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遼水

《渡遼水》是唐代詩人王建所作的一首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此詩選取了士兵渡過遼河時的一個鏡頭,用戰爭開始前士兵們沉重的心情來打動讀者。全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切入的角度別致,寫得也別致,但同樣能揭示戰爭的殘酷。”“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冢”都是戰爭留下的淒涼的遺物,是殘酷戰爭的見證。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遼水:指大小遼河,源出吉林和內蒙古,流經遼寧入海。

⑵鹹陽:古都邑名,在今陝西鹹陽東北二十里。

⑶如:動詞,去。重:一作“里”,一作“裹”。

⑷營家:軍中的長官。一作“塋冢”,即墳墓。

⑸題:上奏呈請。

⑹回渡:一作“渡遼”。

⑺駐馬:停住了馬。傍:同“旁”。

作品譯文

渡過遼水,此時離開鹹陽足有五千來里。出征的時候父母就已知道今生很難再次相聚,便讓我重新穿好衣裳,好像是傷悼我去送死一般。打仗時還有士兵戰死後屍骨被送回鹹陽的,這些墳墓的碑石上都刻出了各人的家鄉。活著的戰士知道應該不會有渡河歸家的那一天了,只能在遼水邊駐馬回望遠在天邊的家鄉。

作品鑑賞

王建在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曾在幽燕一帶度過了十多年的戎馬生涯,對邊疆戰士的生活極為熟悉,十分同情他們的痛苦,這首詩便揭露了唐王朝遠征高麗給人民帶來的苦難。

“渡遼水,此去鹹陽五千里。”這兩句寫出征的戰士背井離鄉,長途征戰。

“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別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對外戰爭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的嚴重災難。父母與兒子、妻子與丈夫、小孩與父親的生離死別,正是源於統治者的這些對外侵略戰爭。

“亦有白骨歸鹹陽,營家(一作‘塋冢’)各與題本鄉。”這兩句體現了遠征之人的思鄉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鄉,希望落葉歸根。句中的“白骨”與“塋冢”都是戰爭留下的淒涼的遺物,是殘酷戰爭的見證。淒涼的遺物與思鄉之情融匯在一起,讓人傷感莫名,表達了詩人對統治階級窮兵黷武的控訴與憤慨。

“身在應無回渡日,駐馬相看遼水傍。”死的尚有“白骨”“歸鹹陽”,活著的只能隔著遼水空望家鄉。他們只能期望有一天戰死沙場後,自己的遺骸能夠被幸運地送回長安。遠征戰士的悲哀,在這字裡行間表現得很濃烈。

此詩筆力遒勁,意境蒼涼,讀來令人心摧骨折、肝腸欲絕。

作者簡介

王建,唐代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出身寒微。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