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樅菌

雞樅菌

雞樅菌 Termitornyces albuminosus(Berk)Heim(註:雞樅菌的“樅”字應該寫作土字旁右邊加一個從) ,現有多種寫法:雞樅菌、雞縱菌、雞棕、雞棕菌、三八菇(遵義)、三大菇(川南)等。又稱夏至菌(廣西)、傘把菇(雲南、貴州、四川)、樅槓菌(川東北)、雞肉絲菇(台灣、福建)、鬥雞菇或鬥雞公(因其狀如鬥雞)、白蟻菰、白蟻傘、黃雞樅(福建、廣東),粵北地區也叫夏至菇或夏至菌客家系人稱為箭頭菇、樅松菇,在攀枝花俗稱為三堂菌。四大名菌之一,在食用野生菌中為珍品。雞樅菌肉厚肥碩,質細絲白,味道鮮甜香脆。含人體所必須的胺基酸、蛋白質、脂肪,還含有各種維生素和鈣、磷、核黃酸等物質。雞樅的吃法很多,可以單料為菜,還能與蔬菜、魚肉及各種山珍海味搭配,可無論炒、炸、醃、煎、拌、燴、烤、燜,清蒸或做湯,其滋味都很鮮,為菌中之冠。雞樅僅西南、東南幾省及台灣的一些地區出產。以貴州產得最多,四川攀西地區6-8月較多野生,雲南與貴州交界處偶爾會出現。《黔書》:“雞樅,秋七月生淺草中,初奮地則如笠,漸如蓋,移晷紛披如雞羽,故名雞,以其從土出,故名㙡。”雞樅多產於滇南,雞㙡一詞在《本草綱目》

基本信息

別名

雞樅菌雞樅菌

雞樅(發音同棕)菌的別稱很多,因地而異,廣東稱雞樅,潮汕稱雞肉菇,福建還稱雞腳菇或桐菇,四川稱鬥雞菇、傘把菇或鬥雞公,貴州稱三八菇、三壇菇、三孢菇,台灣和福建叫雞肉絲菇。在日本稱白蟻菇和姬白蟻菇。還有人稱:雞肉菌、雞㙡花、荔枝菌、六月菌、拆菌、白蟻菌、雞油菌等。在明代之前的古籍中名稱更

多,有雞菌、雞傻、雞宗等。

還因發育程度和生長環境的不同,在出售雞樅菌的市場上,還有許多有趣的叫法。當地人把菌蓋呈白色的叫白皮雞樅,黃色的叫黃皮雞樅或反毛雞樅,帶黑色的叫青雞樅,灰色的稱黃草雞樅㙡,菌韜開裂、露出白色菌肉的稱花皮雞樅。雞樅菌是叢生性菌類,數朵相連著,謂之窩雞樅,偶爾散生者為散雞樅。有時數十朵至數百朵相連,又名火把雞樅或斗篷雞樅。其中,質量最好的是蒜頭雞樅,次為開雞樅,再次為火把雞樅。

形態特徵

子實體

雞樅 ,子實體中等至大型。菌蓋寬3-23.5cm,幼時臍突半球形至鐘形並逐漸伸展,菌蓋表面光滑,頂部顯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淺土黃色、灰白色至奶油色,長老後輻射狀開裂,有時邊緣翻起,少數菌有放射狀。子實體充分成熟並即將腐爛時有特殊劇烈香氣,嗅覺靈敏的人可以在10餘米外聞到其香味。菌肉白色,較厚。

菌褶、菌柄、孢子

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肉質厚實,長老後帶黃色,彎生或近離生,稠密,窄,不等長,邊緣波狀。

菌柄較粗壯,長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蓋色,內實,基部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細長假根,長可達40cm。

孢子呈卵圓形,白色或奶油色。

基本特徵

地理分布

眾所周知,雲南因其山川地地貌特殊及所在經、緯度地理關係,被譽為植物王國,菌類就是這植物王國中的特殊一簇,雞㙡是菌簇中的上品,因其內部纖維結構、色澤狀似雞肉、加之食用時又有雞肉的特殊香味,故得名雞㙡。在貴州遵義等地區也生長,當地人給予的名字叫做“三八姑”,據說它的來歷是只要你找到一把,附近就還有二把。聽老人說摘它的時候不要大聲說話,不然會嚇走,而且要在雨過天晴後才能生長出來。

