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口病

嬰兒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有時會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片狀物,而且不易去除。 雪口病又叫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好發於新生兒、小嬰兒,特別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嬰幼兒時期,有的小兒口腔中出現白色膜狀或點狀物,這是一種口腔黏膜黴菌病,俗稱鵝口瘡。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疾病名稱:雪口病
英文名稱:thrush
又名:鵝口瘡,白念菌病
患病部位:口
所屬科室:口腔科 兒科
疾病症狀:口腔痛 咽炎、舌炎、齦炎

概述

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稱口腔念珠菌病,是嬰幼兒常見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兒期該病較為常見。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膚上、腸道、陰道寄生。多由於乳具消毒不嚴,乳母奶頭不潔或餵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或見於腹瀉、使用廣譜抗菌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兒。
諸病源候論》卷五十:“小兒口裡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瘡,如鵝口裡,世謂之鵝口”。為多見於新生兒、嬰兒泄瀉及營養不良或麻疹等病後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症為口腔舌上滿布白色糜點,形如鵝口,故名。脾開竅於口,脾經鬱熱,循經上行,熏於口舌而致。治宜清熱瀉火,用瀉黃散加生地、黃連。脾熱導致胃陰不足者,宜益氣養陰,用益胃湯。並用青黛、兒茶或冰硼散、錫類散,塗拭患處。
嬰兒口腔兩側黏膜或舌頭上有時會出現狀似奶塊的白色片狀物,而且不易去除。這是由是一種黴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醫學上稱為鵝口瘡。

病理

雪口病又叫急性偽膜型念珠菌病,好發於新生兒、小嬰兒,特別是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鵝口瘡可發生於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齶、口底等處多見。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乾燥、刺激等症狀。經過1-2天,黏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狀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隨後,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最後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日,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白色斑片與黏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乾、燒灼感及輕微疼痛。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後部蔓延至咽、氣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時出現吞咽困難。少數病例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成為白色念珠菌敗血症,病情危重,偶爾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因此,孩子得了鵝口瘡,一定要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停止使用抗生素。小兒餵養用具要清潔與消毒。注意防止因餵養工作人員而引起的交叉感染。可用2%-4%碳酸氫鈉液擦洗口腔,每日3-4次。可用10萬單位制黴菌素甘油液塗擦。幼兒局部塗0.1%龍膽紫,每日2-3次。可適當補充維生素。

病因

雪口病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為常常在口腔里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稱為雪口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球菌所引起的,白色念珠菌就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通常多發生在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在體弱的成年人中亦可發生。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並不致病。
以下情況均可引起感染:
1、母親陰道有黴菌感染嬰兒出生時通過產道,接觸母體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餵養時,媽媽的奶頭不清潔都可以是感染的來源;
3、接觸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此時牙床可能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黴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有時因交叉感染可患鵝口瘡;
5、長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適當套用激素治療,造成體內菌群失調,黴菌乘虛而入並大量繁殖,引起鵝口瘡。

症狀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唇內黏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咽困難,少數可並發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輕症可見口腔黏膜表面覆蓋白色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可逐漸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強行剝離後局部黏膜潮紅、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響吃奶,無全身症狀;重症則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蓋,甚至可蔓延到咽、喉頭、食管、氣管、肺等處,可伴低熱、拒食、吞咽困難。取白膜少許放玻片上加10%氫氧化鈉一滴,在顯微鏡下可見真菌的菌絲和抱子 。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滯留奶塊相鑑別。口腔滯留奶塊,其狀雖與鵝口瘡相似,但用溫開水或棉簽輕拭,即可移動、除去奶塊。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紅、粗糙。

檢驗方式

真菌感染引起的鵝口瘡原因比較單純,不需要進行其他方面的檢查,如果寶寶的鵝口瘡反覆發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驗,找到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是實驗室診斷依據。通過檢驗能夠確定酵母菌的類型,以便醫生能更準確給寶寶用藥。

