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積上目

瘡積上目,醫學病理名稱,其臨場表現為雙眼發病,初起症軒.多見夜盲。

瘡積上目,本病繼發於小兒疳積,是以初起時在暗處不能見物,繼而眼珠乾燥,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損為特徵的眼病。《秘傳眼科龍木論》對本病記載較早。又名小兒疳眼、疳毒眼。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軟化症。如不能及早診治,容易導致失明。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餵養不當、食有偏好等損傷脾胃,或久病虛嬴,脾胃虛弱等,皆可導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不足,釀成疳積。脾病及肝,肝血虛少,目竅失養且陰血不足,肝熱內生,上攻於目,遂發本病。此外,病中無原則地忌口的小兒,及患寄生蟲病之類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臨床表現]

雙眼發病,初起症軒.多見夜盲(又稱雀目),眼珠乾澀羞明,頻頻眨目。繼而白睛萎黃,眼珠轉動時,白睛表層於環繞黑睛處呈暈狀皺起,黑睛失澤,知覺減退。隨病情發展,白睛正對瞼裂兩側出現略帶銀灰色之三角形乾燥班,基底向著黑睛邊緣,不為淚液所濕潤;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濁如毛玻璃狀。嚴重時,羞明顯著,白睛粗厚如皮膚;黑睛知覺喪失,呈灰白色膠凍樣混濁,甚至表面糜爛破損,並有黃液上沖等症。愈後往往遺留翳障,影響視力。本病黑睛極易潰破,變為蟹睛、眼珠枯萎等惡候
全身症:初起常見患兒面色萎黃,身體羸瘦,毛髮枯焦,掩面而臥,或煩躁不寧。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危重,除可致雙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險。

[診斷依據]

一、眼部乾澀,羞明,頻頻眨目,暗處或入夜視物模糊不清。
二、白睛乾燥,少澤,起皺,眥部白睛出現銀白色三角斑。
三、黑睛混濁,知覺減退,重者繼發凝脂翳及黃液上沖,或軟腐潰陷,穿破而成蟹睛。
四、有餵養不當、營養不良或慢性腹瀉病史。

[鑑別診斷]

本病早期出現之雀目,稱肝虛雀目。在外眼見症不明顯時,需與高風雀目相鑑別。高風雀目患者眼無不適,外觀端好,眼底變化初起可不明顯,隨年齡的增長,病變逐漸明顯,視野開始縮小,夜盲亦逐年加重,但白睛、黑睛及全身無疳積見症。
[辨證論治]
本病是疳積在眼的局部病變,內治常結合全身病情用健脾清熱、殺蟲消疳、養肝明目等法。同時,亦可採用針灸及捏脊療法。此外,還應注意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和改善飲食營養。
一、內治
(一)肝脾虧虛
[主證]小兒食少腹脹,面黃體瘦,夜盲初起,白睛乾澀,頻頻眨目。
[證候分析]脾胃氣虛,失於健運,內有積滯,則食少腹脹。氣血生化不足,不榮頭面及肌肉,故面黃體瘦。血不養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黃昏後不辨人物,白睛乾澀,頻頻眨目。
[治法]健脾消積,養肝明目。
[方藥]八珍湯加減。原方用於本證可去川芎,加山楂、麥芽、陳皮、夜明砂、鮮豬肝,取其健睥益氣消積,養肝補血明目。
(二)脾虛肝熱
[主證]蟲積日久,腹脹便溏,午後潮熱,煩躁不寧,黑睛生翳,或糜爛。
[證候分析]蟲積日久,損傷脾胃,致運化失常,則腹脹便溏。氣血生化不足,肝失濡養,熱自內生,故午後潮熱,煩躁不寧。肝熱上攻,則黑睛生翳或糜爛。
[治法]健脾清肝,殺蟲消疳。
[方藥]肥兒丸加減。方中人參、茯苓、白朮、甘草、山楂、神曲、麥芽健脾消積;黃連、胡黃連清濕熱;蘆薈、使君子清熱殺蟲消疳;諸藥組方,健脾清肝,殺蟲消疳。黑睛翳潰或黃液上沖者,宜選加龍膽草、梔子、蒲公英。白芍之類清肝瀉熱。
(三)脾虛濕困
[主證]面黃體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脹。大便溏瀉,黑睛生翳或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
[證候分析]脾胃受損,運化無力,故食少腹脹,大便溏瀉。脾虛精氣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養,則面黃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濁,甚至糜爛破潰。舌淡苔白,脈濡均為脾虛濕困之象。
[治法]健脾益氣消疳。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原方有健脾益氣,升清降濁之功。用於脾虛有積滯者,可加神曲、麥芽;有蟲積者,可加使君子、鶴虱、蕪荑;濕郁化熱者,酌加胡黃連。
(四)中焦虛寒
[主證]面色蒼白,大便頻瀉,完谷不化,肢厥脈微,黑睛糜爛或破損,形成蟹睛。
[證候分析]中焦虛寒,脾胃運化及升降失職,則自利頻頻,完谷不化。陽虛無以溫煦,故面色蒼白,肢厥脈微。精氣不足,目失所養,則黑睛病變日重,甚至潰破,形成蟹睛。
[治法]溫中散寒,補益脾胃。
[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原方以附子、乾薑溫中陽,散寒邪;人參大補脾胃元氣,白朮、甘草健脾益氣。若用於陽虛甚者,可再加肉桂。
如果黑睛病變同時,症見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瀉不止,口乾聲啞,手足浮腫,當以挽救生命為要,按兒科疳積之重危症論治。
二、外治
(一)黑睛混濁糜爛或黃液上沖時,用清熱解毒眼藥水及擴瞳藥滴眼。
(二)魚肝油滴眼。
三、針灸療法
針刺四縫,灸氣海、足三里、脾俞、肝俞、腎俞等。
四、其他療法
(一)捏脊療法以兩手指背橫壓在長強穴部位,向大椎穴推進。同時以兩手拇指與食指將皮膚肌肉捏起,交替向上,直至大椎穴,作為一次,如此連續6次,在扒捏第5、6次時,每次以拇指在腰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約4—5下,捏完後,再以兩拇指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壓2—3下。此療法有調理脾胃、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功效。
(二)鮮豬肝60g剖開,夾蒼朮末10g以線扎定,人米湯內煮熟,然後將藥肝連湯分次服用。每日1劑。年幼小者酌情減量。
(三)應口服或肌肉注射維生素A、D製劑。

