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581~618)

隋(581~618),中國歷史上繼北朝北周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為唐所滅。煬帝大業五年(609)時的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簡介

隋(581~618)中國歷史上繼北朝北周之後建立的統一王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 ,為唐所滅 。煬帝大業五年(609)時的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

相關

隋的政治北周大成二年(580),周宣帝宇文贇死 ,靜帝年幼 ,楊堅掌握軍政大權 ,迅速平定了反抗他的相州(今河南安陽南)總管尉遲迥、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同時,楊堅還屠戮了北周宇文氏諸王。在消滅內外政敵以後,他自左大丞相遷大丞相 ,並於周大定元年(581)二月代周稱帝 ,國號隋 ,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
統一南北 隋初 ,北方突厥的勢力強盛。文帝開皇二年(582),隋軍挫敗入掠河西的突厥軍 。三年 ,突厥分裂為東、西兩汗國。五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歸附。八年二月 ,隋文帝下詔伐陳,大舉南進。次年,隋大將韓擒虎俘後主陳叔寶。陳亡後,隋又遷陳朝皇家和百官家屬入關中。嶺南方面 ,在高涼( 今廣東陽江西 )太守馮寶妻冼夫人(少數族人)的協助下也迅即安定。北遷的江南豪強認為統一損害了他們的利益。開皇十年冬,遍及陳朝舊境的反隋暴動爆發 。隋派遣楊素領兵鎮壓。大約次年即告平定。北朝後期,鮮卑貴族的門閥化,尤其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漢族楊氏代周以後,象徵民族矛盾的鮮卑政權亦告消亡,南北統一的條件已經成熟。