併發症

長了鵝口瘡,寶寶的口腔會有疼痛的感覺,寶寶會因此而拒絕吃奶,造成食量減少、體重增長緩慢的結果。如果鵝口瘡擴散到口腔的後部,有可能“殃及”食道。食道是食物由口腔輸送到胃裡的管道。食管一旦受到牽連,寶寶吞咽東西就會感到不舒服,甚至會因為怕疼,連水都拒絕喝,這樣寶寶就有可能出現脫水。如果不及時治療,酵母菌還可能波及身體的其他部位。當然,瀰漫性酵母菌感染是十分罕見的。如果真遇到這種情況,需要採用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療。

治療

藥物治療

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遷延不愈的可以試試口瘡合劑,效果也不錯。不建議用氟康唑,因小兒用後有出現嚴重剝脫性皮炎的病例。
全身用藥
症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全身用藥:症狀嚴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霉唑等,進行綜合治療。飲食衛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潔,奶瓶、奶頭、碗勺等專人專用,使用後用鹼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餵養者每次餵奶前,母親應先洗手,清潔乳頭。營養供給:應選擇容易消化吸收、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並適當增加維生素B和C的供給,如動物肝臟、瘦肉、魚類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等。用弱鹼性溶液如2%-5%碳酸氫鈉(小蘇打)清洗塗擦冰硼油(中藥冰硼散做成糊狀蜜劑)制黴菌素混懸劑等效果良好,加強營養特別適量增加維生素B2和C。嬰兒室應注意隔離和哺乳的消毒以預防傳播。遷延不愈的可以試試口瘡合劑,效果也不錯。
鵝口瘡多見於新生兒以及慢性腹瀉、營養不良的孩子,或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孩子,以及奶頭、食具不衛生,使黴菌侵入口腔黏膜。這些孩子機體抵抗力普遍較差,如果口腔護理不當,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併大量繁衍。兩側頰黏膜、舌、面、牙齦以及上顎等處可見白色點狀或片狀膜樣物,不易拭去,強行去除,其下方可見不出血的紅色創面。嚴重的鵝口瘡患兒,口腔內猶如白色雪花層層疊疊,壅塞咽喉,影響呼吸,患兒煩躁不安、拒食。

常用手法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兒俯臥,家長以手掌蘸少許麻油,沿脊柱兩側以小魚際著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熱為度。
4、清胃經50次,揉板門50次,然後,從橫紋推向板門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鐘。
隨證加減
1、心脾郁熱型:口腔黏膜布滿白屑,白屑周圍紅暈較甚,伴心煩口渴,面赤,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常用手法加①清脾經200次,清心經加至500次。②推下七節骨300次。③按揉心俞、脾俞各1分鐘。
2、脾虛濕盛型:口腔黏膜布滿白屑,周圍紅暈色淡,伴面色白,身體瘦弱,四肢欠溫,口唇色淡,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常用手法加①摩中脘5分鐘。②補脾經300次,揉板門加至100次。③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鐘。④按揉足三里穴1分鐘。

預防

基本預防

先看看這些引起鵝口瘡的念珠菌是怎么來的吧。這些肉眼看不見的黴菌主要來自產婦陰道、帶菌的醫護人員以及沒有經過嚴格消毒的奶瓶和尿布。寶寶的皮膚或口腔黏膜接觸到這些被黴菌污染過的東西後就會引起局部的感染。所以剛做母親的產婦,和嬰兒室醫護人員應該注意個人衛生,母親餵奶前應該洗手並用溫水擦乾淨自己的奶頭,醫護人員每次接觸孩子以前也要把自己的手洗乾淨;每次用奶瓶前要經過沸水消毒。當發現寶寶的口腔里長出白色絮狀物時,有的老人喜歡用手或布擦洗口腔,這樣做是徒勞的,白斑過幾天又會重新長出來。即使表面上擦掉了仍然有許多黴菌存在,到了一定時候又繁殖起來。由於弱鹼環境不利於黴菌生長,故可用2%~5%的蘇打水清洗口腔。其他方法如1%甘油或中藥冰硼散塗口腔均有療效。最有效的方法是,用每毫升含制黴菌素5~10萬單位的液體塗局部,每天3次即可,塗藥時不要吃奶或喝水,最好在吃奶以後塗藥,以免衝掉口腔中的藥物。在使用任何藥物前都要到醫生處諮詢。
預防:
1、產婦有陰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套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稚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新生兒鵝口瘡防治

