、邊疆問題與跨國民族研究室、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室、影視人類學實驗室、圖書資料室等5個機構,現有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和輔助人員總計19人。

魁閣研究室

魁閣有兩層意思:其一,指點狀元的魁星閣。魁星點狀元是舊日中國科舉場士子獲取功名的寄託和理想。其二,指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設在雲南省呈貢縣雲南大學——燕京大學社會學實地調查工作站,魁閣已經成為中國社會學及人類學領域中的一個傑出的符號。顯然,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魁閣研究室與第一層意思的魁閣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有間接的關係——都與文化有關;與第二層意思的魁閣也沒有直接的關係,那個時代的魁閣早已因其業績成為了歷史的豐碑,以費孝通為首的一大批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都已經成為了學界泰斗。而間接的關係則在於,老魁閣是社會學人類學的里程碑。對老魁閣,後學者持有的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心態。
老魁閣留下的傳統很多,其精華在於:理論和實際密切結合的原則;實地調查的方法;“席明納”式的討論;個人負責編寫論文;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性並得到集體討論的啟發。這些是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魁閣研究室要秉承的。
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魁閣研究室目前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其一,經濟人類學與中國民族經濟問題方向。該方向以強調經濟人類學基本理論的研究、拓展理論視野為突出特點;其二,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方向。該方向主要對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進行基礎性研究,注重田野調查和跨文化比較等特定的研究方法;其三,民族文化產業方向。該方向強調對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等問題的研究。
成員:何明馬翀煒陳慶德秦紅增
研究室主任:何明

民族關係與民族問題研究室

2008年4月,中心根據教育部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有關精神,結合雲南大學的學科優勢,以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為目的,根據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契約管理"的用人機制,按照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的原則,通過全省範圍內公開招聘特聘研究員崗位的方式,組建民族關係研究室。
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

本室以近現代和當代西南民族關係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研究重點。
通過近現代的研究闡述西南民族關係與其社會發展的多樣性、不平衡性及其動態發展的趨勢之間的互動關係,釐清近現代西南地區民族關係在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生成機制和發展變化,準確把握西南民族關係發展變化的特殊性所在。
在重視近現代西南民族關係研究的同時,重點考察西南民族地區的社會發育程度、人口因素、人文生態環境、歷史軌跡等非制度因素對族際關係的影響,對近現代西南地區民族政策的取向等制度因素進行考察,研究國家制度安排、政策選擇下西南民族關係的變化與發展特點,準確的把握當代影響構建西南民族地區和諧族際關係相關因素。

成員:王文光李志農李曉斌

研究室主任:李曉斌

跨境民族與邊疆問題研究室

2008年4月,中心根據教育部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有關精神,結合雲南大學的學科優勢,以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為目的,根據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契約管理"的用人機制,按照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的原則,通過全省範圍內公開招聘特聘研究員崗位的方式,組建邊疆與跨境民族研究室。
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
研究室以當代中國邊疆和跨境民族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
追尋西南邊疆歷史發展的軌跡,蒐集、記錄和整理西南邊疆社會事實及其過程,分析、解釋其原因,預測可能的發展方向,探求邊疆發展的現實與未來。通過多種科研方法的整合,歷史與現實的結合、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的結合,全面深化西南邊疆研究,推動中國邊疆學構築的原動力。
在重視邊疆研究的同時,開展西南邊疆跨境民族的研究。以邊境線或邊境帶的研究為基礎,以中近期研究主題為重點,從國際區域文化、區域經濟、區域政治的大區域視角開展西南邊疆的跨境民族研究。