[預防調攝]

一、調攝護理
(一)患兒飲食應多進富含營養的魚、蛋、乳、肝類食品及新鮮蔬菜,如胡蘿蔔、青菜、水果等,以輔助治療。
(二)黑睛表面若已軟化壞死,應約束患兒雙手,防止其用手揉擦眼部;醫護人員亦應注意,切勿用重力開瞼,以免促成眼珠穿孔。
二、預防
(一)對慚乳期的嬰兒及發育期的幼兒和兒童,以及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應適當補充營養,多吃新鮮蔬菜及蛋類、魚類等食物。對嬰幼兒,尤應做到合理餵養,防止飲食偏嗜和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二)小兒若有疳積見症,應及早治療,凡患兒頻頻眨目,或閉瞼不開,喜伏母懷者,應警惕本病的發生。對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觀察是否合併本病。
(三)講究衛生,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轉歸預後]

本病如果不能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易致失明。全身若見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頻頻泄瀉,胃納全無,哭聲嘶啞而低微,手足俱腫者,病屬重危,不僅可能雙眼失明,而且還有生命危險。

[文獻摘要]

一、《銀海精微·小兒疳傷》:“小兒疳傷之症,富貴之家,多生是疾,蓋由父母過愛之由也。小兒如草木之萌,難受風日寒露之欺,且小兒五臟六腑未實,氣血柔弱,怎禁油膩煎炒及諸般葷腥。或一周半載,縱口味食糖甜之物,及鵝鴨雞豬牛羊等肉,或飯方了,又哺以乳,或乳方飽又與其飯,……有是症焉。或貧賤之家,亦有是症,何也?一食諸物不消不化,先傷於脾,致腹脹,午後發熱,至夜半方退,日久頭髮稀疏,轉作泄瀉頻頻,瀉甚則渴,至傷肝膽,眼之白仁鮮紅,羞明怕日,漸生翳膜,遮瞞黑珠,或突起如黑豆、如香菰之狀。治法先治內,後治外。……若疳傷肝膽,眼珠突出或瞎盡,為不治之症。不獨瞎眼,甚至傷命。若聲啞口乾,手腳俱腫,十死八九”。

二、《審視瑤函·疳傷》:“疳眼傷脾濕熱薰,木盛土衰風毒生”。

三、《醫宗金鑒·眼科心法要訣》:“小兒疳眼者,初因飲食傷脾,久則肝熱上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