新生兒口腔有鵝口瘡,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黴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黴菌素)塗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塗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塗3~4次。
吃奶後用1%龍膽紫溶液滴於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塗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餵。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餵奶後再餵幾口溫開水,可衝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於每次餵奶前,先將奶頭揩淨,雙手也要洗乾淨。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後才可使用。

護理

塗抹藥物

寶寶出現鵝口瘡時,新媽媽可用2%蘇打水清洗乳寶寶患處,再用制黴菌素甘油塗口;每日需堅持3~5次,一般輕症乳寶寶塗藥2~3次就可以治癒。

清洗乳房

鵝口瘡主要通過黴菌傳播,新媽媽在餵奶前套用溫開水洗乳頭,保持乳頭衛生。如為人工餵養,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

口腔清潔

注意寶寶口腔衛生,餵奶後,新媽媽可以給寶寶餵些溫開水以清潔寶寶口腔,使黴菌不易生長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紗布用力去擦寶寶稚嫩的口腔黏膜。

餵奶時間控制

寶寶患鵝口瘡時,新媽媽要控制自己的餵奶時間,每次餵食時間都不要超過20分鐘,同時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小兒鵝口瘡的急救處理

嬰幼兒時期,有的小兒口腔中出現白色膜狀或點狀物,這是一種口腔黏膜黴菌病,俗稱鵝口瘡。鵝口瘡多累及全部口腔的唇、舌、牙跟及口腔黏膜,年齡愈小愈容易發病。
引起鵝口瘡的原因很多,主要由於小孩抵抗力低下,如營養不良、腹瀉及長期用廣譜抗生素等造成,也可通過污染上黴菌的食具、奶頭、手等侵入口腔造成,故平時應注意餵養的清潔衛生,食具及奶頭在餵奶前要清洗乾淨。一旦出現鵝口瘡,可採用下列方法處理:
1.用2%蘇打水溶液少許清洗口腔後,再用棉簽蘸1%龍膽紫塗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黴菌素片1片(每片50萬單位)溶於10毫升冷開水中,然後塗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痊癒,如仍未見好轉,就應到醫院兒科診治。

民間藥膳

口瘡是小兒的常見病、多發病,祖國醫學認為小兒口瘡多由脾胃積熱、心火上升、虛火上浮等因素引起。
脾胃積熱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唇舌或頰內齒齦及齶處出現大小不等的黃白色潰爛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微突起,呈鮮紅色,患兒常因病損處疼痛而不能進食。脾胃積熱型口瘡宜選清熱解毒、通便瀉火之藥膳治療。
1、番茄汁:取番茄數個洗淨,用沸水浸泡1小時後剝皮,再用潔淨紗布絞擠汁液,取汁含口吶,每日3-4次,每次1小時。
2、糖漬西瓜汁:將西瓜肉去籽切成條,暴曬至半乾,加白糖拌勻,再暴曬至乾,加白糖適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舌尖糜爛或潰瘍,色紅疼痛,進食困難,患兒常口乾欲飲,煩躁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瘡宜選用清心瀉火之藥膳治療:
1、茶葉冬瓜湯:取鮮荷汁一塊,鮮冬瓜500克,加水煲湯,食鹽水少許調味,飲湯食冬瓜,每日3~4次。
2、竹葉燈芯乳:取淡竹葉6克,燈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兌乳汁中拌勻服用,每日數次,不拘多少。
虛火上浮型
該型臨床表現為口腔潰爛,斑點較少,表面呈黃白色,病損周圍顏色淡紅,患兒常有神疲顴紅、虛煩口乾等表現。虛火上浮型口瘡宜選用滋陰降火之藥膳治療,常用冰糖銀耳羹:取銀耳10-12克,洗淨後放在碗內加開水浸泡,待銀耳泡至發脹後,揀出雜物,再加適量冷開水及冰糖,放鍋內蒸熟,食銀耳飲汁,每日一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