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

隋滅陳之戰是南北朝末期的統一戰爭。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後,權臣楊堅於隔年廢北周靜帝自立,建國隋朝,即隋文帝。在安定內部、解決北方突厥的外患以及併吞西梁後,隋開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統一戰爭中,隋文帝楊堅命令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50餘萬,攻滅江南陳朝的大規模渡江作戰。此役逼降陳後主陳叔寶,陳亡。並陸續招降三吳、嶺南等地區。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統,成功結束紛亂近400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滅陳之戰

正文

中國隋朝開皇八年(陳禎明二年,588)冬至九年春,隋文帝楊堅出兵攻滅江南陳朝、統一全國的戰爭。
南北朝末期,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後,即欲攻滅與隋隔江對峙的陳朝,統一南北。開皇元年三月,派名將賀若弼韓擒虎分別任吳州和廬州總管,作滅陳準備。三年,隋反擊突厥之戰獲勝後,又經幾年整治,國力日強。七年,尚書左僕射高熲、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獻滅陳之策:在江南收穫季節,調兵佯攻,誤其農時,並不斷迷惑麻痹陳軍;在長江上游速造戰船,準備水戰;派人潛入陳境,破壞其儲備物資;待陳疲憊懈怠時,突然渡江,東西呼應,一舉擊破。楊堅採納上述方略,在戰前多方誤敵、疲敵,並大量散發揭露陳後主罪行的詔書,爭取人心。八年十月,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高熲為晉王元帥長史,發水陸軍51.8萬,統由楊廣節度,分八路攻陳:楊俊軍出襄陽(今屬湖北),楊素軍出永安(今四川奉節東),荊州刺史劉仁恩軍出江陵(今屬湖北),此三路由楊俊指揮,直指江夏(今武昌),阻止長江上游陳軍東援;楊廣軍出六合(今屬江蘇),賀若弼軍出廣陵(今揚州),韓擒虎軍出廬江(今合肥),蘄州刺史王世積軍出蘄春(今湖北蘄春東北),青州總管燕榮軍出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此五路由楊廣直接指揮,指向陳都建康(今南京)。十二月,各軍大部集結於長江北岸。

隋滅陳之戰隋滅陳之戰
陳朝統治集團政治腐敗,疏於戒備。隋師壓境,陳沿江守軍相繼告急,而後主陳叔寶恃長江天險,仍不在意,照常縱酒賦詩,尋歡作樂。為了元會(即今春節)之慶,命鎮守江州(今江西九江)、京口(今江蘇鎮江)的兩個兒子率戰艦回建康,致使江防更加薄弱。
長江上游隋軍首先發起進攻。楊俊率水陸軍10餘萬進屯漢口,陳將周羅睺等率兵數萬據江夏與之相持。楊素率舟師沿三峽東下,劉仁恩率軍由江陵西進,兩軍配合襲占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後又攻破西陵峽口岐亭和延洲(今湖北宜都西北)等要點,擊敗陳將呂忠肅,繼續順江而下。陳荊州刺史陳慧紀見勢不利,率軍從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東撤,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以西。
九年正月初一,長江下游隋軍利用陳軍歡度元會之機,分路渡江。賀若弼從廣陵率軍南渡;韓擒虎率軍由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襲占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接著,楊廣也率大軍進屯六合南之桃葉山。陳叔寶始覺事態嚴重,下詔調兵拒隋。隋軍渡江後積極向前推進,賀若弼軍於初六占領京口後,以一部進至曲阿(今江蘇丹陽),牽制吳州(今江蘇蘇州)的陳軍,主力西進;韓擒虎軍於初七攻占姑孰(今安徽當塗)後,沿江直下,與賀若弼軍鉗擊建康。十七日,賀若弼軍進據鐘山(今南京紫金山),屯于山南白土岡之東;韓擒虎與總管杜彥合軍2萬進屯新林(今南京西南);同時,隋行軍總管宇文述也率軍 3萬渡江,占據石頭(今南京城西),對建康形成包圍態勢。在此期間,於兩翼配合隋軍主力進攻建康的王世積軍,大敗陳將紀瑱於蘄口(今湖北蘄春西南);燕榮軍沿海南下,入太湖,擬攻吳州。
時陳軍在建康附近尚有10餘萬人,陳叔寶棄險不守,也不採納部將有關抵禦、反擊隋軍的建議。二十日,倉促命諸軍出戰,在白土岡一帶擺成南北長20里的陣勢,缺乏統一指揮,首尾進退互不相知。賀若弼率8000甲士與陳軍初戰不利,後奮力攻陳軍薄弱部分,陳軍一部敗退,隨即全軍瓦解。同日,韓擒虎軍自新林進至石子岡(今南京雨花台),陳鎮東大將軍任忠投降,引韓擒虎軍經朱雀門進入建康城,俘陳叔寶。當日夜,賀若弼軍也從北掖門進城。二十二日,楊廣入建康後,令陳叔寶以手書招降上游陳軍。吳州等地的守臣不降,均為隋軍所破。二月,陳朝所屬州郡均歸附於隋。至此,結束了自東晉十六國以來 270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
隋滅陳,是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渡江作戰。隋以充分而周密的準備,採取先疲後打、割裂圍殲的方略,先從次要方向發起進攻,使上游陳軍不能增援下游,繼以優勢兵力在主要方向突然渡江,分進合擊,直搗建康,迅速獲勝。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