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和平[經濟學家]

陽和平[經濟學家]
陽和平[經濟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陽和平,國際共產主義友人陽早與寒春的長子。經濟學家,主要教授計量經濟學,他又為歷史研究者,主攻中國現代史。被廣大師生譽為“最純粹的人”。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陽和平陽和平
陽和平(Dr.FredEngst),國際友人、美籍農業專家陽早(SidEngst)與寒春(JoanHinton)的長子,1952年出生在北京宋慶齡親自為他取名),長在西安國營草灘農場,對中國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親身經歷了中國的大躍進和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對新中國的歷史也有深刻的研究。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期間他多次應邀到高校做講座,評點中國經濟和新中國歷史,講述他們一家人與紅色中國的傳奇經歷,使眾多青年受益良多。美國拉特格斯(Rutgers)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德拉瓦州立大學(UniversityofDelaware)、西切斯特賓夕法尼亞州大學(WestChesterUniversityofPennsylvania)拉菲亞學院(LafayetteCollege)等大學任教。2007年秋季在首都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任教。現任教於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主要教授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等課程。

人物生平

作為陽早和寒春的長子,陽和平是標準的“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
1952年,已懷孕7月的寒春應宋慶齡邀請,從陝北來到北京,作為美國代表參加亞太和平會議。隨後,宋慶齡替她肚子裡的孩子起名“和平”。
寒春還叫JoanHinton時,她是美國一名年輕的核物理學家,楊振寧是她在芝加哥的同學。作為“中子物理學之父”費米的助手,Hinton也參與了研製世界上第一顆核子彈的“曼哈頓計畫”。
當美國將核子彈投向廣島和長崎之後,Hinton和其他一些科學家感到“靈魂被出賣”,她不能想像自己醉心研究的科學竟被用來製造殺人工具。
1949年,在掛著毛澤東和朱德像的窯洞裡,陽早與寒春成婚。牆上掛著紅旗,繡著“萬里良緣,聖地花燭”八個大字。
記者問陽和平,他的母親放棄在美國做科學家,來到中國養牛,會不會感覺有些可惜?陽和平露出了略有些狡黠的笑容,“沒有中國革命就沒我了,可惜什麼?”
出生40天后,陽和平就和母親一起回到了陝西西安的草灘農場。直到14歲之前,陽和平童年時光都在這裡度過。寒春說過,在陝北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儘管物質條件匱乏,但精神很愉悅。“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理論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寒春看來,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和壓迫。
1966年,寒春夫婦被調到北京。陽和平很快發現母親已參加了造反派組織,每天開批鬥會、寫大字報。但單位還要接待全國各地的“紅衛兵”,食堂人手不夠,於是陽和平就去食堂幫忙揉面做饅頭。他覺得這個活“特別有意思”。
做了幾個月的饅頭之後,陽和平找到了更有趣的事。他跟隨表姐卡瑪,還有幾十個北大、清華的學生,想踐行一個宏偉的計畫:從北京走到延安,再走到井岡山,然後走回北京。
可實際上,走到山西陽泉以後,陽和平和卡瑪就留了下來,在一座煤礦里一待就是兩個多月,“參加革命”。
1969年,17歲的陽和平被分配到北京市光華木材廠,用熱壓機做膠合板、塑膠貼面板,正式成為一名工人。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計量經濟學,巨觀發展和勞動力經濟學

教學: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發展經濟學,經濟計量軟體

代表性學術論文:“以自換馬克夫式的模型來研究經濟周期”(“ASelf-SwitchingMarkovApproachtotheAnalysisoftheBusinessCycle”)

回憶母親

陽和平和母親寒春陽和平和母親寒春

寒春,美國芝加哥大學核子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曾參加美國第一顆核子彈研製工作。然而,投放到廣島、長崎的兩顆核子彈炸傷了她的心。於是,追隨未婚夫陽早來到中國,找到了一生的事業。他們在革命時期來到延安,並隨革命者轉戰南北,建國後成為中國最早的科技專家。50多年來,他們艱苦奮鬥,堅忍不拔,實事求是,一絲不苟。他們從艱苦的革命時代,走過“文革”時期,經過大躍進運動,走到了改革開放的今天。他們和中國一起經歷了風風雨雨,為中國的奶牛事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
因敬佩毛主席 讓陽早和寒春走到一塊
陽和平說,二十幾歲時,母親寒春從未想過會到中國定居,更沒想過會以養牛為終生事業。那時,她對政治不感興趣,夢想是當核物理學家,參加了美國“曼哈頓工程”的核子彈研製。1945年8月,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放核子彈,改變了“二戰”的進程,也永遠地改變了她的人生。從日本帶回的實況影像和照片,令她震驚。她感到被欺騙了,沒有所謂“最高尚的純科學研究”,科學技術被什麼人來用很重要。她對“美帝國主義”很失望。於是在1948年來到延安,因她和父親一樣敬佩毛澤東,最終走在一起,否則他們不會在一塊兒的。
父母來中國不虧乾自己喜愛又被人需要的工作很幸福
“很多人老覺得他們來中國作出了犧牲,人們都不理解他們,他們不是做了犧牲,他們到中國來是獲得解放了,因為很多人的出發點,是從物質水平來衡量人的幸福。”陽和平說。
陽和平表示,他父母到中國來追求的是沒有壓迫的、是人人平等的環境。他們不追求物質條件。要想享受,就不來中國了。她最看重的是把自己個人愛好和人們的需要融為一體。他們幹的是老百姓所需求的東西,他弟弟妹妹都認為他們那一代是最幸福的。
陽和平說,父母在毛澤東時代不需要考慮吃穿,老百姓吃什麼就吃什麼,老百姓穿什麼就穿什麼,不為自己的生存奔波,可以把全部的精力用在自己的事業上。父親喜歡養牛,就想把牛養好。母親喜歡設計,就把設計搞好,他們在一起簡直是幸福無比。60年來,他們耗費畢生精力主要做了兩件事:推進中國的養牛機械化和牛種改良。

母親的理想就是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

晚年,母親對未來充滿希望。她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知道有資本主義就有帝國主義,有帝國主義就有戰爭,所以到中國來,也是想希望能夠加速美帝國主義的破產,第三世界人們壯大和強大起來就能夠抗衡美帝國主義,就是反霸。現在的人不理解那一時代的人,他們從資本主義社會過來的,所以他們對資本主義沒有幻想,他們嚮往共產主義。
陽和平強調,養牛不僅是母親的事業,也是她為了共產主義理想而奮鬥的方式。對她而言,共產主義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理論、“宗教”或世外桃源,那就是一種樸素的追求,一種堅定的信仰,一個她相信的最理想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類社會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