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溪圖

雪溪圖

雪溪圖是一幅書畫作品,創作於唐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稱】雪溪
【類別】書畫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傳為王維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傳世的《雪溪圖》可以說是最接近於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了,
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於《中國名畫寶鑑》圖錄。
王維傳世作品 《雪溪圖》,絹本、墨筆畫。縱36.6厘米,橫30厘米。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無款。有宋徽宗趙佶題簽“王維雪溪圖”。圖錄於《中國名畫寶鑑》。
此《雪溪圖》構圖平遠,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段。近景左下方一座披著素紗的木拱橋把人們引入一個冰雪天地;中景是一條結凍的大河,橫臥在畫卷中部,水平如鏡,波瀾不興;遠景,河對岸雪坡、樹木、房舍等平臥於黑水之上,掩映於茫茫白雪之中,使畫面更加深遠。縱觀全圖,可使觀者沉浸在一片寧寂的山村境界之中,仿佛有雪花飄落和行人腳步聲悄悄傳入耳畔。
圖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樹木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篷船,有船夫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似無勾皴,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徵。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採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矩。
此畫無款。右上角有趙佶題字“王維雪溪圖”,故長期以來認為是王維唯一的山水作品流傳至今。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王維畫風

王維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
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
“枯、濕、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徵性地表現所畫對象。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
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
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雪溪圖》
可以稱得上運用這種墨法的傑作。水墨畫在唐代因文人畫家之倡導而興起,一千三百
年來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畫的發展軌跡。唐宋畫山水以絹為畫本,多用濕筆,顯現“水
暈墨章”的效果;元人始用乾筆,“乾筆皴擦”,在紙本上留下的墨色變化更豐富多
彩。王維也因為倡導“水墨渲淡”,“援詩入畫”,而被明代董其昌推崇為“南宗之
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