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

雞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

雞傳染性發有障礙綜合症(ISS)是家禽的一種新病,在1976年由荷蘭和美國首先報告病例,幾年之後世界各地都報告了此病,國內也有零星報告。此病能造成養雞業特別是肉雞業很大的經濟損失。本病的突出特點是腺胃及其乳頭異常的腫大,肌胃縮小,胃壁變薄。小腸擴張,內充滿消化不全的飼料,胸腺和法氏囊萎縮,股骨頭多糜爛壞死。此病是肉用仔雞和火雞雛的一種病毒傳染病。本病發病率為5%-20%,病死率12%-15%。病雞一般都是24-30周齡的青年母雞後代。

概述

雞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是一種主要侵害肉用仔雞,引起肉用仔雞嚴重生長抑制的傳染性疾病。主要特徵是肉用仔雞發育遲緩或停滯,飼料報酬低,雞冠和脛部蒼白,羽毛生長不良,腿軟、運動障礙等多種臨床症狀。

病原學

對於雞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在病原或發病原因方面尚無一致意見。許多研究者證實,用病雞小腸組織勻漿的無菌濾液給無母源抗體的易感雛雞口服接種,能複製出與自然病例相同的病雞,因此認為本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此外,許多學者還從病雞的腸道組織中分離到呼腸孤病毒、冠狀病毒、細小病毒、披膜病毒、腸道病毒和禽反轉錄病毒等。多數學者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原是禽呼腸孤病毒。但是將這些病毒提純後做致病試驗,任何一種病毒都不能單獨完全複製成功。因此有人認為除病毒外,還可能有細菌參與致病,亦即多種病原共同致病的結果。當然不排除存在新的病毒的可能性。也有報告認為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是一種與缺少硒微量元素有關的代謝性疾病。研究表明,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的病原體的主要靶器官是小腸,可致腸絨毛和腸腺發炎腫脹,甚至壞死。發病雞對營養的利用率下降,可能是由於吸收不良或消化不良所引起。病雞的胰臟也受到損傷,腺管阻塞,可能是引起消化不良或吸收不良的原因。但研究人員通過用電鏡觀察,在胰腺管中發現披蓋病毒樣粒子,認為可能是引起腺管阻塞的原因。此外,在臨床中黴菌毒素及其他一些毒素也能引起類似的綜合症。它們也可能是這種發育障礙綜合症的病因之一,應引起重視。

流行病學

病雞和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從腸道排出,通過污染的雞舍、飼料和飲水,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本病在一個地區或雞場一旦發生則很難徹底消滅,水平傳播迅速,曾報導將1~3日齡健康雛雞放入病雞群中,很快發生同居感染,出現明顯症狀。通常發病率為5%~20%,而6~14日齡死亡率可達15%左右,發病率和死亡率與飼養管理條件有密切關係。另一研究顯示,當把1~3日齡內的健康雛雞與50%或25%的病雞放在一起時,同居雞可100%發病,出現典型的臨床症狀,包括發生骨骼異常等病症,其嚴重程度相同。由於7日齡時感染雞就不會發生骨骼發育異常,因此可以認為該病由一隻雞到另一隻雞的傳播是相當迅速的,很可能在一天之內就發生。多數資料表明,雞場發生本病主要是由於與病雞直接接觸而引起的。

臨床症狀

症狀症狀

本病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特別是3周齡以內的幼齡肉用仔雞最易發生,但於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以致不同的雞群中所發生的發育障礙綜合症的症狀,其報導也不一致,總之可有多種症狀出現。肉用仔雞最早發生於3~7日齡,開始表現為精神倦怠,水樣腹瀉,糞便內含未消化的食物,病雞腹部膨脹下垂。體重迅速下降,僅為正常雞體重的1/3,個體矮小,生長明顯受阻。羽毛髮育異常,受感染的小雞絨毛保持較長時間,主翼羽生長推遲,羽毛蓬鬆,乾枯無光澤,容易斷裂。3周齡以上病雞骨骼變化較為明顯,表現為站立無力,跛行。嘴、腳色蒼白,色素消失。頭頸、肉髯水腫。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是,整個雞群生長不均勻,大小不一,1周齡或更小時表現較為明顯,一群雞中一般有5%~20%的雞受感染,這些雞到4周齡時只有同欄雞的一半那么大,甚至更小。在6~14日齡時,可見死亡率有所升高。病雞過量飲水、下痢、排黃色至橙咖啡色帶粘液的稀糞。羽毛粗亂、無光澤,頸部單留有絨毛,翅膀上常伴有位置不整的羽毛,或斷裂,故稱為“直升飛機病”。

