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盲

雀盲

夜盲症。以入暮或在暗處視力銳減,甚至不辨人物,天明或於明亮處則視覺恢復正常為特徵的眼病。俗稱“雞盲”或“夜盲”。此症內涵兩種西醫眼病:一為營養性夜盲;一為先天性的視網膜色素變性。前者如注意飲食的營養,經調治可以治癒,中醫稱為肝虛雀盲,常以補益肝血治之;後者不易速效,每致視野日趨縮小,終至失明,中醫稱高風雀盲。

主要症狀

高風雀盲

高風雀盲,多屬稟賦不足,元陽虧損,肝腎陰虧,精血不足,目失涵養,神光衰微,或脾胃虛弱,後天之本失調,水谷之精微不化,清陽不升,濁氣上泛,導致脈絡細狹,精血不能運升於目,而致夜盲。常見症狀有:

①命門火衰。證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夜間尿頻,舌淡,脈沉細。治宜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加減。

雀盲雀盲

②肝腎陰虛。證見頭暈目眩,耳鳴腰酸,夜寐夢多,或有遺精,婦女白帶較多,苔薄,舌質紅,脈弦細數。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見食少便溏,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脈沉細,苔薄,舌質淡。治宜氣血兩補,用人參養榮湯加減。此病除辨證施治外,臨床常兼與辨病相結合,若借用現代光學眼科檢查器械,可見眼底血管變細,目系(此處專指視神經乳頭)色澤蒼白或見蠟黃,則配用活血養血之品,也可配合針刺,取穴足三里、三陰交、睛明、球後、肝俞、脾俞等。

肝虛雀盲

肝虛雀盲,多因飲食不節,食有偏好,以致脾胃損傷,水谷之精不能化生氣血,肝少精血,目失涵養;也有小兒痘麻熱證,壯火食氣,氣不生血,肝血不足,罹患此證。常見症狀有:

①肝血不足。證見雙眼視糊雀盲,目澀,羞明,苔薄,舌質淡,脈弦細。治宜養血補肝,方用羊肝丸主之。

②脾虛血少。證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便溏腹膨,目澀夜盲,苔薄質胖淡嫩,脈細。治宜健脾養血補肝,方用八珍湯加減。

病因

多是因久病虛弱,氣血不足;或飲食不節,偏有嗜好,脾胃受損,精氣不能上承,肝血虧損,目失所養等所引起。

檢查

常見的證型有:①肝血虧損型雀盲。證見入暮或至暗處視物不明,眼中乾澀,目瞬頻頻,頭暈面黃,舌淡苔薄,脈弦數。治宜養血補肝,方用羊肝丸等。②脾胃氣虛型雀盲。證見入暮或至暗處視物不明,目澀,形體消瘦,倦怠食少,舌淡,脈弱。治宜調理脾胃,方用加減補中益氣湯等。

角膜軟化症1、有發熱消耗性疾病,人工餵養不當或慢性腹瀉等維生素A缺乏的病史;2、上述典型的臨床表現;3、血清維生素A含量低下;4、尿沉渣檢查角化上皮細胞陽性。

相似疾病

晝盲:是指在光線明亮的環境下,視力反較光線昏暗時為差的一種反常現象。根據病史和眼部檢查,可做出診斷。

偏盲:醫學術語,指視野的某一部分缺損而言,因視路病變所引起的偏盲,常有助於神經病變的定位診斷。如視交叉部受到腫瘤壓迫時,常造成典型的雙顳側偏盲。某些眼科疾病也可引起偏盲型視野缺損,如晚期青光眼的鼻側視野缺損,視網膜血管阻塞時的偏盲型視野缺損,視網膜部分脫離時相對方向的視野缺損等。

象限性缺損:又稱象限性偏盲,即視野缺損占據一個象限,多見於視交叉以上的視路損害。

皮質盲:是大腦枕葉皮質受到毒素影響或血管痙攣缺血而引起的一種中樞性視功能障礙,以血管痙攣性損害最為常見。臨床表現為雙眼視覺完全喪失,瞳孔光反射正常,眼底正常,可有偏癱等。

預防

預防維生素A缺乏1、加強宣傳教育,普及婦幼衛生知識,合理餵養,糾正偏食習慣,使嬰幼兒得到合理餵養。2、當嬰幼兒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腸道疾病及熱性病時,除積極治療原發開門見山外,並要適當的補充足夠營養副食品,防止無原則的“忌口”。如發現患兒願睜眼表現時,應作眼部檢查,以達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避免病毒惡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