生存環境

雞㙡菌常見於針闊葉林中地上、荒地上和亂墳堆、包穀地中,基柄與白蟻(Odontotermessp.)巢相連,散生至群生。夏季高溫高濕,白蟻窩上先長出小白球菌,之後形成雞㙡子實體。

1.雞㙡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在自然條件下雞㙡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formosanus)、雲南土白蟻(O.yunnanesis)、黃翅大白蟻(Macrotermesbarneyi)等。

(1)白蟻在建巢中為雞㙡菌傳播菌種。

(2)白蟻又從雞樅菌的小白球獲得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

(3)雞㙡菌又從白蟻巢菌圃及周圍環境獲得營養源。

2.蟻巢是白蟻與雞㙡菌共生理想的生態環境。蟻巢多建於地下20~100厘米處,體積從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之間有蟻道相互連線。蟻群在蟻巢中會長期繁衍達幾年至數十年之久,一蟻巢群白蟻個體可達1,000,000~2×10,000,000個(賀新生,1995)。

(1)蟻巢內有穩定的生態條件蟻巢內有穩定的生態條件適宜與白蟻與雞㙡菌共同生存。

①穩定的溫、濕度。

②pH低而穩定。

③高濃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來臨是雞㙡菌形成子實體的有利條件每年只有當雨季來臨時,雨水滲入蟻巢周圍的土壤,有利於雞㙡菌菌絲體向外生長。(陳楚)

3.蟻巢中的生物群體。白蟻巢中存在著許多微生物種群,除以雞㙡菌為主要菌物外,還有細菌、青黴、麴黴等十餘種。

三、蘊藏量及營養成分

雲南是我國雞㙡菌產區,年產達2000噸以上。由此可知,在我國雞㙡菌的蘊藏量十分巨大。

生長習性

雞㙡菌常見於針闊葉林中地上、荒地上和亂墳堆、包穀地中,基柄與白蟻(Odontotermes sp.)巢相連,散生至群生。夏季高溫高濕,白蟻窩上先長出小白球菌,之後形成雞㙡子實體。

1. 雞㙡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在自然條件下雞㙡菌與白蟻營共生生活,與之共生的白蟻是大白蟻亞科的某些種,比較常見的土棲白蟻有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 formosanus)、雲南土白蟻(O.yunnanesis)、黃翅大白蟻(Macrotermes barneyi)等。

(1)白蟻在建巢中為雞㙡菌傳播菌種 。

(2)白蟻又從雞樅菌的小白球獲得各種營養和抗病物質。

(3) 雞㙡菌又從白蟻巢菌圃及周圍環境獲得營養源。

2.蟻巢是白蟻與雞㙡菌共生理想的生態環境。蟻巢多建於地下20~100厘米處,體積從0.1~1.0立方米不等,有中央大巢和分散的衛星巢,之間有蟻道相互連線。蟻群在蟻巢中會長期繁衍達幾年至數十年之久,一蟻巢群白蟻個體可達1,000,000~2×10,000,000個(賀新生,1995)。

(1)蟻巢內有穩定的生態條件蟻巢內有穩定的生態條件適宜與白蟻與雞㙡菌共同生存。

①穩定的溫、濕度。

②pH低而穩定。

③高濃度的二氧化碳。

(2)雨季來臨是雞㙡菌形成子實體的有利條件 每年只有當雨季來臨時,雨水滲入蟻巢周圍的土壤,有利於雞㙡菌菌絲體向外生長。(陳楚)

