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維生素K缺乏症

概述

維生素K缺乏症(Vitamin K Deficiency) 本病是由於維生素K缺乏使血液中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減少,以造成家禽血液凝固過程發生障礙,血凝時間延長或出血等病症為特徵的疾病。
(一)病因
1.飼料中供給維生素K的量不足。按NRC標準,雞在各生理階段都是0.5mg/kg;火雞和鵪鶉在0~8周齡及種用期為1.0mg/kg,8周齡後為0.8mg/kg;鴨、鵝與雞的相同。自然界中維生素K有兩種類型,即維生素K,和維生素K2。維生素K,主要存在於綠色植物葉中,維生素K2主要由微生物合成。家禽的腸道雖然能合成少量的維生素K,,但遠遠不能滿足它們的需要,尤其當生產性能提高其需要量也要增加,以及剛孵出來的雛雞,凝血酶原比成年雞低40%多,皆可能引起維生素K缺乏症。
2.飼料中的拮抗物質。現代集約化畜牧業生產中,維生素K的供給常用K3,K3系人工合成,是一種結構簡單的甲萘醌,生物學效價比自然界存在的K2高3.3倍,主要和這種水溶性化合物的吸收率高有關。在常溫時穩定,日光中暴露易破壞。尤其當混合飼料中含有與維生素K化學結構相似的雙香豆素,通過酶的競爭性抑制,妨礙維生素 K的利用。如木樨中毒,某些霉變飼料中的真菌毒素則能抑制維生素K的作用。
3.抗生素等藥物添加劑的影響。由於飼料中添加了抗生素、磺胺類或抗球蟲藥,抑制腸道微生物合成維生素K,可引起維生素K缺乏。
4.腸道和肝臟等病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家禽患有球蟲病、腹瀉、肝臟疾病等,使腸壁吸收障礙,或膽汁缺乏使脂類消化吸收發生障礙,均可降低家禽對維生素K的絕對攝入量。
(二)發病機制
維生素K是機體內合成凝血酶原所必需的物質,它促使肝臟合成凝血酶原,還調節Ⅶ、Ⅸ及Ⅹ 3種凝血因子的合成。一般認為,它能促使凝血酶元中某些谷氨酸殘基羧化成7-羧基谷氨酸殘基。當維生素K缺乏時,血中這幾種凝血因子均減少,因而凝血時間延長,常發生皮下、肌肉及胃腸出血。
在草木樨中毒時,由於草木樨中含有一種無毒的香豆素,當草木樨被黴菌感染後分解為有毒的雙香豆素,嚴重地阻礙肝臟中凝血酶原的生成,這種作用可能由於與具有維生素K的物質相競爭,使凝血酶原生成不足,從而凝血機制發生障礙,導致血液凝固時間的延長,先是皮下或體腔出血,以後則發展到體內外的出血。這種發病機制與滅鼠靈(華法令)中毒相似。因此當草木樨和滅鼠靈中毒時,都可採用維生素K來治療。

臨床症狀

雛雞飼料中維生素K缺乏,通常約經2~3周出現症狀。主要特徵症狀是出血,體軀不同部位,胸部、翅膀、腿部、腹膜,以及皮下和胃腸道都能看到出血的紫色斑點。病雞的病情嚴重程度與出血的情況有關。出血持續時間長或大面積大出血,病雞冠、肉髯、皮膚乾燥蒼白,腸道出血嚴重的則發生腹瀉,致使病雞嚴重貧血,常蜷縮在一起,雛雞發抖,不久死亡。
種雞維生素K缺乏,使種蛋孵化過程中胚胎死亡率提高,孵化率降低。

診斷鑑別

主要依據病史調查、日糧分析、病雞日齡、臨診上出血症狀、凝血時間延長以及剖檢時的出血病變等綜合分析,即可診斷。

防制措施

給雛雞日糧添加維生素K31~2mg/kg,並配給適量富含維生素K及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青綠飼料、魚粉、肝臟等有預防作用。對病雞則要飼料中添加維生素K33~8mg/kg,或肌肉注射維生素K3注射液,每隻雞0.5~2mg,注意K3給予過量時能引起中毒。當套用維生素K3治療時,一般在用藥後4~6h,可使血液凝固恢復正常,若要完全制止出血,需要數天才可見效,同時給予鈣劑治療,療效會更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