病理變化

病死雞矮小、消瘦。剖檢時可見腸道腫脹、蒼白,胃腸道充滿未消化的食物。腺胃腫大且增厚,有炎性反應,甚至壞死。肌胃縮小並靡爛,心包發炎,心包液增多,可見局灶性心肌炎,肝臟蒼白和炎症,胰腺通常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見胰腺萎縮,腺管堵塞,蒼白而堅實,尤其是在胰臟遠側1/3段表現更為明顯。胸腺和法氏囊萎縮變小。脛骨或肋骨變形,呈佝僂樣變化,大腿骨骨質疏鬆,股骨壞死,易斷裂。長骨變軟,生長板變厚。
顯微病理變化主要是腸道可見絨毛變鈍,腸腺腫脹。腺胃內腺間組織有單核細胞浸潤,這種腺胃炎可能是發育遲緩的原因之一。法氏囊小葉萎縮,胸腺見皮質部分變少,難以將皮質和髓質區分開來。胰臟早期損傷見外分泌細胞皺縮和空泡化,從而引致細胞萎縮,後期多數外分泌組織被纖維組織所取代。胰島周圍見散在的淋巴樣細胞灶以及殘留的外分泌組織。不正常的長骨生長板見一增殖變厚區,與肥大區界限不清,肥大區來自乾骺端的血管明顯減少。
生化測定表明,病雞血漿中類胡蘿蔔素含量降低,而鹼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血液中的血漿蛋白升高而血漿色素減少。肝臟及血漿中的維生素A、D、E含量都下降,肝臟中的糖原含量升高,血漿中的澱粉酶活性上升,但血漿中的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降低。

診斷

由於目前對本病的病原尚未最後確定,因此在診斷上只能根據臨床觀察到的生長發育遲緩,結合病理解剖學上的變化來作出初步診斷,如發病年齡,腹瀉、羽毛毛蓬亂、體形矮小、跛行以及腿骨的變化等。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病原分離和電鏡觀察,在有條件的實驗室可採取小腸、胰臟、腺胃等進行組織切片觀察。也可測定血漿中鹼性磷酸酶的活性和類胡蘿蔔素的濃度作為輔助診斷方法。確診時也應與其他類似疾病如飼料、營養消化不良等相區別。

防治

1.由於病因複雜,在防治方面目前仍沒有特異性的措施,需採用綜合性防疫措施。但據試驗顯示,採取綜合性防疫措施會有利於減少本病的發生並減少經濟損失。具體如下:加強雞場的綜合防疫工作,育雛舍育雛工作結束後,必須更換墊料,並進行認真的清潔和消毒。通過污染場地傳播是本病主要的傳播方式,因此雛雞舍的清潔消毒對杜絕本病的傳播就顯得相當重要。
2.做好飼料的貯存工作,防止貯存飼料受黴菌污染和腐爛。黴菌可在飼料中產生真菌毒素,引起雞群的中毒、腹瀉及生長抑制等類似於本病的症狀。因此,妥善保管飼料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肉用仔雞的日糧中添加0.05%的硫酸銅,可減少飼料的受潮。
3.消除免疫抑制因素。免疫抑制因素如傳染性法氏囊病等對本病有重要影響。所以種雞和肉用仔雞均應做好傳染性法氏囊病的免疫接種工作,減少雞群可能出現的免疫抑制現象。
4.防制球蟲病。在大型養雞場,球蟲病對雞是一種嚴重威脅的疾病。球蟲病的侵襲可損傷腸道上皮使營養物質的吸收減少,生產性能降低。發生傳染性發育障礙綜合症的雞群腸壁不同程度都受到損傷,受球蟲的感染就顯得更容易,發病也嚴重得多。為了減少兩者之間的這種相互加強的效應,必須嚴格控制球蟲病的發生。
5.改善飼料的營養水平,提供質優價全的配合飼料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飼料必須含有高度可消化的營養物,最好添加足量的必需胺基酸,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此外,維生素量的增加一般也是有益的,而脂溶性維生素好處更多。但維生素A的含量要限制在12000單位/kg飼料以下,以避免阻礙維生素D的吸收。每kg飼料中添加0.25mg硒和25~100mg維生素E,可防止胰臟的損害。

用藥參考

飼料中添加0.5%的磺胺類藥,連用4天;當採食明顯減少時,用慶大黴素(2000-3000單位/只)+鏈黴素(15~20萬單位)肌肉注射,連用3天。另外,硫氰酸紅黴素、強力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和喹諾酮類藥物分別交替使用也有良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