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刀

障刀

障刀,是唐刀四制之一,名字由它的用途而來,唐六典蓋用障身以禦敵。唐刀四制中障刀爭議最大,一種觀點,類似於匕首或是日本刀中的肋差,形狀差不多,但更為輕便靈活,便於近身肉搏。當士兵手中橫刀或者陌刀因為貼身而不便使用時,障刀就成了近身主導武器,所以有蓋用障身(障刀+身體)以禦敵說法,因為短整個人身子和刀都迎向敵人。障者,隱蔽之物。長15cm~50cm左右。另一種觀點,障刀,障者,掃清障礙,霸氣。蓋用障身以禦敵,障身二字可以理解為刀身禦敵,所以極有可能是寬刃唐刀,在唐代有寬刃唐刀很正常,但是卻不見記載。所以障刀也有可能是類似寬刃的大砍刀前身。同時另一個間接證據,唐宋時古人常用作掃清障礙開墾荒山的畲刀也是寬刃大刀。畲刀是當時民間農用刀具。到了宋代畲刀結合了陌刀的可拆卸刀柄,安裝長刀柄的畲刀就成了民間用刀朴刀。安柄之處有螺口,桿棒的一端有螺絲,而且是三個丫兒,安裝好了,十分結實。

基本信息

作用

障刀障刀
主要作用是蓋用障身以禦敵。

如果是匕首一類:軍隊野外行軍生存之用,同時也是作戰時近身肉搏的備用武器。

如果是寬刃大刀一類:軍隊主戰武器之一。劈砍勇猛,威力大於橫刀

而這種解釋正好符合:橫刀為兵士佩刀。即: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類似現在警察交警的配槍,警棍),不難理解。所以橫刀多為70厘米~80厘米(這個尺寸在戰場作為主戰兵器有點威力不足),而100厘米的橫刀在唐書和日本古籍中稱為大橫刀,唐大刀。

記載

障刀障刀
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儀刀:蓋古班劍之類,晉宋已來謂之御刀,後魏曰長刀,皆施龍鳳環。至隋,謂之儀刀,裝以金銀,羽儀所執。
障刀:蓋用障身以禦敵。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於隋。《唐律疏議》卷八衛禁律“諸宿衛者兵仗不得遠身”〔疏〕議曰:兵仗者,謂橫刀常帶;其甲、矟、弓、箭之類,有時應執著者並不得遠身。宿 衛時,“橫刀常帶”,故而高宗對為千牛衛將軍的王及善說:“他人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卿佩大橫刀在朕側。”可見橫刀為宿衛官兵的主要兵仗。府兵戰士自備橫刀,宿衛時常佩橫刀,唐橫刀是兵土普遍所佩之刀。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由此可見後世統稱的唐刀有四種,儀刀、障刀、橫刀都是短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