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婆時代

雞婆時代

雞婆時代,指年輕人熱衷於參與公共事務的現象,他們崇尚“舉手之勞就能改變世界”的道理。

起源

雞婆時代 雞婆時代

台中豐原國中的學生,碰到一點小麻煩:他們上學必須穿著白色長襪,服裝儀容才符合標準。違者將依校規處分。

可是該校的二年級導生班,對這項規定有些意見。白襪子就是白襪子,難道短几公分,品行也會矮几公分,該怎么辦,悶不吭聲,唯命是從,還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老師一轉身,就把襪子往下拉。

學生決定舉辦公聽會討論。服裝儀容攸關學校對外形象,利害關係人,包括老師、家長和別班同學。大家兵分三路,蒐集各方意見,最後在班會上整理髮表。結論是,學校的服裝儀容規定,未跟學生討論,依此懲罰他們,違反程式正義。同學將公聽會過程拍攝下來,影片送給學務長參考。不久,豐原國中修訂規則,白襪子只要露出鞋沿即可。

該事件在台灣引起熱議,很多人認為台灣未來的主人翁已經不再是埋頭苦讀、對周遭環境漠不關心的“乖寶寶”。他們了解自己的權益;為了維護權益,不再冷漠,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台灣人人都愛管閒事的“雞婆”會越來越多,媒體將這種現象稱為“雞婆時代”。

評價

民主國家異於威權專制,因為主權在民。公共政策不是由君主獨自斷定,而是由全體公民研究討論,最後達成協定。

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系系主任林佳范分析,“我們過去只有做到形式的民主,而不是實質的民主。”形式民主,是民眾等到選舉才參與公共事務,他們影響社會的能力,就只限於投票。

至於實質民主,民眾平時透過各種管道積極參與社會,更加“雞婆”一些。他們可能化身為熱心服務社區的志工、關心大自然的環保鬥士,或是海外行醫的人道主義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