完成和鞏固統一的改革在文帝統治時期和煬帝統治的前期,隋先後進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完成和鞏固統一、強化中央集權的改革。①改革行政制度。開皇初年,基本形成以尚書、內史(即中書)、門下三省為行政中樞的制度。這一制度後來為唐代繼承和發展。開皇三年,文帝下詔廢罷境內500餘郡,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州置刺史,將州府和軍府合一。凡軍事上較重要的州設定總管,兼任刺史。大業元年(605) ,煬帝下詔廢除諸州總管府 ,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②改革選舉制度。開皇末年實行六品以下官吏全部由尚書省吏部銓舉之制,地方各級機構的屬官從此由朝廷委任,徹底廢除了傳統的辟舉制。保證門閥世襲的九品中正制也在隋代廢除。但是由於隋代門閥貴族的子弟仍可以門蔭出身,所以門閥世襲制在隋代選舉中仍居優勢。一般地主的入仕道路主要是通過吏職和軍功。隋代出現了兩種新的科舉科目——進士與明經,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③改革府兵制 。早在大象二年(580)楊堅為北周大丞相時 ,即下令西魏時受賜鮮卑姓的漢族府兵一律恢復漢姓,具有破除鮮卑人當兵、漢人務農的意義。開皇十年文帝下詔,府兵全家一律歸入州縣戶籍,只本人作為兵士由軍府統領。這一措施清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蹟,適應了民族融合的時代要求,有利於統一。④制訂開皇律。開皇元年和開皇三年,制訂和修改了隋律,即《開皇律》。隋代法律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隋初較重要的改革還有鑄造新五銖錢,統一當時混亂的貨幣,以及統一度量衡。
隋的社會經濟 開皇二年(582) ,隋重頒均田令,受田百姓承擔國家賦役。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將受田並承擔賦役的成丁年齡提高。力役從每年一個月減至20天,未被役的丁男納絹代替,稱為庸;戶調絹從一匹(四丈)減為二丈 。仁壽四年(604),煬帝即位後,免除了婦人、奴婢 、部曲之課。大業五年(609)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戶口檢查。同年,再次下詔均田。檢查戶口與均田相結合,目的都是為了擴大賦役對象。文帝統治時期,一些水利灌溉工程在各地興建,有利於產量的增長和耕地面積的擴大。為便於徵集物的集中和搬運,隋代沿著漕運水道在今陝西、河南境內設定了廣通(在今陝西華陰)、常平(在今河南三門峽市東南)、河陽( 在今河南孟縣南、黃河北岸 )、黎陽(在今河南濬縣)、含嘉(在今河南洛陽)、洛口(即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義東北)、回洛(在今河南洛陽)諸倉。開皇五年,文帝令諸州以社為單位,設定義倉,以備水旱賑濟。
隋代手工業在前代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成都和魏郡(今河南安陽)都以製造精美的雕刻物著稱。東南傳統的造船業仍繼續發展。隋代商業也獲得發展。汴州城外和北齊故都鄴城的郊郭居住著許多商賈、工匠。成都是西南最大的都市 ,歷來以手工業、商業繁盛著稱。絲綢之路仍然是對外貿易的通道。陸道以張掖為中心,聚集著國內西北各族和外國商人。南海(今廣東廣州)是最大的貿易港口,輸出絲綢,輸入象牙珠寶傳統商品。長安和洛陽是全國政治中心,也是國際的貿易中心。為了控制地方,擴大南北漕運,隋開皇四年曾開鑿由長安新城——大興城到潼關的漕運渠道,稱為廣通渠 ,又名富民渠。煬帝繼位後,又先後開鑿疏浚了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永濟渠,相銜接為大運河,不僅加強了隋王朝對南方地區的政治、軍事控制,便利了江南財物向洛陽、長安的轉輸,而且大大加強了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文化聯繫 ,對以後的歷史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隋與國內少數民族的關係早在文帝開皇四年 ,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就已與隋和好。十九年,隋朝扶助啟民可汗為突厥主。他對隋非常尊重。大業七年,西突厥處羅可汗來朝 。大業前期是隋極盛的時期。為了管理西域事務,大業五年 ,隋設定了西域校尉。當年六月,在燕支山下,煬帝張設盛大宴會,款待來朝的各族首領30多人。在嶺南地區,原高涼太守馮寶妻譙國夫人冼氏,自平陳後,即協助隋派來的將吏安撫當地俚僚諸族。滇南地區在開皇二十年亦獲安定。台灣自孫吳以來,和大陸的關係日益密切。隋代稱之為流求。大陸商人經常到流求進行貿易。此後,台灣海峽兩岸間的經濟 、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了。