成員:和少英周平何平鄭曉雲方鐵

研究室主任:周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室

2008年4月,中心根據教育部建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有關精神,結合雲南大學的學科優勢,以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為目的,根據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契約管理"的用人機制,按照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的原則,通過全省範圍內公開招聘特聘研究員崗位的方式,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室。
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
研究室是雲南省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普查、鑑定、評價、保護與規劃、教育傳承普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開放型信息實踐平台和專業研究機構。
研究室的發展宗旨確定為,在雲南民族族文化研究與專業教學基礎上,基於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急劇流變消失的緊迫現狀,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事業潛在發展的趨勢,,建立一個具有開放性,並適合社會操作和國際文化遺產規劃的專業中心,充分利用雲南大學民族學的學科優勢,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的資源優勢,打造一個開放的合作研究的平台,形成“官、學、民”的科研操作理念,為中心的教學科研引入新的活力,使這項工程成為學科建設的新亮點。
研究室積極承擔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有關具體工作。
2008年2月,中心與研究室開展了省內12個少數民族(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對這部分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的收集與整理,為下一步開展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以此為基礎,年內將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研究叢書。
與此同時,研究室還著眼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承擔著大批國家級、部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等課題項目。
成員;楊福泉張躍王清華

研究室主任:王清華

影視人類學實驗室

實驗室服務宗旨

雲南大學民族研究院人類學博物館影視人類學實驗室(以下簡稱影視實驗室)系雲南大學“211”工程建設項目“民族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子項目之一。其以民族學/人類學影視資料徵集和製作、中國人類學/民族學者資料庫建設、雲南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傳承、中國民族志電影及資料展示、人類學電影攝製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建設目標,力爭服務好雲南大學影視人類學研究以及相關本科專業的教學;並爭取把實驗室建設成為雲南乃至中國重要的影視人類學基地之一。

實驗室建設歷史淵源

20世紀50-60年代,由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民族研究所負責,拍攝了一批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片”的民族志電影,其中反映雲南題材的影片幾乎近半。1998年底,雲南大學與德國哥廷根科教電影研究所合作,由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實施的培養中國民族志電影攝製專業人才的項目正式啟動,至2003年下半年,該合作項目共培養了20名具有獨立從事民族志電影攝製能力的優秀人才,他們攝製的影片在德國哥廷根國際民族志電影節、英國皇家人類學會國際民族志電影節等電影節上引起強烈的反響,有4部影片獲獎。該項目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雲南影視人類學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聲譽,但更為重要的是位雲南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可以繼承和發展影視人類學事業的年輕人。
這些前期努力為雲南大學影視人類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雲南大學的影視人類學贏得了聲譽,獲得了更多與外界交流及合作的機會。

實驗室建設成果

在雲南大學“211”工程經費、雲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影視項目經費的支持下,經過影視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協同努力,目前已經實現了其預期的建設目標:
(1)通過徵集、交流的方式積累了一大批民族學影像資料,包括活動的影視資料、紀錄片、老照片、書籍等。
(2)完成了近60名民族學/人類學者的訪談,實驗室下設的民族學/人類學者資料庫建設初具規模。
(3)拍攝了一批雲南民族民間藝人的紀錄片,這是中國民族文化遺產特別是無形文化遺產保護的有益嘗試。
(4)建成了包括兩個電影演播及討論區域、20個視頻點播終端、一個資料室、一個電影編輯室的多媒體點播空間。
A、兩個電影演播及討論區域能夠同時容納近50人左右的中小型影片觀摩及討論。
B、實驗室多媒體點播區域能夠同時容納20人進行影片點播。點播內容涉及中國早期民族志電影、雲南民族民間藝人、中國人類學/民族學者訪談、國內外經典紀錄片、中國電視紀錄片等欄目。
(5)實驗室還擁有一個影片編輯室和一個資料室。

對外交流及活動舉辦

目前,實驗室已經和許多國際國內影視人類學同行建立良好而穩定的交流協作關係;並邀請國際國內著名影視人類學家到人類學博物館舉行不定期講座或短期教學。同時,實驗室聯合雲南各高校及影視機構組織每周一次的人類學電影觀摩及討論活動,名為“紀錄影像論壇”,截至2009年1月,已經舉行了共50期。

成員:陳學禮張海

實驗室主任:陳學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