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地形

陸地地形

陸地地形指地球表面高低懸殊,形態多樣。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態,陸地大體可分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還有由於受外力作用的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圖)陸地地形陸地地形

陸地地形指地球表面高低懸殊,形態多樣。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態,陸地大體可分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部分。此外,還有由於受外力作用的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簡介

平原是指寬廣平坦或略有起伏而邊緣無崖壁的地區,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陸地平原面積廣闊,約占陸地總面積的1/3。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遜平原,面積約560萬平方公里。山地是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脈分布地區的總稱。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對高度大。線狀延伸的山體叫山脈,成因上相聯繫的若干相鄰山脈叫山系。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4座,分布在亞洲的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其中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為地球的最高點。

類型

(圖)陸地地形陸地地形

地形類型 海拔高低 地表起伏特徵

山地 較高 峰巒起伏,坡度陡峻

平原 很低, 一般在200米以下 平坦廣闊

丘陵 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緩

高原 較高 地面坦蕩或起伏不大,邊緣陡峻

盆地 沒一定標準 四周高,中間低

特徵

(圖)陸地地形陸地地形

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懸殊,形態變化多端。

陸地上的最高點達海拔8848.13m,這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的現測高度;而西南亞約旦河谷盡頭的死海海面為負392m,這是陸地的最低點。陸地地形通常分為平原、高原、盆地、山地、丘陵等類型。它們以不同的規模在各大陸上互動分布,共同構成陸地表面崎嶇不平的外貌。

山地所占面積並不大。陸地上有兩條巨大的高山帶。一條是環太平洋帶,沿太平洋兩岸作南北向分布。它包括縱貫北美和南美大陸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亞洲澳大利亞大陸太平洋沿岸及東亞島弧上的山脈。另一條高山帶略成東西向,橫貫亞歐大陸中南部及非洲大陸北緣。它的西部是由阿爾卑斯山脈及其分支(庇里牛斯山脈、亞平寧山脈、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喀爾巴阡山脈巴爾幹山脈等)組成的阿爾卑斯山系,以及非洲北緣的阿特拉斯山脈。進入亞洲後,自安納托利亞高原南北兩側的山脈與興都庫什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連為一體,又經中南半島西部山地,一直延續到巽他群島的南列島弧,與環太平洋帶相接。

兩大高山帶是中生代末以來近期地殼運動(阿爾卑斯運動)的產物,陸地上最高峻、最宏偉的年輕山脈幾乎都集中於此。它們也是火山與地震活動最劇烈的地帶。地球上約95%的地震和大多數活火山也分布在這裡。古生代加里東和海西運動形成的山脈,由於年代已久,歷經風化剝蝕,與上述兩大高山帶相比,山勢大為遜色。

(圖)陸地地形陸地地形

陸地上平原面積最廣,約l/4的地面海拔不足200m。一般來說,大陸中部是平原。平原的東西兩側多有高山聳列,形成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帶。這個特點,以北美和南美大陸最為顯著。大陸中部,從北美的哈得孫灣沿岸平原起,經密西西比平原到南美的奧里諾科平原,亞馬孫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幾乎是連續不斷的平原地帶。其中亞馬孫平原面積廣達560×104km2,在世界各大平原中首屈一指。中部平原以西,延伸著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以東,在北美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在南美為巴西高原及其邊緣山脈。類似的地形結構在澳大利亞大陸也清晰可見。在亞歐大陸,平原的分布比較複雜,大平原主要展布於東西向高山帶以北。從西向東有中歐平原、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土蘭平原等。南面,平原多為大河沖積形成,並分布於高原之間,主要有西南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南亞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以及中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

陸地上還廣泛分布著大片隆起的高原,它們一股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地殼相對較穩定,高原面起伏不大。非洲大陸的高原,亞歐大陸的中西伯利亞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乾高原,南美大陸的巴西高原、蓋亞那高原,澳大利亞大陸的西部高原等,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老高原。南極大陸與非洲大陸地形相似,也以高原為主,但上覆巨厚的冰蓋。陸地上的另一些高原鑲嵌在前述年輕山脈之間,地殼活動比較強烈,海拔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我國青藏高原就是一塊被高山包圍的高原,海拔平均在4000m以上。類似的還有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以及分布於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間高原。

特點比較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峻。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點是地面崎嶇不平;不同的是山地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較陡,而丘陵較低,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00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