隋和外國的關係大業三年,煬帝遣使者從海道出使赤土(大致在今馬來半島)和日本,大約在同時,由陸道遣使到今印度、伊朗及中亞地區。大業年間,許多國家遣使來隋。中國文化進一步在亞洲各國間廣為傳播。在朝鮮半島,三國中除了高句麗曾和隋發生戰爭外,百濟、新羅都和隋朝有友好關係。日本自東漢以來,以倭國的名號為中國所知。隋時,日本聖德太子幾次遣使來隋,隨行的學生和僧徒長期留居中國,多數直到唐初才返國。通過他們,隋唐的禮制、政令在日本傳播。東南亞各國和隋通使的有10餘國。那時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有所謂昭武九姓國,都在大業中遣使來隋。
隋的覆亡導致人民反抗的直接原因是漫無限止的勞役徵發。煬帝建設東京、修長城、開運河,雖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卻濫用了民力。從煬帝即位開始,幾乎每年都有重役。煬帝統治期間,幾乎每年出去巡遊,沿路供需都由所經地方承辦。這筆費用最後都落在人民的頭上。東晉時,高句麗入據遼東。煬帝即位後,便決心大舉東征。大業八年二月,煬帝和大軍渡過遼水,圍攻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因東征本來不得人心,高句麗又頑強抵抗,七月,煬帝被迫退兵。九年四月,煬帝再渡遼水,攻圍遼東城。六月,楊玄感起兵攻東都(東京改稱)。煬帝只好退兵。大業十年二月,煬帝發動了第三次東征。這次戰爭是在義軍遍地的形勢下發動的 ,煬帝感到無法把戰爭進行下去,只好因高句麗請和,乘勢收兵。煬帝三次東征,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的破壞,人民受到無邊的苦難。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大業七年鄒平縣民王薄於長白山(在今山東鄒平南)起義。各支起義隊伍經過分並離合,最後大致形成三大起義力量:一是據有河南的李密領導的瓦崗軍;二是雄踞河北的竇建德領導的夏軍;三是自淮南轉移到江南由杜伏威領導的吳軍。農民起義軍的發展,促使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尤其是大業九年楊玄感的起兵,對隋的崩潰有很大影響。隋太原留守李淵於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攻占長安,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帝,改元義寧,尊煬帝為太上皇,自為大丞相,掌握大權。次年五月,李淵代隋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
大業九年以後,隋軍只能據守一些城鎮,已不能控制廣大農村。大業十二年煬帝第三次到江都。那時煬帝所能控制的地域已非常狹小,江都糧食供應越發感到困難,煬帝便在十三年下令修築丹陽宮,準備渡江。十四年三月,征遼軍隊發動兵變,殺死煬帝,立煬帝侄孫秦王浩為帝。而東都群臣則立煬帝的又一個孫兒越王侗為帝,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同年宇文化及殺秦王浩,稱帝,國號許。唐武德元年(618)九月,李密降唐。王世充於次年四月,廢皇泰主,稱帝,國號鄭,改元開明。到此,三個象徵性的隋政權殘餘全部滅亡。
隋的文化 隋王朝時期表現在哲學 、文學 、語言學、音樂、美術等方面的南北交融,是顯著的。陳、隋之際,智創立天台宗,體現了南北佛教學風和各種學派的交流和統一,適應了統一王朝的需要。隋代最顯赫的經學大師劉焯、劉炫被稱為學通南北、博極今古。經學由南北交流走向統一。南、北文風過去也不相同。南朝講究聲律詞藻;北方質樸,宜於實用。煬帝尊重南方文化,南方文學遂成為正統。在書法藝術上,南方流行的是以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為首的新書體(行草書),秀逸流移;北方上承漢魏隸法,方正遒勁。隋代書法藝術綜合南北,為唐代書法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南北朝時期文學創作的需要,還推動了音韻學的研究。開皇初年,顏之推、蕭該 、陸法言等8人 ,對當時語音詳加校正。陸法言又於仁壽元年撰成《切韻》5卷。《切韻》是一部集南北音韻研究之大成的巨著,為唐宋時期音韻學的更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北方、江南、西域以及外國音樂,在隋代也得到交融發展。北齊、北周時期西域樂,後來為隋繼承。開皇九年(589),隋平陳 ,獲得宋 、齊音樂和梁、陳樂人。大業六年(610),煬帝命各地檢括西魏 、北齊 、北周、陳的樂人子弟,集中於太常寺。大業年間定九部樂。隋九部樂後來沿用至唐,又有了新的發展。科學技術在隋代取得了新的成就。經學家劉焯又是傑出的天文學家。他使用定朔計算法取代過去的平朔法,創製了當時先進的曆法——《皇極曆》。定朔法的採用是中國天文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巢元方是隋朝最著名的醫學家。他撰寫的《諸病源候論》50卷,開闢了後世病因學和病理學的研究途徑。隋代地理學,特別是地圖的編繪技術有了顯著進步。大業六年,煬帝又命臣下依據圖經撰成《區宇圖志》129卷 ,是一部地理學的巨著 。煬帝時的著名地理學家裴矩 ,撰成《西域圖記》3卷 ,是一部地理學名著。隋朝工匠李春在趙州(今河北趙縣)城南洨水上所建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大石橋。它比歐洲同類空腔式橋樑的出現要早700多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