3. 蟻巢中的生物群體。白蟻巢中存在著許多微生物種群,除以雞㙡菌為主要菌物外,還有細菌、青黴、麴黴等十餘種。

三、蘊藏量及營養成分

雲南是我國雞㙡菌產區,年產達2000噸以上 。由此可知,在我國雞㙡菌的蘊藏量十分巨大。

營養分析

雞樅菌雞樅菌

雞樅菌 雞樅系野生食用菌之王,其肉質肥厚,質細絲白,脆嫩爽口,清香鮮美,營養豐富,尤其蛋白質的含量較高,蛋白質中含有20多種胺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胺基酸種類齊全。中國歷代都稱讚白蟻雞樅菌美不絕口,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鮮雞樅菌含水92.61%,乾物質7.39%。在乾物質中,含粗蛋白34.94%,粗脂肪3.40%,粗纖維13.91%,可溶性糖4.5%,水解糖9.59%,灰分7.73%。在灰分中氧化鈣為20.29%,磷4.62%,鐵1.89%,錳0.08%。還含有麥角留醇和16種胺基酸以及維生素C。雞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雞樅中含有治療糖尿病的有效成分,對降低血糖有明顯的效果。

蛋白質胺基酸

蛋白質和胺基酸是人體需要的重要營養素。而雞樅菌子實體中含有較為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種類也較為全面,野生雞樅菌子實體中蛋白質含量為36.94%,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必需胺基酸。研究表明,液體發酵雞樅菌菌絲體所含的蛋白質總量為49.18%,較子實體中蛋白質含量明顯提高。二者必需胺基酸含量占總胺基酸的比例分別為36.0%和37.4%,菌絲體中含量較子實體略高。由此可以看出,雞樅菌蛋白的營養價值較高,可以利用雞樅菌菌絲體大規模發酵生產蛋白質用於食品工業,也可通過酶解等生物技術開發功能性多肽食品。

雞樅菌子實體和菌絲體的胺基酸含量

胺基酸
菌絲體
子實體 胺基酸
菌絲體 子實體
天門冬氨酸 2.59%
2.50%
亮氨酸
2.56%
1.92%
蘇氨酸
1.38%
1.64%
酪氨酸
1.35%
1.47%
絲氨酸 1.22%
1.51%
苯丙氨酸
1.62%
2.37%
谷氨酸 3.29%
7.18%
賴氨酸
2.47%
2.23%
甘氨酸
1.63%
1.42%
組氨酸
0.82%
0.44%
丙氨酸
2.47%
1.97%
精氨酸
2.03% 1.46%
胱氨酸
0.28%
0.29%
脯氨酸
1.26%
0.85%
色氨酸
1.97%
1.47%
異亮氨酸 3.23% 1.90%
蛋氨酸
0.69%
0.32%

多糖

多糖對人體有較為廣泛的保健作用,多糖類成分不僅是一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而且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及止吐等多種生理活性。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國內外有關專家對多糖活性的深入了解,以及人們對各種天然食品的推崇,多糖以其營養保健、輔助治療等功能,被當今世界所重視。

雞樅菌作為一種天然野生的珍貴食用菌,含有較為豐富的多糖物質。王化遠等人的測定結果為雞樅菌菌絲體中多糖的含量為6.33%,高於野生雞樅菌(0.99%),更高於靈芝菌絲體中的多糖含量(0.64%)。尉小慧等人利用超微粉碎的方法對樣品進行微粉化,結果使雞㙡菌的多糖提取量比普通粉碎提高4~5倍,所測結果為子實體多糖含量高達33.54%(乾物質)。二者採用的測定方法均為硫酸--苯酚法,而所測子實體多糖相差甚遠,這可能是由於所採用的子實體品種不同以及超微粉碎所產生的效果。趙呈裕等人測定的深層發酵所得菌絲體的多糖含量約為7%,與王化遠等人的測定結果相近。

脂肪和其他營養成分

雞樅菌作為一種名貴野生菌,其脂肪含量較低,但多由必需脂肪酸組成,易吸收。此外,雞㙡菌中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和維生素,能為機體提供K、Ca、 Mg、Fe、Zn、Mn、Cu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B1、B2、B3等,為機體正常功能提供保障。

雞樅採摘

雞樅菌生長有特性,它如一年在這地方長,不擾動它,第二年它還會在原地方長,這叫“雞㙡窩”,什麼時出窩,也如約定了般不爽。這雞縱出頭的“窩”下,必有一種類似白蟻巢結構的土塊。若動蟲遷,第二年此處就不會有雞樅了。

雞樅菌雞樅菌

采雞樅也是考究的事,首先雞樅窩切莫告訴他人,其次要抓緊時機。雞樅以頂上傘蓋未張時最鮮嫩肥美,若候其出土,傘蓋一張,馬上“紛披”,肉就老了。采了雞樅,要根部塗點濕泥,可“養”它一二日,日子過了則菌乾如柴。

昌寧雞樅品種較多,通常以顏色分為青雞樅、白雞樅、黃雞樅三類,而以形貌俊秀、肉質細嫩的青雞樅為上品。青、白二類盛出於六七月,黃雞樅稍晚。找雞樅,是一項收益可觀的生產勞動,也是一種賞心悅目的娛樂活動,往往利樂雙得。據說,采雞樅不光要有敏銳的眼力和靈敏的嗅覺,而且還要知天時、明地利,因為什麼時候、哪些地塊出雞樅,都是有一定“下數”的。而一旦發現了雞樅,只可悄悄採集而不可高聲歡呼,否則便會把“雞樅娘娘”嚇跑,以後它就不出了。因而,有的人為在同一個“雞樅窩”重複收穫,還十分細心地將其用米粒圍住,相傳這法子還很靈驗。

精選妙藏

雞樅菌的採收,原則上是愈嫩愈好,亦即在其剛出土至傘緣與菇柄成45度角以內者為佳,而以傘緣平直之前為其最低標準,如菇傘達平直甚至翻轉者,已屬過老而致口感較差。在大雷雨後之數日內,最好每天清晨前往可能出菇之處尋找採收,如過了中午之後,往往因氣溫過高而致菇體很快即行腐爛。

雞肉絲菇採收後,將其假根一一切除,並洗淨菇柄基部的附土,然後以紙張包裹,放入塑膠袋或保鮮盒,置於12℃之儲存庫中,可保存良好之鮮度達一周以上。雞肉絲菇存於10℃以下者,依溫度之下降有漸次被凍傷而影響口味之現象,如溫度在14℃以上者,則依溫度之上升而有漸次加速腐爛的情形,尤其達30℃以上時,一般在一天內即可使雞肉絲菇產生腐爛現象。

簡單鑑別

1、菇傘形似斗笠:菇傘頂部有顯著之凸起,使其整個菇傘呈斗笠狀,該中間之凸起即稱之為傘尖。

乾雞樅菌乾雞樅菌

2、傘尖如鐵似鋼:以手指觸壓傘尖時,其硬度有若鐵器扎手,這是其他菇類所沒有的。雞肉絲菇依種類不同,其菇傘之大小差異極大,大者直徑可達20cm以上,小者不及3cm,而其傘尖均極為堅硬,是

其共同之特點。

3、菌褶白色:雞肉絲菇菌傘表面,有灰、白、米黃等等顏色,而其菌褶初時均為白色,以後漸漸老熟而呈乳白或稍帶黃色。

4、菌根一條菌根不分枝,一條直通地下之白蟻巢,此菌根在學術上一般稱之為假根。

俱有以上四項特徵者,已足以確定為雞㙡菌了。

雞樅妙趣

有人從《莊子》的“朝菌不知晦朔”里,推測早在兩千多年前已開始食用雞㙡菌了。

明朝的熹宗皇帝朱由校,最嗜雞㙡了。只因雞㙡嬌嫩易變質,采後過夜便香味大減。為此,正像唐明皇為使楊貴妃能吃到新鮮的南國佳果荔枝,而令沿途驛站快馬急遞那樣,他也每年由驛站用快馬急送雞㙡菌到京城。不知是雞㙡菌稀罕難得,還是高宗皇帝太偏愛此物,以至於連正宮娘娘張皇后也沒有分享這一佳肴的福分。

價值

食療

雞樅菌雞樅菌
據《本草綱目》所載,雞㙡有“益味、清神、治痔”的作用。

明代楊慎曾把雞㙡菌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其質地細膩,兼具脆、香、鮮、甜等風味特色,品嘗一次,終生難忘。雞㙡菌性平味甘,有補益腸胃、療痔止血、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之功效,可治脾虛納呆、消化不良、痔瘡出血等症。雞㙡菌色澤潔白,肉質細嫩,清香四溢,口感清脆,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

1. 雞樅菌能健脾和胃,令人食慾大增。

2. 雞樅菌內含鈣、磷、鐵、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是體弱,病後和老年人的佳肴。

3. 雞樅菌的另一特點是含磷量高,是需要補磷人士的佳肴。

4. 常食雞樅菌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制癌細胞,降低血糖。

5. 雞樅菌有養血潤燥功能,對於婦女也很適合。

食用

野生菌雞樅富含被人體吸收的多種胺基酸及微量元素,是饋贈親友,居家旅行的休閒食品,同時它還是配菜的好選擇,可配合家裡的菜餚如肉類、蔬菜等用炒、煮、燉的手法烹飪出極富特色又絕對清香美味之佳肴 。

食用前要將雞樅根部的泥土削去,用清水洗淨,瀝乾水分,無需經開水浸煮,即可切條烹調。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是老、少、婦、弱的理想滋補食品。患有感冒或胃腸不適的人應少吃或不吃雞樅。

利用雲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雞樅菌的人工栽培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袋栽的雞㙡菌又稱黑皮雞樅菌,菌體肥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實用菜譜

三絲雞樅菌

三絲雞樅菌

雞樅菌200克,青椒、紅椒各30克。

鹽4克,味素3克,精製油30克,姜、蒜片少許。

色澤鮮明,口感清淡。

做法

1、將雞樅菌摘洗乾淨,與青椒、紅椒切成絲備用。

2、鍋內放水煮沸,加少許鹽、油,倒入雞㙡菌飛一下水,撈出瀝於水分。

3、炒鍋置旺火上,放入精製油燒熱;放入姜、蒜片炒香,倒入原料,加鹽、味素速炒一會即可出鍋。

雞樅油

雞樅油是雲南、貴州等高原地區的非常有名的一道菜,它是把新鮮的雞㙡菌洗乾淨後

手撕成小條,然後加入花椒、乾辣椒到大鍋的油裡面炸,把雞㙡裡面的水分榨乾之後就製作完成了,雞㙡油還可以用來做調味料,口感乾香有嚼頭,連裡面的油都帶有一種奇香。

名稱風波

雞樅菌雞樅菌
這個爭議字發生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年度總決賽上。

咬文嚼字》編輯部認為,其實,第二回合的裁判是有誤的。首先,螢屏上出現的答案“雞樅菌”是錯誤的,正確的應該是“雞樅菌”,小選手寫的“雞樅菌”應該判錯。其次,李梓萌讀的也是錯的,“樅”應讀zōng,而不是cōng。《咬文嚼字》編輯部解釋說,雞樅菌是菌的一種,菌蓋圓錐形,中央凸起,老熟時微黃,味道鮮美,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雞樅是俗稱,古代典籍中一般就寫作“樅”。這種菌生長在泥土中,所以字從“土”,古時也稱“土菌”。《玉篇·土部》:“樅,土菌也。”由於味美如雞,所以俗稱“雞樅”。《本草綱目》:“謂雞樅,皆言其味似之也。”後來為表示植物類別加“菌”寫成了“雞㙡菌”。而“樅”有兩個讀音。一讀“cōng”,木名,即冷杉。二讀“zōng”,是地名用字,安徽省有“樅陽縣”。都與食用菌無關。

對於節目組“木”字旁也能泛指“菌類”的解釋意見,《咬文嚼字》執行主編黃安靖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種說法站不住腳。“首先從古自今,所有的辭書典籍里都是寫成樅,同時,‘雞樅菌’跟木頭根本沒有關係,因為這種菌類是長在土裡,不像香菇木耳一樣長在木頭上,所以這就是它為什麼不能寫成木字旁的最重要原因。”黃安靖表示,就此他們還向許多植物學家徵求過意見,他們也肯定了這一說法。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雞樅菌的“樅”字應該寫作“樅”。很多智慧型輸入法都能夠打出樅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